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考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市教育局特别澄清:是谣言!
南方都市报· 2025-11-01 23:14
政策澄清 - 深圳市教育局澄清关于中考道法科目开卷考试禁止携带教科书之外材料的传言为谣言 [1][2] - 教育局强调除已公布规定外未对考试材料携带作其他限制 [1][2] - 允许学生携带教科书等纸质材料入场不得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或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 [2] 政策内容与目标 - 中考道德与法治科目自2026年起实行开卷考试 [2] - 此次政策调整是深圳市中考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优化考试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1] - 教育局表示将持续做好政策解读工作维护考试公平公正 [1]
“无作业日”和“息屏行动”强规之后,关键看家长了
第一财经· 2025-10-25 21:13
教育部心理健康新规核心措施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包括设立“无作业日”和推行“息屏行动” [3] - “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3] - “息屏行动”规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3] 政策背景与紧迫性 - 措施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强化相关措施被描述为十分必要和紧迫 [3] - 文章引用一例15岁初三学生坠楼事件,说明形成健康心理状态比学业成功更为重要,因后者仅影响一个阶段,而心理健康影响一生 [3] 缓解升学焦虑的根本途径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并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学生和家长的升学焦虑 [4] - 与名额分配相比,提高普通高中的就学机会更为重要,因家长普遍更希望孩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4] - 探索“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如四川省某市),旨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缓解教育焦虑 [5] 减轻作业负担的多方影响 - 减轻作业负担不仅解放学生,也能将教师和家长解放出来 [5] - 作业负担减轻后,教师可更专注于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而非“大水漫灌” [5] - 若家长因学校作业减少而加大“报班”力度,强行挤压孩子自由空间,则减轻作业负担将变得毫无意义 [6] 家长焦虑与配合的关键作用 - 解决焦虑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7] - “息屏行动”需要家长充分配合,因家长最清楚手机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8][10] - 有研究数据表明,近三成中小学生日均刷手机超4小时,其中56.7%用于刷短视频,43.7%用于玩游戏 [8] 屏幕使用的现实挑战与家长榜样 - 有案例显示初中生在课桌抽屉偷刷短视频,被班主任发现时已连续使用1小时47分钟 [8] - 许多孩子表面在房间读书,实际在刷视频、看微剧甚至接触不良信息,而家长可能因自身同样行为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9] - 言传身教比强制措施更具影响力,家长应以身作则,多与孩子聊天、散步,而非单纯依赖“戒网” [10]
无作业日、体育每天2小时,教育部发布十条措施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新京报· 2025-10-24 12:08
教育政策导向 - 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通过小切口突破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1] -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2]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2]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升学焦虑 [2] 体育活动与健康管理 - 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保证体育锻炼课时 [3] - 普遍开展班级赛和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3] - 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放学后锻炼提供场所,并推行课间15分钟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长 [3] - 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保障学生必要午休,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4] 网络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5] -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短视频和网络游戏等内容管理 [6] -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压实网站平台责任,优化算法推荐,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 [5] - 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 [2] 特殊群体支持与系统建设 - 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在开学和考试等关键节点加强心理辅导 [6] - 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常态化家校沟通,深化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行动 [6]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 [6] -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提升教师育心能力 [6]
山西调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部分事项 中考总分从850分减为720分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13:01
中考政策调整核心框架 - 在保持"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中考政策框架不变的前提下 对学业水平考试部分事项进行局部优化 [1] - 中考总分从850分减为720分 [1] - 此次调整从2025年秋季学期升入初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实施 [2] 计分科目与考试形式调整 - 考试计分科目从14项减为8项 [1] - 开卷考试科目从1科增为2科 历史调整为开卷考试 并与道德与法治同场合卷进行 [1] -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德与法治 体育仍实行考试 分值不变 成绩用于毕业和升学 [1] 科目分类与成绩呈现方式 - 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考试 考查和考核三类 [1] - 生物学 地理调整为考查科目 成绩以A B C D等级呈现 用于毕业 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1] - 信息科技 物理实验操作 化学实验操作 生物学实验操作 艺术调整为考核科目 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 用于毕业 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1] 过渡期安排与其他措施 - 对于2025年秋季学期升入初三年级的学生采取过渡措施 物理实验操作 化学实验操作调整为考核 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 其他科目的考试要求和组织形式保持不变 [2] - 鼓励各市逐步实行外语听力(或听说)机考 [1] - 在体育统一测试基础上 可适量增加一定的过程性测试分值 [1]
九年义务教育里,我是为孩子改道铺路失败的家长
虎嗅· 2025-09-29 12:35
教育政策演变 - 2014年入学政策显示,"择校"需支付至少10万元"中间费"且需签署放弃"分配生"资格的承诺书,而购买学区房上"对口小学"则更为直接[4] - "分配生"政策允许学生在报考示范高中时以指令线降30分优录,这成为选择学区房而非择校的关键因素[5] -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伴随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学校的清理规范,要求其在两年内转为公办或退出义务段办学[14] - "公参民"初中入学模式由择优考试改为"全民摇号",取消了生源筛选的"下限",导致学校平均分出现明显下滑[14][27] - 2023年中考新规引入"指标到校",要求所有"省示范"及以上高中将一半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旨在实现教育均衡,但对顶尖学生及学区房价值构成利空[78][79] 学区房市场动态 - 购买学区房被视为规避灰色"择校"操作、省去高额"中间费"的有效途径,家长可在孩子入学后转手房屋,甚至从学区房涨幅中获利[4] - 2014年购房时遭遇"限购"政策,家庭通过购买"公房"获得入学资格,该市在交易完成1个多月后解除了限购[5][6] - 学区房价格在2016年春季经历始料未及的迅猛上涨,Y小附近区域属房价最高区域之一,二手房源紧俏,看中的房子犹豫片刻即被抢购或房东毁约涨价[31][32] - 2022年R中崛起后,能"对口"Y小的学区房迎来一波猛涨,通过买房实现Y小和R中"一站式衔接"成为热门选择[29] - 2023年新政策规定公房户口不再允许"对口"Y小入学,导致此类老房子若非学区房则"根本卖不出价格",房价比高峰时跌近1/3,陷入卖不掉也租不出的尴尬状态[34][36][77] 公参民与公办学校格局变迁 - 民办与"公参民"初中凭借资本优势,高薪挖走优秀教师,用奖学金吸引优质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其普高率可达80%到95%,示范率超50%[11] - 民办初中学费昂贵,常规学费近10万一年,3年总费用约50万;"公参民"初中学费相对亲民,每学期约2万,3年校内费用可控制在15万内[12] - "公参民"学校整改后,优秀教师绝大多数被派回"本部"(公办初中),"分部"(原"公参民"初中)仅保留约20%优秀教师支撑一两个"火班"[25] - "全民摇号"政策实施后,失去"掐尖"优势的"公参民"初中(如G中、H中)学生平均分数黯淡,相较获得资源倾斜的公办初中(如R中、Q中)优势不再[25] - 政策引导下,R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为本区排名第一的初中,平均分和高分率遥遥领先,公办学校成为新龙头老大[56] 升学选拔机制与竞争 - "元月调考"(元调)是小学阶段唯一得到官方认可的选拔性考试,成绩不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但作为初中筛选生源的依据,前300名孩子进入各初中"白名单"[20] - "元调"成绩以"等级"(如3A, 2A1B)而非具体分数和排名反馈给家长,"3A"是"优录"基本线,但当年内卷加剧,290分以上也未必能达"优录"标准[21][22] - 中考前,"四调"是唯一公布成绩及高中分数线的模拟考,想考上"省示范"高中需在全市排名前30%[70] - 高中梯队分明,顶尖"名高"一本率97%-99%,"省示范"高中一本率50%-80%,"市示范"一本率15%-30%,普高一本率仅3%,容错率极低[70][71] - 中考重要性被视作高过高考,学生在懵懂时即面临人生第一道分岔路口,社会残酷性要求每一步都需走对[71]
中考改革,究竟该如何“动真格”?
36氪· 2025-09-25 17:40
教育改革核心方向 - 教育部部长提出以县中振兴为推动 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配合中考改革探索 目标是淡化竞争和减少焦虑 [1] - 改革旨在从根本上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为过度焦虑的教育生态降温 标志着教育价值观的重塑 [1] -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重点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政绩观 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偏差 [2] 升学政绩观的扭转 - 专家指出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最关键的是扭转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观 不能围绕升学配置资源或奖励学校 [1][2] - 部分地方领导仍特别在意升学率 甚至纵容违规办学 必须通过严格规范办学和上级查处来扭转政绩观 [3] - 对服务于升学政绩的违规办学行为必须严查 教育督导部门需强化规范办学 否则会助长教育功利化 [4]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 当前教育评价权力过度集中且标准单一 需形成多元办学和多元评价格局以减轻学生压力 [4] - 全社会教育评价观念深受古代科举影响 需以废科举的勇气消除不良现象 回归教育评价本质 [5][7] - 评价应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测验 需描述教育结果与目标的一致性以改进教学 [8] 中考改革具体措施 - 北京、成都、广州、西安等多地已公布新中考中招方案 变化集中在减少考试科目、调整分值、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 被视为给中考瘦身 [2] - 淡化中考竞争需推进两项制度改革 一是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推进高中多样化均衡化发展 [10] - 需严格治理超级高中违规跨区域招生和掐尖行为 构建更健康的高中发展生态 [11] 职业教育体系发展 - 近年来积极推行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等长学制培养模式 比例持续提高 打破了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 [10] - 中高职贯通为有技能潜质的学生提供直接选项 中本贯通则可进一步扩大合作院校范围 甚至纳入地方重点本科及211院校相关专业 [10] - 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与质量 使其成为真正的教育类型 是缓解中考竞争焦虑的关键 [10] 高中教育格局调整 - 推进高中均衡化多元化发展 逐步淡化重点高中制度 是普及基础教育后的必然要求 [11] - 实现高中均衡发展是将其纳入义务教育的前提 若保留重点高中和普职分流则难以推进 [10] - 高中教育格局调整能拓宽学生成才渠道 缓解中考竞争焦虑 [11]
必看!中考“减负”元年,各地改革迎来大变化,超详细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17:50
中考改革核心趋势 - 北京中考总分从670分降至510分,统考科目减至6门,考试时间由3天缩减为2天,降低备考压力[1][4][5] - 数学压轴题保持新定义题型,但难度未显著提高,倒数第三道代综题创新题型体现灵活性[1][4] - 道德与法治首次开卷考试,题目设计灵活,增加现实情境和判断题量[4][10] 科目调整与分值变化 - 语文、数学、外语分值均为10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80分,体育50分[4] - 体育分值权重持续提升,北京2025年体育占50分,2029年将增至70分[11][12] - 广州2027年中考改革中,语数英分值增加(语文英语120→140分,数学120→15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化学分值降低[13] 跨区域改革动态 - 河南2025年起取消生物、地理全省统考,历史与道德与法治实行合场考试[6][7] - 陕西西安2026年取消化学、生物、地理计分,计分科目由10门减至7门[8] - 山东烟台计分科目总分由840分降至570分,日照由730分降至650分并优化选科规则[8] 命题与素养导向 - 物理试题融入生活场景(乘船游览、热棒技术)和科技前沿(新能源汽车、航天技术)[5] - 开卷考试推广至十余省市,安徽允许语文考试携带字典,注重知识运用能力而非机械记忆[10] - 作文和英语阅读引入科学主题(如北京"一堂科学课"、重庆仿生鱼材料),强化跨学科素养[14] 政策与教育目标 - 中办、国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中考改革,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培养创新人才[13][14] - 改革旨在通过减少机械训练、增加体育和开放性题目,推动减量提质增效,回归核心素养[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