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赚钱
icon
搜索文档
人一旦停止索取情绪价值,赚钱就容易了
洞见· 2025-09-27 20:35
核心观点 - 在职场中应多关注个人价值提升而非情绪价值索取,将精力集中于能力提升和业务成果是实现职业发展和收入增长的关键 [7][21][24][36][59] 职场心态与个人价值 - 员工因熬夜工作被批评后感到委屈并辞职,但过度关注情绪价值会阻碍职业发展 [4][5][6][9] - 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赚钱和改善生活,友谊和温暖等情感需求仅是附加价值 [21] - 作家李筱懿因对难缠客户发泄情绪导致业务失败且职业生涯陷入瓶颈,显示情绪化应对的负面影响 [11][16][17][18][19][20] - 在职场中宣泄情绪会被视为无能表现,控制情绪并专注工作才能接近财富 [22][23][24] 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 - 员工陈冰面对苛刻老板的批评时选择虚心学习,最终技术能力提升并获得晋升与工资翻几番的结果 [29][30][31][32][35][36] - 雇佣关系的核心是经济价值创造而非情绪价值提供,戒除玻璃心并专注能力提升是职场硬道理 [38][40] - 话剧演员张念初期因不被重视而情绪低落导致收入下降,调整心态专注演技后名声和收入均显著提高 [45][46][47][48][49][51][52] 情绪管理与赚钱效率 - 赚钱的过程常包含承受委屈和不公平待遇,追求情绪价值会与赚钱目标相悖 [42][43] - 罗翔指出应对工作避免不切实际的期待,赚钱是维持生活的手段而非实现理想或激情的途径 [53][55][56] - 赚不到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度玻璃心和索要情绪价值成瘾,应注重实际收益而非情绪满足 [58][59][60]
财富自由的黄金三角:赚钱、省钱、理财缺一不可
搜狐财经· 2025-09-16 10:44
文章核心观点 - 财富管理是一个由赚钱、省钱和理财构成的协同体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财务自由的基础 [1][7][9] 赚钱 - 赚钱是财富积累的起点,本质在于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而非单纯拼命工作 [2] - 赚钱是开源行为,但若只赚不省或只赚不理,财富难以抵御通胀并实现增长 [2] - 提升赚钱能力的途径包括深耕专业成为稀缺人才、开拓副业等多管道收入、以及捕捉市场机遇承担风险 [5] 省钱 - 省钱的核心是区分需求与欲望,优化支出结构,是对金钱的理性规划而非吝啬 [3] - 省钱通过强制储蓄和对抗消费陷阱,为理财提供本金并为风险构筑安全垫 [3][5] - 采用“收入-储蓄=支出”的思维,每月省下500元投入年收益10%的指数基金,30年后可累积超50万,体现省钱的复利效应 [5] 理财 - 理财是财富增长的加速器,核心在于科学配置资产并利用复利与时间,而非赌博式投机 [4] - 理财的成功依赖于赚钱提供的本金和省钱积累的储蓄,本金不足则收益有限,储蓄匮乏则抗风险能力差 [4] - 理财策略包括资产多元化分散投资、选择具备复利效应的工具、以及通过保险和应急基金进行风险管理 [5] 三者协同效应 - 赚钱为省钱和理财提供原材料,收入越高可投资资金越多 [7] - 省钱积累的储蓄为理财提供本金,复利效应下本金越大收益越可观,同时理性消费能让人更聚焦于提升赚钱能力 [7] - 理财将主动收入转化为被动收入,放大赚钱和省钱的成果,并可形成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7] - 三者共同构建抗风险三角,高薪保障日常,储蓄应对突发,理财收益平滑波动 [7] 实施路径与动态平衡 - 财富积累需根据人生阶段动态调整优先级:年轻时侧重提升赚钱能力并培养储蓄习惯;中期加大理财投入并优化消费;后期依靠被动收入实现钱生钱 [8][11] - 需破除“有钱无需省钱”或“钱少理财无用”等误区,强调开源节流并行、短期长期兼顾、主动被动收入结合的系统方法 [7]
一个人变富的开始:少相信人,多相信书
洞见· 2025-09-15 20:38
文章核心观点 - 赚钱应避免轻信他人经验 多从书籍中获取系统知识和智慧 [4][5][6] - 通过阅读提升认知和财商是实现财富增长最可靠的途径 [7][20][21] - 读书是富人普遍坚持的复利习惯 能帮助建立风险意识和正确财富观念 [16][23][37] 投资行为分析 - 轻信他人推荐可能导致重大投资损失 如加密货币案例中比特币从6万美元暴跌至2万美元导致投资者清盘 [12][14] - 人性弱点容易受情绪和关系影响做出冲动决策 如听信朋友"稳赚不赔"的建议 [8][9][10] - 系统性风险常被忽视 过度依赖熟人经验存在认知局限 [14] 成功投资者特征 - 88%的亿万富翁保持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的习惯 [16] - 巴菲特通过持续阅读实现伯克希尔公司年化收益率20% 个人财富突破1000亿美元 [17][18][19] - 阅读范围涵盖金融、传记、哲学、心理学等多领域 有助于做出英明投资决策 [18][19] 推荐阅读书目 - 时间管理类包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番茄工作法图解》 提升工作效率 [23][25][26] - 觉醒认知类包括《认知重塑》和《认知觉醒》 帮助打破思维桎梏升级认知体系 [27][28] - 财商修炼类包括《贫穷的本质》和《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揭示财富底层逻辑和观念差异 [30][31][32][33]
如果赚钱的人认知高,为啥被骗的普遍还挺有钱?
虎嗅· 2025-06-25 10:46
社会分层与赚钱模式 - 社会分为三层结构:最底层仅出售时间(如快递分拣)[2] 中间层出售时间+手艺(如程序员、医生)[3] 最上层承担风险+手艺+时间(如企业家)[4][5] - 层级间存在套圈关系,越往上风险收益比越高,基层失误仅影响收入,高层失误可能导致破产[6] - 现实中多数人处于中间层,依赖手艺和时间变现[7] 认知与赚钱的关系 - 提升认知对赚钱的直接影响有限,核心在于手艺精进[8] 只有当认知能反哺手艺(如优化方法论)时才产生价值[9] - 财富本质是对"销售能力"的奖励而非认知水平,例如高中毕业房产销售年成交3亿、大专柜姐月入10万+[14][15] - 认知类知识易沦为"消费型知识"(如时政分析),实际作用类似娱乐,除非本身从事相关行业[9] 成功要素排序 - 运气是首要因素,多数成功案例存在偶然性(如2010年入行计算机的毕业生)[24][22] - 手艺是关键支撑,持续深耕单一领域比广泛涉猎更易成功(刺猬型专家优于狐狸型通才)[24][25] - 认知的作用在于建立常识感(识别周期、规避风险)和选择赛道,但无法替代技能[19][20][31] 行业机会与风险特征 - 高风险领域存在超额收益机会(如当前出海业务),但需承担冒险成本[15][16] - 行业上升期红利显著(如移动互联网早期),但需匹配相应技能,否则仍会被淘汰[22][23] - 重复实践可提升成功概率(3%概率事件重复100次成功率可达95%),适用于手艺打磨和机会捕捉[30] 典型人群特征分析 - 高净值人群易陷入路径依赖,因过往成功经验过度冒险(如金融诈骗受害者)[26][27] - 低认知高收入群体常见于垂直领域(如小城海鲜商贩),依赖单一技能变现[12] - 认知-收入错配群体增多,因过度消费知识产品却缺乏实践转化[12][17]
赚钱第一步:学会避旧
洞见· 2025-06-22 18:45
赚钱的本质 - 赚钱的前提是理解赚钱的本质,即不断解决当下问题,体现自身价值并变现能力和认知 [53][54] - 念旧的本质是逃避当下,通过怀念或悔恨回避现实问题,消耗个人运势 [55][58][59] - 专注当下才能倒逼自我适应环境,实现财富积累 [71][75] 避旧与创新 - 待在熟悉环境会重复贫困,需避开底层圈子的旧人旧事以发现新机会 [8][9][11][12] - 华尔街名言指出个人收入受最近5人财富水平平均影响,需远离习惯贫困的圈子 [29][30] - 强者处理旧事的方式是买单、离场、复盘且永不过问 [40][41] 人际关系管理 - 职场案例显示,与业务不熟且破坏团队效率的旧友合作会导致公司危机 [14][15][19][20] - 网络作家肘子通过切断旧友联系专注创作,最终跻身作家富豪榜 [24][25][28] - 美国运动员奥赫减少与贫民窟旧友往来后,收入提升并实现资产积累 [60][66][68][69] 旧事处理策略 - 港剧案例中主角销毁代表过去的电子宠物机,转向新领域创业成功 [35][36][39] - 投资人案例表明,员工因纠结旧项目失误而停滞,错失职业发展机会 [42][43][46][49] - 《上行》观点强调放下过去包袱才能做好当下事业 [50][51] 自我戒断机制 - 赚钱是自我戒断过程,需停止与过去交集以重塑生活 [70][71] - 快速遗忘往事者比念旧者拥有更多重新开始的机会 [72] - 清理旧气才能迎接新人新事,使赚钱水到渠成 [75]
学习不能赚钱,但赚钱需要学习
36氪· 2025-05-20 18:06
职场与创业的差异 - 职场人依赖固定薪资和社保体系,容易陷入"消极自洽"状态,即使面临岗位不匹配或低薪酬也能长期维持 [11] - 创业需要直面现金流压力,每天都要关注账户余额,这种"饥饿感"是职场无法提供的真实体验 [12][13] - 职场环境会削弱个体的赚钱能力,使人逐渐丧失对金钱的敏感度和商业嗅觉 [11][15] 财富认知的转变 - 传统教育体系培养的"优秀螺母"思维导致对金钱认知存在盲区,将财富创造与精神追求对立 [3][7] - 长期稳定的收入会使人回避对金钱的深度思考,形成"绕道而行"的财富获取路径依赖 [17][18] - 正确的财富积累路径应直接研究金钱运作规律,而非从个人兴趣出发寻找市场交集 [24][25] 商业思维的构建 - 超级个体创业需要建立"200%付出"的竞技状态,远超职场要求的努力程度 [14][15] - 流量获取的正确方法是先研究本质再匹配能力,而非从自身特长反向推导 [26] - 商业模式设计应遵循"1-0原则",先明确变现逻辑再补充执行细节 [25] 职业转型的启示 - 40岁后职业规划需要直面经济下行现实,重新评估终身使命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23] - 副业收入(如6元赞赏或99元咨询)的价值评估标准不同于职场薪资体系 [15] - 学习能力可以转化为财富创造能力,但需要突破"为学习而学习"的舒适区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