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后运营
搜索文档
从SKP到星巴克,为何博裕总能拿下好标的
36氪· 2025-11-11 08:32
交易概述 - 博裕资本以24亿美元获得星巴克中国业务60%的股权,合资公司整体估值约40亿美元 [1] - 交易过程历时一年,竞标激烈,候选名单包括凯雷、红杉中国、KKR、EQT等实力雄厚的私募机构 [5] - 博裕资本近期在消费领域频繁收购,包括以约53.82亿港元收购金科服务约55.91%股权、以4000万美元成为蜜雪冰城基石投资者,并提出对加拿大鹅约13.5亿美元的收购意向 [1] 标的资产价值分析 - 星巴克中国的长期价值体现在其高端稀缺品牌定位、2550万星享会员、连锁化空间运营能力以及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长潜力 [5] - 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近2500亿元,现制咖啡饮用者人数预计从2018年的0.4亿人增至2028年的2.6亿人,年均增长20% [5] - 北京SKP在2023年达到创纪录的265亿元销售额,曾登顶全球店王,但其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7%至220亿元 [6][11] - 星巴克中国2025年Q4同店交易量增长9%,但客单价下降7%,导致同店销售额仅增长2% [10] - 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同店销售额下降1%,平均客单价下降5% [10] - 星巴克中国估值约40亿美元,对应2025年预期盈利4亿至5亿美元的市盈率约10倍,低于星巴克全球业务约20倍的估值水平 [11] 交易背景与时机 - 交易发生在行业竞争加剧和消费周期波动的背景下,星巴克中国面临瑞幸、Manner等本土品牌的全方位竞争 [7] - 行业换挡期大资产交易频繁,周期性低谷被视为并购好时点 [7] - 星巴克中国面临自营模式成本高、本土化响应慢、下沉能力弱等挑战,需进行系统性改造 [10] - SKP出售部分源于其母公司北京华联的现金流挑战,以及其下沉策略遭遇地方高奢消费微缩,杭州和昆明SKP商场均已延期 [11] 投后增长策略展望 - 参考成功案例,投后价值创造通常分为降本增效、寻找增长、激发创新三个阶段 [13] - 中信凯雷收购麦当劳中国后,通过供应链本土化每年推出超200款新品,并利用“地产+零售”协同模式在6年内将门店从2500家拓展至7000家 [13] - 安踏集团的并购运营逻辑包括进军蓝海市场、选择有积淀的高端差异化品牌、并进行差异化的协同赋能 [14] - 星巴克中国的增长方向包括供应链成本优化、产品研发本土化、SKU多样化、新场景开发以及下沉市场拓展 [14][15] - 星巴克中国在2025财年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从2024年末的17%提升至35%,其空间价值在下沉市场具备稀缺性 [15] - 博裕资本承诺为星巴克引入优质物业资源,助力其在下沉市场的拓展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