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作业日
搜索文档
请回答「Knock Knock 世界」NO. 251102
声动活泼· 2025-11-02 07:06
播客产品信息 - 播客名称为「Knock Knock 世界」,由「声动活泼」和「十分之一」联合出品,目标受众为青少年 [5] - 更新频率为每周一、三、五早晨6:00,每期时长10分钟 [5] - 第一季上线时间为2025年3月25日至2026年3月24日,定价为365元/年 [5] - 提供三期免费试听节目,可在小宇宙App及其他音频平台如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 [5] 公司品牌与渠道 - 公司品牌为「声动活泼」,旗下拥有原创播客及更多品牌播客 [9][10][12] - 公司可通过公众号、微博、小红书、即刻等社交媒体平台接触 [16] - 公司内容在各大音频平台及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均可搜索「声动活泼」收听 [13] 市场活动与用户互动 - 公司举办线下选题会,例如在上海迪士尼办公室举行的活动,参与者可参观办公室并讨论《疯狂动物城2》等话题 [1] - 选题会讨论方向广泛,涵盖教育、文化、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 [1][2][3][4]
南京多所小学“无作业日”已实践8年
南京日报· 2025-10-27 10:46
政策背景与演变 - 教育部近期发布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其中包括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1] - 江苏省教育厅于2017年发布“减负令”,首次明确提出可推行“每周无作业日”[2] -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在2021年出台《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指南》,为全市作业改革提供科学路线图,并创新提出“作业免写”制度[2] 学校实践与创新 - 南京市多所学校自2017年起迅速响应政策,游府西街小学、夫子庙小学等率先将每周三定为“无作业日”[2] - 学校用涵盖体育、阅读、艺术、家务的“自主作业清单”取代传统书面作业,实现从“硬性要求”到“自主选择”的转变[2] -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推出“作业熔断”机制,规定学生作业做到晚上10:30如未完成,经家长签字后可暂停,以保障休息权[2] - 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自2021年开始实施周三无作业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创意制作等实践活动[3][5] 实施效果与家长反馈 - 游府西街小学的“无作业日”政策推行近8年,已深入人心,成为师生和家长共同接受的习惯[3] - 政策推行初期面临教师与家长的双重阻力,教师担心教学反馈缺失,家长则担忧孩子“荒废”时间[3] - 有家长反馈,经过4年的无作业日实践,孩子表现出更爱思考、爱动手的变化[5] - 部分家长仍存在焦虑,担忧与其他学校学生产生差距,难掩“不做作业,会不会成绩掉队”的疑虑[5] 教育理念更新 - 教育专家呼吁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指出“无作业日”旨在实现学习与生活的平衡,让家长暂缓辅导作业的压力[5] - 专家强调应拓宽对“作业”的认知,实践活动同样具有教育价值,教育不仅是填满时间,更是点燃内心的火焰[5] - 孩子的成长不依赖机械刷题,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等都是学习和成长的方式,家长需掌握教育规律、尊重孩子成长节奏以缓解焦虑[6]
“无作业日”和“息屏行动”强规之后,关键看家长了
第一财经· 2025-10-25 21:13
教育部心理健康新规核心措施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包括设立“无作业日”和推行“息屏行动” [3] - “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3] - “息屏行动”规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3] 政策背景与紧迫性 - 措施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强化相关措施被描述为十分必要和紧迫 [3] - 文章引用一例15岁初三学生坠楼事件,说明形成健康心理状态比学业成功更为重要,因后者仅影响一个阶段,而心理健康影响一生 [3] 缓解升学焦虑的根本途径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并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学生和家长的升学焦虑 [4] - 与名额分配相比,提高普通高中的就学机会更为重要,因家长普遍更希望孩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4] - 探索“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如四川省某市),旨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缓解教育焦虑 [5] 减轻作业负担的多方影响 - 减轻作业负担不仅解放学生,也能将教师和家长解放出来 [5] - 作业负担减轻后,教师可更专注于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而非“大水漫灌” [5] - 若家长因学校作业减少而加大“报班”力度,强行挤压孩子自由空间,则减轻作业负担将变得毫无意义 [6] 家长焦虑与配合的关键作用 - 解决焦虑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7] - “息屏行动”需要家长充分配合,因家长最清楚手机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8][10] - 有研究数据表明,近三成中小学生日均刷手机超4小时,其中56.7%用于刷短视频,43.7%用于玩游戏 [8] 屏幕使用的现实挑战与家长榜样 - 有案例显示初中生在课桌抽屉偷刷短视频,被班主任发现时已连续使用1小时47分钟 [8] - 许多孩子表面在房间读书,实际在刷视频、看微剧甚至接触不良信息,而家长可能因自身同样行为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9] - 言传身教比强制措施更具影响力,家长应以身作则,多与孩子聊天、散步,而非单纯依赖“戒网” [10]
“无作业日”和“息屏行动”强规之后,关键看家长了
第一财经· 2025-10-25 19:44
教育政策改革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内容包括设立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和推行“息屏行动”[1] - “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1] - “息屏行动”规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1] 升学机制调整 - 为缓解升学焦虑,《十条措施》明确将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并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2] - 解决焦虑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普通高中的就学机会,满足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2] - 四川省某市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旨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3] 作业负担减轻的影响 - 减轻作业负担可将教师、学生和家长解放出来,使教师能更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3] - 若家长在作业减少后加大“报班”力度,挤压孩子自由空间,则减轻作业负担将失去意义[4] - 解决焦虑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己强加的[5] 电子产品使用现状与家长角色 - 研究数据表明,近三成中小学生日均刷手机超4小时,其中56.7%用于刷短视频,43.7%用于玩游戏[6] - 有案例显示初中生在课堂偷刷短视频,手机提示已连续使用1小时47分钟[7] - “息屏行动”需要家长充分配合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强制措施更具影响力[7]
无作业日、体育每天2小时,教育部发布十条措施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新京报· 2025-10-24 12:08
教育政策导向 - 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通过小切口突破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1] -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2]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2]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升学焦虑 [2] 体育活动与健康管理 - 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保证体育锻炼课时 [3] - 普遍开展班级赛和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3] - 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放学后锻炼提供场所,并推行课间15分钟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长 [3] - 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保障学生必要午休,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4] 网络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5] -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短视频和网络游戏等内容管理 [6] -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压实网站平台责任,优化算法推荐,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 [5] - 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 [2] 特殊群体支持与系统建设 - 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在开学和考试等关键节点加强心理辅导 [6] - 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常态化家校沟通,深化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行动 [6]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 [6] -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提升教师育心能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