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正念饮食
icon
搜索文档
减肥不再怕反弹!中疾控教你这样做
人民网· 2025-10-28 14:19
文章核心观点 - 体重反弹是生理、行为、环境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意志力失败 [2] - 构建包含饮食、运动、环境和心理四个维度的“不反弹体系”是实现长期体重维持的关键 [7][8] - 真正的减重成功在于将短期减重行为转化为可持续的健康生活习惯 [12] 生理层面 - 代谢适应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身体进入“节能模式”,使多余热量更易转化为脂肪 [3] - 减重后瘦素水平骤降30%-50%,饥饿素显著上升,导致饥饿感增强和运动意愿降低 [3] - 脂肪细胞具有“肥胖记忆”,反弹时脂肪占比高于减重时流失的比例 [3] - 极端节食导致肌肉流失,每公斤肌肉每天消耗13千卡热量,肌肉减少会加剧代谢下降 [3] 行为层面 - 依赖“极端控制”的短期严格生活方式难以长期维持,旧习惯容易卷土重来 [4] - 情绪化进食在遇到压力或情绪低谷时爆发,食物成为安慰剂导致热量摄入失控 [4] 环境层面 - 现代社会高热量食物廉价易得,通过口感设计让人欲罢不能 [5] - 社交场合中人均热量摄入比单独进餐增加40%以上,且容易忽略隐性热量 [5] - 人情压力和氛围裹挟让人在社交场景中不自觉放宽饮食标准 [5] 心理层面 - “任务完成”心态导致减重达标后产生解放感,引发报复性进食 [6] - “全有或全无”思维将单次微小破戒放大为连续放弃,彻底脱离健康轨道 [6] 饮食维稳策略 - 采用渐进式热量过渡,每几天小幅增加热量并每周监测体重 [9] -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全谷物碳水,搭配每日25-30克膳食纤维 [9] - 遵循“蔬菜→蛋白质→主食”进餐顺序,细嚼慢咽20分钟以上,采用80/20法则 [9] 运动巩固策略 - 每周2-3次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 [10] - 每周保证150分钟以上中高强度有氧运动,穿插2次HIIT训练 [10] - 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每天可多消耗200-300千卡热量 [10] 环境干预策略 - 家庭饮食优化,将健康食物放在显眼处,高热量零食藏入橱柜 [11] - 社交聚餐前先吃健康零食,优先选择蔬菜与瘦肉,控制总量摄入 [11] - 卸载美食直播APP,购物时查看营养成分表,避开高能量食物 [11] 心理强化策略 - 减重后设定新目标,如体脂率降低2%或掌握健康家常菜,用能力提升替代体重焦虑 [12] - 建立支持系统,达成目标后奖励非食物类礼品,增强持续动力 [12] - 科学记录体重,设定反弹超过减重总量5%的警戒线,及时调整 [12]
瘦不下来,是身体给你最好的信号
洞见· 2025-08-16 20:35
肥胖问题现状 -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41%,肥胖率为9%,两者合计超过50% [13] - 青少年肥胖问题严峻,每5人中就有1人超重 [14] - 若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儿童超重肥胖率接近32% [15] 肥胖的健康风险 - 肥胖会增加13种癌症风险 [17] - 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个单位,患肝癌、食管腺癌的风险提高100% [17] - 胰腺癌、肾癌风险提高50%,胆囊癌风险提高20%~60%,乳腺癌风险提高20%~40% [17] 情绪性进食 - 情绪性进食是现代人肥胖的主因 [22] - 情绪驱使下进食速度加快,食量超出正常需求 [6] - 表面是饥饿,本质是内心的匮乏 [27] 减肥方法建议 - 采用SMART原则设定具体、可实现的小目标 [32] - "5:2 轻断食"适合上班族:每周5天正常吃饭,2天稍微少吃 [37] - 每天快走40分钟能让快乐激素(内啡肽)飙升50% [38] - 力量训练能分泌"快乐因子"鸢尾素 [38] 心理调适 - 准备"情绪日记本"记录进食原因 [39] - 用"我今天已经很棒了"代替"我又吃多了" [40] - 每天花10分钟闭着眼深呼吸调节情绪 [40]
你根本不饿 是情绪怪兽在搞鬼
北京青年报· 2025-08-12 07:31
情绪与饮食关系 - 情绪和饮食紧密相连 超重或肥胖人群常陷入情绪与饮食的复杂关系网中[1] - 情绪化进食场景包括:受同事下午茶照片刺激吃整盒曲奇 压力大时购买超大份冰淇淋 加班后通过烧烤啤酒犒劳自己 失恋时暴食导致体重单日上涨3斤[2] - 典型情绪进食类型分为嘴巴寂寞型(无目的咀嚼) 压力代偿型(用巧克力缓解焦虑) 无聊放纵型(刷视频时无意识进食)[3] 生理机制 - 压力状态下大脑多巴胺系统激活 产生对甜食的强烈渴望 皮质醇水平升高驱动高能量食物需求[3] - 进食后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物质 产生短暂愉悦感掩盖负面情绪 但后续伴随体重增加和负罪感[3][4] 正念饮食方法 - 区分生理饿(渐进性饥饿感)与情绪饿(突然渴望特定食物)[5] - 进食时咀嚼15-20次 放下餐具感受饱足感 多维度体验食物色香味[6] - 采用饱腹感评分制(0-10分) 理想状态为7-8分饱[6] - 允许偶尔失误 重点在于觉察饮食动机而非苛责[6] 行为替代方案 - 用10秒自问替代冲动进食 选择跳绳等运动释放压力[7] - 无聊时以花果茶替代零食 通过烹饪过程实现情绪舒缓[7] - 放慢进食速度可使饱足信号准时传递 例如充分咀嚼后发现薯片的多层次风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