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放下你的鞭子》
icon
搜索文档
大地铭记·时代的号角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抗战戏剧历史与创作 - 抗战戏剧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兴起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首选剧目并广泛传播[6] - 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三幕剧《保卫卢沟桥》上演 台上台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形成强烈共鸣[6] - 抗战时期戏剧创作速度极快 数量众多且传播范围广 形成"演员四亿人 战线一万里"的宏大场面[6]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 郭沫若话剧《屈原》以诗化语言表达民族激愤 梅兰芳京剧《抗金兵》通过战鼓表演展现牺牲精神[9] - 河北梆子《血泪仇》在河北白洋淀演出时 战士和老乡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7] - 街头剧《沦亡以后》通过日常空间实现情感共振 将个体痛苦转化为集体抗争意识[7] 延安鲁艺的戏剧运动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 创作《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作品记录抗战历史[10] -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创作 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 带动秧歌剧创作热潮[11] - 《白毛女》1945年推出 源自河北民间传说 展现喜儿从躲山到下山反抗的蜕变过程[12] 戏剧社会影响与群众反响 - 战士观看《白毛女》后写下"为喜儿报仇"请战书 农民观看《兄妹开荒》后主动多交公粮和参军[13] - 郭兰英表示歌剧《白毛女》改变其人生道路 田华称抗敌剧社经历使其保持艺术生命力[10] - 鲁艺剧团深入前线战壕和农村土台演出 实现台上故事与台下生活的深度呼应[13] 当代抗战题材创作 - 话剧《生死场》1999年首演 改编自萧红小说 展现村民从麻木到抗日的转变过程[14] - 话剧《四世同堂》2010年首演 以祁瑞宣为主角展现普通人的坚守与民族气节[15] -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2022年推出 2023年升级为戏剧电影并通过高清影像技术扩大传播[15] 红色歌剧与地方特色 - 民族歌剧《沂蒙山》已演出300多场 塑造海棠等沂蒙人民形象展现英雄气概[17] - 创作团队沿八路军115师路线采风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大青山遗址获得创作灵感[17] - 沂蒙红嫂群体包括明德英、王换于等代表 用乳汁救伤员、办托儿所等事迹被艺术化呈现[18]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选登
人民日报· 2025-09-03 07:38
文化抗战 文化抗战 文化抗战 文化抗战 文化抗战 随着抗战文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涌现出 来。《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日宣传剧中一出著名的街头 剧,演遍大江南北,激起广大民众抗敌救国的热情。 拥军支前 拥军支前 拥军支前 "刘汉兴参军"组照是中国抗战摄影史上的经典。刘汉兴 (左三)报名参军时也就20岁出头,在一次激战中,被敌 人的流弹打穿了右腿股骨。他咬着牙,忍着疼,艰难地揪 着骡子尾巴找回了部队,后被评为三等甲级伤残而退伍。 回乡后,他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动员三弟、四弟、侄子都 参了军。 拥军支前 拥军支前 拥军支前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自卫队。 拥军支前 英勇杀敌 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英勇杀敌 新四军向日、伪军发起反攻。 英勇杀敌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图为中国军队在上海闸 北环形工事内向日军射击。 英勇杀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向东南亚推进。为配合 美、英、荷在东南亚的战略防御,应盟军请求,中国派 出远征军10余万兵力入缅参战。 血脉相连 马来亚(马来西亚前身)华侨白雪娇(又名白雪樵)因顾 虑家庭阻拦,在给父母留下了一封告别信后,化名"施夏 圭"随南侨机工队回国 ...
东西问丨沈国明: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如何成为支援抗战的有力武器?
中国新闻网· 2025-08-24 19:51
马来亚华文演剧运动的历史背景 -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马来亚华文话剧快速发展 形成抗日救亡的演剧运动[3][4] - 1938年底武汉合唱团在马来亚巡演超130场 筹款一千多万元法币[4] -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思潮推动运动达到空前盛况[5] 运动规模与表现形式 - 全马来亚剧社数量达2000余个 覆盖所有华文学校和主要城市[5] - 演出场所从剧院延伸至街角乡野 触及基层华侨华人社会[5] - 中国与马来亚话剧界交流活跃 吴祖光《凤凰城》剧本出版后迅速在马来亚上演[5] 社会影响与抗战支持 - 话剧以生动易懂形式满足文化水平不高群体了解时事的需求[7] - 演出直接筹款筹物 观众现场捐赠现金/金饰甚至儿童存钱罐[7] - 宣传作用显著 众多华侨华人受话剧影响奔赴中国参与抗战[8] 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 - 战后英国殖民政府因话剧受欢迎程度设立官方华文话剧团[9] - 培养王啸平/张业隆等创作人才 部分留马工作者持续推动华文话剧发展[11] - 运动从人才储备与观众基础两方面提升马来西亚华文话剧及文学水平[13]
以文艺作品激发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纪念活动安排 - 9月3日晚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汇集国内优秀艺术家,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担当主力[4] - 8月至10月组织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从全国遴选20部左右优秀剧目,在北京各大剧场进行约40场演出[4] - 7月7日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主题展览,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6] - 8月至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等300余件作品[7] 文艺作品创作 - 广电总局推进创作一批抗战主题作品,包括纪录片《胜利1945》《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等,网络纪录片《和平力量》[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专题片《胜利》《山河铭记》,纪录片《受降》,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归队》[9] - 创作微短剧《马背摇篮》《怒刺》等,9月至10月与观众见面[9] - 展出经典美术作品包括李桦《怒吼吧!中国》、唐一禾《七七的号角》、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等[7] 媒体宣传活动 - 广电总局组织"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全媒体宣传活动,开展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大型接力直播[5] - 各地广电媒体记者深入抗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发生地探访,带领观众重温抗战记忆[5] - 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展播抗战题材经典作品,包括《悬崖》《闯关东》《亮剑》等[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平台、多语种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