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情绪化进食
icon
搜索文档
体重管理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这份科学攻略请收好
中国青年报· 2025-08-23 08:02
肥胖问题现状与政策背景 - 中国成年人肥胖症患病率达16.4%,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 [1] - 全球超重和肥胖导致的死亡占比从1990年2.8%上升至2019年7.2% [1] - 2024年被定位为肥胖症管理元年,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全民体重管理 [1] 肥胖成因分析 - 核心原因包括饮食不合理(不会吃)、缺乏运动(不想动)和缺乏长期坚持(不坚定) [2][3] - 现代都市上班族日均步数仅4000步左右,远低于农村劳作人群的1万步以上 [3] - 进化惯性与致肥环境矛盾导致吃动失衡,涉及代谢、荷尔蒙、神经调节等多重生理机制 [3] 心理因素与肥胖关联 - 肥胖患者难以区分生理饥饿感与心理情绪需求,易形成情绪化进食模式 [4][5] - 早年缺乏情感支持的个体更易混淆心理需求与饥饿感,肥胖人群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 [5] - 认知行为干预可帮助识别消极想法区分情绪与饥饿信号,同时提升自尊和生活质量 [5][6] 体重管理解决方案 -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管理基石,需结合科学饮食和规律运动 [7] - 饮食方案包括限能量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脂饮食及间歇性进食等多种模式 [7] - 运动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并配合力量训练 [7] - 代餐可辅助控制热量摄入但不宜长期替代正餐以免影响营养均衡 [7] 医学干预与预防策略 - 手术和药物主要针对严重肥胖群体,预防重点应放在科学指导膳食营养与身体活动 [3] - 体重管理需建立"心理-饮食-运动"长效机制,关注可持续性而非短期效果 [3][7] - 多学科协作模式包含临床营养、心理行为干预及运动处方定制 [5][7]
你根本不饿 是情绪怪兽在搞鬼
北京青年报· 2025-08-12 07:31
情绪与饮食关系 - 情绪和饮食紧密相连 超重或肥胖人群常陷入情绪与饮食的复杂关系网中[1] - 情绪化进食场景包括:受同事下午茶照片刺激吃整盒曲奇 压力大时购买超大份冰淇淋 加班后通过烧烤啤酒犒劳自己 失恋时暴食导致体重单日上涨3斤[2] - 典型情绪进食类型分为嘴巴寂寞型(无目的咀嚼) 压力代偿型(用巧克力缓解焦虑) 无聊放纵型(刷视频时无意识进食)[3] 生理机制 - 压力状态下大脑多巴胺系统激活 产生对甜食的强烈渴望 皮质醇水平升高驱动高能量食物需求[3] - 进食后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物质 产生短暂愉悦感掩盖负面情绪 但后续伴随体重增加和负罪感[3][4] 正念饮食方法 - 区分生理饿(渐进性饥饿感)与情绪饿(突然渴望特定食物)[5] - 进食时咀嚼15-20次 放下餐具感受饱足感 多维度体验食物色香味[6] - 采用饱腹感评分制(0-10分) 理想状态为7-8分饱[6] - 允许偶尔失误 重点在于觉察饮食动机而非苛责[6] 行为替代方案 - 用10秒自问替代冲动进食 选择跳绳等运动释放压力[7] - 无聊时以花果茶替代零食 通过烹饪过程实现情绪舒缓[7] - 放慢进食速度可使饱足信号准时传递 例如充分咀嚼后发现薯片的多层次风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