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

搜索文档
胜利的歌声 正义的回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侧记
新华网· 2025-09-05 01:07
晚会主题与核心内容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约6000名中外人士共同观看 [1] - 晚会通过音诗画、情境歌舞、舞蹈、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 重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的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 [1][2][6][11] - 总导演周莉亚强调晚会突出"剧"的元素 综合运用舞台艺术形式贯穿中国人民对历史的情感逻辑 [6] 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呈现 - 再现东北抗联英雄事迹包括杨靖宇战斗到最后时刻 赵尚志率队踏雪前行 赵一曼坚贞不屈 [5] - 南京大屠杀历史通过舞蹈《殇》展现 突出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精神 [6] - 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演绎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全部牺牲的事迹 后续刘老庄母亲们补全员额 [11] 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抗战 - 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抗战号召并高举武装抗日旗帜 在最艰难岁月通过《论持久战》等理论凝聚亿万民众 [4][7][9] - 情境诗朗诵《这束光》呈现延安时期军民大生产、抗日军政大学练兵等火热生活场景 [8] - 百团大战、平型关战斗、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重大战役通过历史影像重现舞台 [11] 国际视角与艺术表达 - 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演绎《小路》《红河谷》《啊朋友再见》等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歌曲 展现同盟国并肩作战情谊 [13] - 舞蹈《乘风》象征春的讯息 仪式仪仗表演结合北斗组网、高铁飞驰、战机翱翔等新时代成就 [14] - 尾声歌舞《命运与共》以"呼吸与共 同舟破浪乘风"主题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4] 当代传承与情感共鸣 - 演员刘昊然表示新时代青年需传承先辈精神 担负光荣使命 [10] - 舞台通过历史与当代对话形式展现"刘老庄连第6679名战士来自刘老庄""中国人的天地海自己说了算"等跨越时空的回应 [13] - 表演艺术家宋春丽称晚会浓缩抗战历史风云 激发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14]
山河永念 薪火永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引发广泛社会共鸣
新华网· 2025-09-04 20:12
文艺晚会内容与形式 - 晚会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重大历史节点为脉络 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 - 通过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元舞台艺术形式展现抗战史诗 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永恒真理[1] - 包含《松花江上》《游击队歌》《小路》等经典旋律和《殇》《血战到底》《乘风》等舞蹈作品 传递不屈信念和铭心刻骨记忆[2] 参演人员与创作团队 - 由年轻文艺工作者担纲主力 总导演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导韩真[1] - 97岁文艺老兵田华参与观看 强调艺术是枪、舞台是战场的使命传承理念[1] - 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舞蹈演员郝若琦担任《延安!延安!》领舞 称演出为精神洗礼[3] 社会反响与教育意义 - 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通过数字投影呈现14年抗战历程中的英烈肖像[3] - 被师生称为"思政课" 桂林师范学院"薪艺相传"志愿服务团队含泪收看[4][5] - 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组织全体官兵在驻训一线观看 战士表示将传承铁血担当[3] 历史传承与现代呼应 - 通过情境对话"今日中国 如你所愿"展现和平繁荣现状与历史告慰[4] - 舞台呈现新时代建设者队伍 屏幕展示北斗组网、高铁飞驰、战机翱翔等现代化成就[4] - 航天科技工作者表示要从抗战精神汲取力量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民族复兴[4]
多种舞台艺术汇聚史诗气质
北京晚报· 2025-09-04 15:09
晚会核心特点 - 突出剧的特点 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呈现史诗气质 [1] - 以倒计时开篇 包含5个篇章:怒吼吧黄河 红星照耀中国 不可战胜的力量 共同的黎明 正义永恒 [1] - 总时长约90分钟 [1] - 起用80后90后为主的主创团队 00后演员占比超过50% [1] 音乐创作特色 - 经典与新作比例约为7:3 [3] - 包含《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东方红》《高楼万丈平地起》等经典曲目 [3] - 包含《八路军军歌》《琼崖独立队之歌》《游击队歌》《地道战》等抗战歌曲 [3] - 以新作《势不可挡》《命运与共》作为落幕曲目 [3] - 音乐表达多元层次丰富 糅合对白台词动效等元素 [3] 文学创作特点 - 聚焦人物群像和普通人塑造 [5] - 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讲述刘老庄连82人全部牺牲的事迹 [5] - 采用高度提炼的母亲形象展开叙事 [5] - 现场600名战士参与演出 营造强烈情感冲击 [5] 视觉特效设计 - 使用6条可移动冰屏 4个左右移动轨道平台 4个360度旋转自由移动小平台 [6] - 舞台呈阶梯状向观众铺展 形成视觉纵深感 [6] - 通过投影技术呈现干涸大地和炮火撕裂效果 [6] - 利用移动平台创造南京大屠杀万人坑场景 [6] 表演艺术特色 - 舞蹈《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 讲述战火中失散少年兄妹故事 [7] - 创作团队观看大量南京大屠杀影视资料 追求情感真实表达 [7] - 采用与历史对话的讲述方式 舞台技术作为叙事手段 [6]
从《在太行山上》到《游击队歌》 这是血火淬炼的民族强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3 14:21
抗战历史背景 -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取得平型关大捷 [1] - 八路军从1937年3万多人发展到1940年105个团20万兵力 [5] - 日本防卫厅著作形容与八路军游击战陷入完全被动局面 [18] 军民抗战参与度 - 武乡县14万人口中9万多人参加抗日团体 14600人参加八路军 2万多人牺牲 [3] - 百姓支援前线表现为提供军粮军装和送亲骨肉上战场 [3] - 军民同心形成铜墙铁壁般的抗战力量 [3] 抗战文艺创作 - 《在太行山上》创作灵感来自词作者目睹热血青年参军和战士奋勇杀敌 [6] - 歌曲凝聚军民同仇敌忾的决绝与坚韧不屈的意志 [5] - 《游击队歌》创作基于八路军三不打作战原则和物资匮乏现状 [14][12] 抗战战术特点 - 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使日军陷入泥潭式战争 [18] - 战士遵循瞄不准不打、距离远不打、看不清目标不打的三不打原则 [14] - 通过缴获敌军装备组建炮兵团实现没有枪炮敌人造的战术特色 [12][16]
山河壮歌丨《游击队歌》的首场演出竟是这样完成的……
央广网· 2025-08-19 07:05
历史背景与创作过程 - 《游击队歌》创作于1937年年底,由贺绿汀在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期间完成,曲调轻快流畅,歌词生动描述游击队员的乐观与机智 [1][3][5] - 创作灵感来源于八路军游击战的真实场景,包括缴获日军武器的炮兵团和"三不打"射击原则 [8][5] - 贺绿汀在老乡家的土炕上用油灯一夜完成创作,首次演出由口哨伴奏,无正式乐器 [8][11] 歌曲传播与影响力 - 1938年1月6日在八路军总部高级干部会议首演,朱德高度评价并要求推广教唱,战士们争相传抄曲谱 [11] - 歌曲迅速传遍华北,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也在行军途中哼唱,沦陷区民众秘密传唱 [11] - 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发展至132万正规军和260万民兵,建立19块根据地,游击战术有效扰乱日军 [13] 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 - 1949年贺绿汀贴身保存手稿南下,使其在国民党轰炸中幸存,成为抗日精神的永恒印记 [14] - 上海音乐学院将歌曲改编为歌剧、手风琴合奏等形式,每届学生参与演绎 [15][17] -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示原稿,老战士现场高歌,新一代年轻人通过手稿感受历史 [19][21] 战略意义与领袖评价 - 毛泽东称赞歌曲"从战术范围跑向战略敲门",肯定其在大规模游击战中的思想指导作用 [14] - 1943年毛泽东当面表扬贺绿汀:"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不会忘记你" [14] - 新时代下歌曲被赋予克服困难、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内涵,转化为行动动力 [17]
首都大学生用艺术弘扬抗战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25-08-17 08:38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 [1] - 活动由14所首都高校学子参与,通过艺术形式致敬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 [1] - 活动是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 [2] 演出内容 - 北京师范大学以歌曲《有我》拉开序幕 [1] - 中国传媒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表演《义勇军进行曲》朗诵和《保卫黄河》合唱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演绎《山河铭记》,朗诵赵一曼、左权家书 [1] - 北京大学学生表演《毕业歌》,展现青年学子抗日决心 [1] -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代表演唱《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并运用AI技术复原建校初期影像 [1] - 导演谢飞与高校学生代表诵读谢觉哉1945年创作的七律《晨起偶成》 [2] 特别环节 - 播放短片《战场上的音乐家》,特邀98岁音乐家陈复君、95岁音乐家罗昌遐讲述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的历程 [2] - 短片《胜利的那一天》记录101岁抗战老兵刘茂盛回忆浴血奋战经历 [2] 学生反响 - 中国音乐学院学生韩宜彤被赵一曼家书中"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内容深深打动 [1] -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表示当代大学生应以知识为弹药、创新为武器,在无形战场上赢得"攻坚战" [1] - 在场学生认为铭记历史是为了让青春更懂担当,而非延续仇恨 [2] 活动后续 - 活动内容将于9月2日在北京卫视播出 [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丨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网· 2025-08-14 08:34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 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是1938年中国共产党于延安创办的文艺学府,汇聚冼星海、吕骥、郑律成等音乐大家,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核心[3] - 鲁艺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以艺术形式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头脑,极大振奋全国抗日斗志[3][4][6] - 抗战时期延安被称为"歌咏城",鲁艺是音乐人才最集中地和抗日救亡歌曲主要发源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普遍传唱其作品[4] 经典作品与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同年4月首演成功,1940年仅晋察冀边区即演出百余场[6] - 作品包括《生产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反映党的抗日主张、彰显民族精神,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6][8] -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延安颂》吸引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6][8] 当代传承与文旅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3万余件,临展专题展走向全国[9][11]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吸引10万余人采风创作,红色演艺融入《延安十三年》等文旅品牌[11] - 复建桥儿沟东山文艺家窑洞博物馆群,展示冼星海、贺敬之、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8][1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社· 2025-08-13 20:12
鲁艺历史地位与贡献 - 中国共产党1938年于延安创办鲁迅艺术学院 汇聚冼星海 吕骥 郑律成 李焕之等音乐大家[1] - 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 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中心[1][3] - 成立宣言提出"艺术能唤起民众 组织民众 武装民众的头脑" 抗战时期延安被誉为"歌咏城"[2] 经典作品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 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3] - 《黄河大合唱》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演出超100场 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3] - 《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 《延安颂》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3] 当代传承与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 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超3万件[4][5]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 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 吸引超10万人采风创作[5] - 《黄河大合唱》被编入《延安十三年》等红色演艺 成为当地文旅品牌[5] 历史人物与遗址保护 - 麦新(《大刀进行曲》)、贺绿汀(《游击队歌》)等创作者先后加入鲁艺[4] - 桥儿沟东山复建文艺家窑洞博物馆 展示冼星海 贺敬之 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4] - 鲁艺7年半办学期间开展抗战歌咏 戏剧 文学等活动 培养新中国文艺战线领军人物[5]
来时路上|我是在与日俱增地爱着你的
环球网· 2025-08-08 13:57
彭雪枫英雄事迹 - 彭雪枫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战斗英雄,也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1] -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5] - 其家乡河南南阳市建有"雪枫大桥"作为著名抗战地标[6] 彭雪枫与《游击队歌》 - 抗日战歌《游击队歌》由音乐家贺绿汀根据彭雪枫故事创作而成[3] 彭雪枫个人生活 - 1941年9月至1944年9月三年间,彭雪枫给妻子林颖写了87封烽火家书[6] - 家书记录了铁血将军的柔情,其中包含"不能把自己的爱人视为完美无疵的天仙,然而,我是在与日俱增地爱着你的"等深情表达[6][8] - 彭雪枫出生于南阳镇平县七里庄,牺牲于商丘夏邑县八里庄,用一生走完了"一里路"的象征征程[9]
《游击队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7-24 08:02
歌曲创作背景 - 《游击队歌》由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创作于1937年底,是抗战经典歌曲[1] - 创作灵感来源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在山西临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经历,特别是八路军"三不打"作战原则[2][3] - 歌曲初稿在老乡土炕上完成,1938年1月在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上首演,贺绿汀亲自指挥[3] 艺术特色与影响 - 歌曲采用小军鼓节奏模拟行军步伐,进行曲风格暗含张力,塑造了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3] - 歌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直接来源于八路军"三不打"作战原则[3] - 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城乡,在敌占区也被广泛传唱,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3] 历史传承 - 1961年贺绿汀将《游击队歌》手稿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该手稿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4] - 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创排原创歌剧《贺绿汀》,选取其人生6个片段展现精神成长历程[5] - 歌剧在全国巡演20余场,通过行走的音乐思政大课堂形式传承红色基因[5] 行业意义 - 上海音乐学院通过创排歌剧《贺绿汀》将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到舞台和剧场[5] - 演出团队赴江苏盐城、湖南邵阳等地巡演,获得积极反响[5] - 参演学生受到贺绿汀艺术人格感召,多人递交入党申请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