Workflow
挫折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挫折教育不能仅让孩子吃苦
北京青年报· 2025-11-02 09:51
文章核心观点 - 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环节 旨在培养孩子坚韧不拔 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而非简单地让孩子吃苦受难 [1] -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 家长需要给予鼓励 支持和帮助 与孩子共同面对 引导孩子将挫折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1] 家长引导策略 - 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给予正面引导和鼓励而非批评贬低 [1] - 教会孩子管理情绪 如通过深呼吸 冷静思考缓解挫败感 并与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以解决问题 [1] - 鼓励孩子在挫折后不放弃 继续尝试直至找到解决方法 [1] - 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目标和期望 避免因期望过高产生不必要压力 [2] - 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适当支持但避免过度干预 [2] - 分享家长自身的挫折经历和克服过程 作为榜样激励孩子 让孩子看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2] 培养长期能力 - 帮助孩子培养乐观态度 看到挫折背后的机会和可能性 [2] - 教会孩子适应变化 灵活调整计划和策略以应对不同挑战 [2] - 避免因过度保护剥夺孩子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帮助孩子建立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 [2]
“输不起”的孩子也赢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确的批评方式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经济观察报· 2025-10-27 12:05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青少年轻生事件呈现低龄化趋势,一些微小起因如与父母争执、被老师训斥等均可导致严重后果,凸显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的缺位[1] - 孩子的成长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既要感受快乐,也需体验心理上的痛苦、克制与忍耐,挫折教育是其人生的必修课[3][4] - 正确的挫折教育应始于幼儿期(3岁上下),并通过让孩子体验失败、父母放手让其尝试、以及情感支持等方式来培养逆商,同时批评孩子需采用科学方法,避免语言暴力[7][10][12][14][17] 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与现状 - 青少年只能接受快乐而不能承受丝毫痛苦的问题严重,例如有四年级学生因竞选班长失败而绝食、休学并接受心理治疗[4][5] - 教育现状是只教孩子如何成功,却不教其面对失败,导致他们因小事不如意就发脾气,遇小挫折便萎靡不振[6] - 真正的成长是从任性到克制的过程,挫折感的体验应从孩子3岁左右能够提出要求时开始,通过对其说“不行”让其学会接受、服从和遵守[7][8] 逆商培养的起始时间与方法 - 逆商培养的关键起始点是3岁上下,此时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可让其学会无能为力、接受现实,明白世界并非为所欲为[7][9] - 若等到青春期才开始进行管教,孩子可能以离家出走、服毒、跳楼等极端方式威胁父母,增加教育难度[8] - 提高逆商需要适当让孩子“受点气”,例如在游戏或比赛中树立正确的输赢观,让其明白输赢是暂时的,未来还有更多挑战[10][11] 实施挫折教育的具体策略 - 无需刻意制造人为的无意义挫折,孩子成长中已有的无数第一次尝试(如第一次出门、做饭、洗衣服)即是挑战机会,父母应舍得放手让其自己选择与尝试[12][13] -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关注其经历的事情并认同出现的情绪(如难过、无奈),感同身受地表达理解[14] - 父母充足的爱意和理解是孩子面对挫折的内心力量,有助于培养其乐观向上、勇敢接受挑战的品质[15] 正确的批评教育技巧 - 批评孩子前应先听取其解释,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父母也可进行自我批评以拉近心理距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18] - 批评应注意场合,最好单独进行,避免在公开场合或当着亲友面;批评时应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分析动机,更不可动手打孩子[18] - 批评应简短,使用低于平常的语音语调,并可借助沉默、暗示、借鉴他人案例等方式保护孩子自尊心,批评后需给予心理安慰,并结合鼓励引导其发展[19]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是挫折教育 不用给孩子“另找苦吃”
中国青年报· 2025-09-15 06:43
核心观点 - 专家认为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孩子适应问题 孩子学习中的困难本身就是挫折教育 无需额外制造困难 [2][9][10] - 课程设计科学 教学形态多样能有效缓解疲劳 提升专注力 家长应信任教师专业性并配合学校 [4][5][11] 教学适应问题 - 一年级学生肌肉力量完全能支撑40分钟课堂 真正需关注的是持续注意力问题而非生理限制 [4] - 课堂通常包含3-4种教学形态切换(讲授/讨论/PK/实操) 能有效缓解神经疲劳并提升专注力 [5] - 若幼儿园时期已存在坐不住问题 需向教师了解情况并考虑专业机构筛查 否则属过度焦虑 [6] 学前教育误区 - 未参加幼小衔接班的学生通过正常学习过程(约两个月)即可达到与提前学习学生相当水平 [8] - 提前学习可能造成课堂专注习惯缺失 反成学习隐患 自信应源于克服困难的过程而非提前掌握 [7][8] - 学习新知识的从不会到会过程本身就是建立自信的关键 家长需通过陪伴巩固练习帮助孩子获得把控感 [7][8] 教育理念 - 挫折教育无需刻意制造 学习/生活/运动中自然存在的挑战已足够锻炼孩子应对能力 [9][10] - 教师基于全班数十名学生的比较能做出专业判断 家长应重视反馈而非自行猜测 [6][11]
心理学|“快乐教育”的父母为何养出抑郁的孩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7-15 07:53
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 - "快乐教育"理念下父母倾向于避免严厉管教 营造宽松家庭氛围 强调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1] - 临床数据显示 过度关注孩子情绪的家庭中青少年抑郁发生率反而更高 [1] -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抑郁症青少年往往来自情绪高度关注型家庭而非控制型家庭 [1] 情绪管理失衡 - 快乐被塑造成唯一"正确"情绪 负面情绪被系统性地回避和消除 [2] - 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普通人仅54%时间处于快乐状态 其余为中性或消极情绪 [2] - 情绪压制导致自我怀疑机制 产生"父母付出这么多我还不快乐"的愧疚循环 [2] 挫折应对能力缺失 - 过度保护使孩子丧失处理失败 延迟满足等关键能力发展机会 [3] - 临床案例显示 表面优秀的孩子面对真实挫折时缺乏基本应对策略 [3] - 挫折被类比为"心理阻抗训练" 适度挑战对心理韧性建设具有必要性 [3] 教育方式优化路径 - 建议允许自然情绪表达 避免立即情绪干预 采用陪伴式沟通 [4] - 强调成长型思维培养 将失败重构为学习机会而非能力否定 [5] - 提出父母应示范挫折应对 分享职场人际等真实挑战经历 [5] - 指出快乐教育本质应是情绪光谱接纳 而非单极快乐追求 [5]
微观天下丨小米,请以谦卑心态接受这场挫折教育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7 01:08
小米汽车事故影响 - 小米SU7交通事故引发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 [2] - 小米跨界进入汽车领域仅四年 相比百年汽车发展史仍是"新兵" [3] - 公司需要从挫折中全面复盘错误原因 排查安全隐患 以更安全产品和谦卑态度重新赢得信任 [6] 小米公司发展历程 - 13年前雷军与董明珠公开打赌时公司规模尚小 如今市值超万亿港元并入围世界500强 [3] - 公司15年间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 在规模利润和创新力方面名列前茅 [3] - 快速成长带来历练不足的问题 尤其在跨界新领域时面临挑战 [3] 行业发展启示 - 伟大企业都经历过失败挫折 波音公司历史上也发生过重大空难事故 [4] - 成熟企业是在现实环境中"试出来"的 而非单纯设计产生 [5] - 新能源汽车行业不会因单一事故停步 但企业需调整发展策略 始终把安全品质放首位 [8] 市场反应建议 - 消费者应对新进入者保持包容 同时对夸大宣传保持警惕 [7] - 企业应以事故为戒 改进宣传方式 注重产品安全性能 [8] - 行业期待小米能走出事故阴影 实现更稳健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