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屏行动
搜索文档
“无作业日”和“息屏行动”强规之后,关键看家长了
第一财经· 2025-10-25 21:13
教育部心理健康新规核心措施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包括设立“无作业日”和推行“息屏行动” [3] - “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3] - “息屏行动”规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3] 政策背景与紧迫性 - 措施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强化相关措施被描述为十分必要和紧迫 [3] - 文章引用一例15岁初三学生坠楼事件,说明形成健康心理状态比学业成功更为重要,因后者仅影响一个阶段,而心理健康影响一生 [3] 缓解升学焦虑的根本途径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并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学生和家长的升学焦虑 [4] - 与名额分配相比,提高普通高中的就学机会更为重要,因家长普遍更希望孩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4] - 探索“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如四川省某市),旨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缓解教育焦虑 [5] 减轻作业负担的多方影响 - 减轻作业负担不仅解放学生,也能将教师和家长解放出来 [5] - 作业负担减轻后,教师可更专注于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而非“大水漫灌” [5] - 若家长因学校作业减少而加大“报班”力度,强行挤压孩子自由空间,则减轻作业负担将变得毫无意义 [6] 家长焦虑与配合的关键作用 - 解决焦虑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7] - “息屏行动”需要家长充分配合,因家长最清楚手机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8][10] - 有研究数据表明,近三成中小学生日均刷手机超4小时,其中56.7%用于刷短视频,43.7%用于玩游戏 [8] 屏幕使用的现实挑战与家长榜样 - 有案例显示初中生在课桌抽屉偷刷短视频,被班主任发现时已连续使用1小时47分钟 [8] - 许多孩子表面在房间读书,实际在刷视频、看微剧甚至接触不良信息,而家长可能因自身同样行为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9] - 言传身教比强制措施更具影响力,家长应以身作则,多与孩子聊天、散步,而非单纯依赖“戒网” [10]
“无作业日”和“息屏行动”强规之后,关键看家长了
第一财经· 2025-10-25 19:44
教育政策改革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内容包括设立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和推行“息屏行动”[1] - “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1] - “息屏行动”规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1] 升学机制调整 - 为缓解升学焦虑,《十条措施》明确将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并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2] - 解决焦虑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普通高中的就学机会,满足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2] - 四川省某市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旨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3] 作业负担减轻的影响 - 减轻作业负担可将教师、学生和家长解放出来,使教师能更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3] - 若家长在作业减少后加大“报班”力度,挤压孩子自由空间,则减轻作业负担将失去意义[4] - 解决焦虑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己强加的[5] 电子产品使用现状与家长角色 - 研究数据表明,近三成中小学生日均刷手机超4小时,其中56.7%用于刷短视频,43.7%用于玩游戏[6] - 有案例显示初中生在课堂偷刷短视频,手机提示已连续使用1小时47分钟[7] - “息屏行动”需要家长充分配合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强制措施更具影响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