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收购

搜索文档
如何低成本拿下控股权?15种收购策略深度拆解
梧桐树下V· 2025-07-07 12:11
资本市场中, 上 市公司控制权收购备受关注 。从早期的壳资源交易到如今的产业整合,交易复杂度攀 升, 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 以 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 为例,二者看似都是收购,内里却大不同。交易结构、风险承担、税务处 理……每处细节都藏着玄机,稍不留意就踩坑,我们来看看 二者的对比 —— | 类别 | 非股权资产收购 | 股权资产收购 | | --- | --- | --- | | 交易对象 | 标的公司的资产 | 标的公司的股权 | | 交易主体 | 收购方VS标的公司 | 收购方VS标的公司股东 | | 内部决策 | 取决于公司章程规定 | 通知其他股东 | | 外部审批 | 一般不需要审批 | 涉及外资、国资的需要审批 | | 工商变更登记 | 不涉及 | 需要 | | 产权过户登记 | 需要 | 不需要 | | 债券债务变更 | 涉及 V | 不涉及 | | 标的公司自身的潜在 风险 | 不承担 | 承担 | | 税收差异 | 增值税、所得税、契税和印花税等,如果 涉及土地的交易,还有土地增值税。 | 股权转让所得税 | | 标的公司经营资质 | 不享有 | 享有 | | 经营团队和业绩延续 | 不 ...
这一晚,资本市场的大佬们正在疯狂抄底
梧桐树下V· 2025-06-26 17:55
梧桐学霸会员两年卡 - 日常价6599元 活动价3299元 折扣力度达50% [2][4] - 产品为2年有效期会员卡 支持随时学课、下载课件及教师答疑 [3] - 促销时间为6月19日-26日 强调长期使用性价比高于单年续费 [3][4] 企业并购重组实操手册 - 定价99.5元 含17.3万字/342页/11章节 覆盖并购全流程 [7][8] - 内容特色为双视角分析(交易双方+中介机构) 含100+案例 [8] - 限时促销同步进行 强调年度稀缺性 [9] 中国企业出海指南 - 活动价99.5元(原价199元) 含15.5万字/332页/9章节 [13][19][20] - 内容涵盖政策应用与案例实操 聚焦2025年最新政策 [19][20] - 促销文案突出"知识自助餐"概念 适合短期集中学习 [14][21] 梧桐学霸会员季卡 - 季卡活动价999元(原价1499元) 立减500元 [15][22] - 产品定位为90天短期知识强化 适合项目制学习需求 [21][22] 企业出海3周训练营 - 奖学金班定价691元 含13小时视频/30+课程 支持永久回看 [24][25] - 学成返现600元 实际成本仅91元 课程设计为零基础体系化教学 [25] 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 - 活动价134.5元(原价269元) 课时2.5小时 [27][28] - 内容聚焦18C合规路径 解析A1申报8类问题+12类审核雷区 [27][28] 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 - 折扣价64.5元(原价129元) 含15种收购方式案例分析 [30][31] - 案例选自2024-2025年 双视角(保代+律师)解析底层逻辑 [30]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实务 - 促销价299.5元(原价599元) 含5小时20分钟/81案例/171页课件 [33][34] - 附赠24万字电子书《破局之道》 系统梳理62个实务热点 [33]
Goheal:你看到的公告都是“真”?拆解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中的信披技巧
搜狐财经· 2025-05-23 16:35
核心观点 - 公告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中具有关键作用,但表面信息可能隐藏复杂的策略操盘和语言陷阱 [1][4] - 控制权交易中,收购方常通过模糊披露、分阶段操作和隐蔽手段规避监管并实现实际控制 [5][8] - 公告的发布顺序、措辞选择和结构设计是操盘的关键工具,可影响市场预期和股价走势 [6][9] - 真正的收购动作往往隐藏在公告之外,如影子账户、中介套利和未披露的资本运作 [8][11] - 未来公告解读将依赖技术工具,如AI分析引擎和多维识别系统,以穿透表象发现真实意图 [11][13] 控制权交易策略 - 收购方常将持股比例控制在29%以下,结合表决权委托或一致行动协议规避强制要约 [5] - 新能源企业案例中,收购方通过分三阶段操作,每阶段间隔五个交易日,实现隐蔽控股权转移 [5] - 智能驾驶企业案例显示,先释放利空压低股价19%,再释放利好,最终降低收购成本34% [6] - 跨境医疗科技案例中,收购方通过3个QDII通道隐蔽收集9.7%股份,最终合并披露引发市场震动 [8] 公告语言与结构设计 - 动词选择影响市场预期,"筹划重大事项"的中止率33%,而"拟收购"更具执行力 [6] - 文化传媒企业案例中,将60%溢价拆解为"品牌价值+IP沉淀+市场协同",成功淡化监管关注 [7] - 含有"免责声明+灵活措辞"的公告,后续资本运作概率高出普通公告43% [9] - 沪深交易所信披细则差异可被利用,跨市场信息释放成为策略之一 [9] 隐蔽操作与识别方法 - 通过境外SPV、资管计划、信托平台等影子账户持股是常见隐蔽手段 [8] - 文旅集团案例中,"其他应收款"激增2.8亿元被证实为收购方过桥资金 [11] - 科技企业案例显示,"董事妹妹减持+外资调研+大宗交易"三连信号预示利益输送 [11] - 中介机构如律所可能利用尽调信息突击买入股票,实现短期浮盈2300万元 [8] 技术工具与未来趋势 - 智能公告分析引擎正在研发,通过AI识别语义模糊点和潜在未披露动作 [11] - 多维识别系统需结合股权拓扑图、资本路径追踪和内幕交易信号模型 [11] - 未来信披解读将从人力对抗转向技术对抗,技术工具成为关键竞争力 [11][13] 行业格局与公司定位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专注于全球并购控股,擅长控制权收购和资本运作 [14] - 公司提供从并购到重组再到资本运作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强调价值最大化 [14] - 公司认为公告是资本暗战的第一张牌,需通过系统性谋略把握节奏和语言灰度 [13]
如何低成本拿下控股权?15种收购策略深度拆解
梧桐树下V· 2025-05-22 15:33
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方式对比 - 资产收购与股权收购的核心差异体现在交易对象(标的公司资产VS股权)、交易主体(收购方VS标的公司或股东)、决策流程(公司章程规定VS股东通知)、审批要求(一般无需审批VS涉及外资/国资需审批)[1] - 工商变更登记仅股权收购涉及 产权过户登记仅资产收购需要 债务承担方面股权收购需承接标的公司潜在风险而资产收购不涉及[1] - 税收差异显著:资产收购涉及增值税/所得税/契税/印花税等 股权收购仅涉及股权转让所得税 经营资质和团队延续性上股权收购可保留原有资质和团队[1] 股权收购计量标准 - 未取得控制权时 资产总额按被投企业资产总额×股权比例或成交金额较高者计算 营业收入按被投企业营收×股权比例计量[3][4] - 取得控制权后 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直接采用被投企业全额数据 不再按比例折算[5][6] 非股权资产收购计量方法 - 资产总额以标的资产账面值或成交金额较高者为准 资产净额按相关资产与负债账面值差额或成交金额较高者计量[7][10] A股市场控制权收购典型案例 - **要约收购**:格兰仕以5.23元/股要约收购惠而浦61%股份 最终获51.1%股份完成控股[8] - **协议收购**:新霖飞27.15%股权协议受让会畅通讯控制权 涉及反垄断审批及豁免承诺[8] - **间接收购**:京东卓风通过62.5932%股权受让+37.3938%表决权委托 间接控制德邦股份71.93%股权[11] - **二级市场收购**:前海人寿通过连续增持万科股份至25% 但最终未获控制权[11] - **组合收购**:浙能电力采用9.7%股权协议转让+10%表决权委托组合方式取得中来股份19.7%表决权[11] 控制权收购课程框架 - 法律定义依据《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 判断标准涵盖直接/间接控制及特殊情形[12] - 收购价值评估维度包括合规性风险/财务债务/股权结构/市场指标等[12] - 国资与民企收购对比涉及2021-2024年控制权变动数据 表决权操作包含委托撤销与放弃后转让规则[13] - 15种收购方式覆盖协议转让/定增/司法拍卖等 案例解析聚焦2024-2025年最新实践[14][15]
Goheal:如何设计一次“不烧钱”的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
搜狐财经· 2025-05-16 16:38
核心观点 - 控制权收购可通过精巧的交易结构和谈判策略实现低成本控股,而非依赖大额资金投入 [1][4][6] - 资本运作的核心在于结构设计、心理博弈和监管合规,而非单纯比拼资金实力 [7][8][15] - A股市场已有约三分之一(200家中的66家)上市公司通过非现金路径完成控制权转移 [17] 典型案例分析 - 目标公司特征:市值不足20亿、主业下滑、现金流差、负债高、流动性弱 [4] - 交易结构:采用"协议转让5%股份+表决权委托+一致行动协议"组合拳,投票权提升至30%实现实质控制 [6] - 资金效率:全程未使用杠杆资金,未触发控制权收购公告 [6] 交易策略方法论 结构设计 - 分步收购:通过框架协议锁定交易权→对赌协议绑定经营业绩→管理权嵌套保障控制 [8] - 权力绑定:采用"锁人+锁权"机制控制核心人员和表决权 [11] - 渐进控股:先以战略投资人身份进入,再逐步实现控股 [11] 谈判技巧 - 心理博弈:提供体面退出方案(如保留董事席位、优先分红)比现金更具吸引力 [9][10] - 以退为进:表面不争夺控制权,实际通过管理权布局实现控制 [11] 行业趋势与挑战 市场环境变化 - 流动性趋紧、融资收缩、估值回归促使资本方转向轻资产收购模式 [7][8] - 监管高压背景下,反收购措施(如毒丸计划、诉讼拖延)成为常见障碍 [13] 反收购防御机制 - 股东权利稀释:通过增发或股权激励快速稀释收购方股权 [13] - 毒丸计划:设计差异化表决权/分红条款阻止收购 [13] - 尽职调查重点:需深度分析公司章程、历史决议及利益链以避免踩雷 [13] 公司业务定位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专注三大领域: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并购重组、资本运作 [18] - 服务模式:提供从并购到重组再到资本运作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18]
Goheal:AI正在重塑并购重组,上市公司控制权还靠人脑判断吗?
搜狐财经· 2025-05-14 18:31
"大数据不说谎,算法从不犹豫,而人类的直觉与偏见,常常在关键时刻'掉线'。"过去,决定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权归属的,往往是一间密室里的头脑风暴、 一桌饭局上的默契点头,或者某个深夜快审的《股权转让协议》。但今天,在AI风暴席卷一切的2025年,这一切变了。 你或许还在为一张"股权结构图"头秃,一个AI模型却早在三秒钟内算清了某上市公司背后的所有实际受益人;你还在推敲某起定增是否藏着"蛇吞象"的意 图,而AI已经通过过去十年2600起案例的学习判断,这场控权博弈极有可能是"借道基金+信托穿透"的典型套路。 这不是科幻片剧本,而是现实,并且,是资本市场上最聪明的猎手们已经在用的新武器。 一、AI不是替代人类,它在放大人的判断力边界 过去,并购重组是一个靠"老炮儿"吃饭的江湖,谁接触面广、谁信息多、谁直觉准,谁就能先人一步拿下控股权、定下价格。但问题在于——人脑无法日夜 通宵分析几百万字的公告,无法穿透十层SPV后的真实受益人,也很难从一堆散乱的表决权协议中提炼出实控人变更的蛛丝马迹。 而这一切,恰恰是AI最擅长的。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在2024年率先部署的一套"AI交易洞察系统",已能在5分钟内完成如下 ...
Goheal:一场“假回购”如何制造市值幻觉?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的烟雾弹
搜狐财经· 2025-05-12 17:09
核心观点 - 2025年A股市场出现大量"假回购"现象,公司通过发布回购计划短期推高股价,但实际执行率极低,背后隐藏控股权收购的资本操作[1][6] - "假回购+真控股权转让"组合拳成为技术性市值操盘手段,旧主通过市值抬升套现退出,新主借助信心行情低成本控股,中小投资者成为被动接盘方[9]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15起类似案例中,回购资金使用率平均不足10%,却成功促成PE退出、创始人减持等资本运作[8] 假回购操作模式 - 典型案例:某市值百亿医药公司发布5亿元回购计划后股价两日涨18%,但仅执行1200万元(2.4%),三周后二股东将股份协议转让给地方国资,市值较一月前上涨超30%[7] - 操作特点:前紧后松,回购公告初期集中释放利好推高股价,后期以"市场价格波动"等理由终止计划,全程合法合规但达到控股权转移真实目的[7][10] - 关键指标:回购计划发布时间与股东减持/控制权转让高度接近,实际回购金额远低于承诺额度(案例中平均执行率<10%),回购节奏异常集中于公告初期[10] 市场机制与监管漏洞 - A股回购制度较美股宽松,在承诺披露、资金安排、执行效率三方面存在模糊空间,且对未完成回购的惩戒较轻[11] - 监管盲区:未充分关注回购行为与控制权变更的联动性,信息披露不透明使资本可利用灰色地带将市场信心转化为套利工具[10][11]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已将"回购计划执行率与控股权安排"纳入并购审计重点,建议投资者警惕"回购+控股权转让"组合信号[11] 行业影响与识别方法 - 市值幻觉效应:假回购制造估值重估预期,为控股方创造价格与舆论舒适区,避免"低价控股"非议,但实质是资源配置扭曲[9][11] - 受益人分析:控股股东与新晋接盘者双赢,旧主套现退出,新主低成本控股,中小投资者被动持有未完成回购且控制权变更的公司[9] - 识别要点:关注回购资金实际到账比例(案例显示典型执行缺口达90%+),核查公告中是否隐藏股东协议转让条款[7][10]
从协议转让到破产重整: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的15种实战策略
梧桐树下V· 2025-05-03 17:35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A股并购市场热度高,超20家上市公司披露控制权变更计划,涉及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介绍主流收购方式并推荐相关课程 [1][5] 主流收购方式 协议转让 - 含义:交易各方签署协议,收购方直接受让出售方所持上市公司一定数量股份 [2] - 使用场景:标的股份不存在转让限制 [2] - 典型案例:2024年11月苏州步步高以15元/股协议受让大千生态18.09%股份,总价3.68亿元,拿下控股权 [2] 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或放弃 - 含义:上市公司大股东无对价将除收益权外其他权利委托给收购方或放弃表决权 [2] - 使用场景:强化收购方对上市公司控制地位,确保对公司重大决策掌控力,通常设“不可撤销”条款 [2] - 典型案例:盛航股份实控人转让股份并委托表决权给万达控股集团实现控股;招金瑞宁受让股份,原股东放弃表决权获取ST中润控制权 [2] 定向增发 - 含义:上市公司向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收购方认购大额定增股份稀释原股东持股比例获取控制权 [3] - 使用场景:适用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可通过“锁价定增”提前锁定成本,新规后定增规模提升,部分公司仅靠定增可控股 [4] - 主要优势:“协议转让+锁价定增”等组合方式避免老股东套现影响经营,为公司注入发展动能 [4] - 典型案例:巽震投资认购珠海中富定向增发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南化集团参与博世科定向增发实现实际控制 [4] 课程介绍 课程内容 - 资产收购与股权收购对比:涉及交易对象、主体、决策流程等多方面 [6] - 国资收购与民企收购对比:对比2021 - 2024年控制权变动次数 [6] - 协议转让+其他多种方式:如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等16种方式 [7] 课程亮点 - 最新案例深度解析:精选2024、2025年典型真实案例,深挖底层逻辑 [7] - 监管与实战双视角:穿透监管红线,提炼创新玩法,提供交易结构设计指南 [9] - 14种模式系统化拆解:全面解析控制权收购路径,规避政策与实操风险 [9] 课程信息 - 时长:2节课,1小时9分钟 [6][12] - 主讲嘉宾:龚志国,有丰富专业背景和项目经验 [8][10]
开年12家地方国资收购潮:超半数用"协议转让+表决权受限"夺控股权
梧桐树下V· 2025-04-15 21:15
控制权收购市场动态 - 2025年初12家地方国资密集收购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 超半数采用"协议转让+表决权受限"组合策略 [1] - 半导体企业星空科技以8.03亿元收购中旗新材24.97%股份 通过一致行动人增持后总耗资近10亿元实现控股 [1] 交易方式与案例 - 协议转让+一致行动:盐湖股份(000792)案例 [7] - 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盛航股份(001205)案例 [7] - 协议转让+表决权放弃:*ST中润(000506)案例 [7] - 协议转让+管理层收购:中曼石油(603619)案例 [7] - 协议转让+部分要约收购:浩欧博(688656)案例 [7] - 单纯表决权委托:朗源股份(300175)案例 [7] - 定增方式:珠海中富(000659)案例 [7] - 表决权委托+定增:博巴科案例 [8][9] - 表决权放弃+定增:旗天科技(300061)案例 [9] - 司法拍卖:派生科技(300176)案例 [9] - 司法拍卖+表决权放弃:永杉锂业(603399)案例 [9] -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ST东园(002310)案例 [9] - 控股股东破产重整:隆鑫通用(603766)案例 [9] - 增加董事提名人数:焦作万方(000612)案例 [9] 核心概念对比 - 资产收购与股权收购差异 [6] - 国资收购与民企收购逻辑区别 [3][6] - 股权控制与表决权控制区分 [3][6] - 自有资金与自筹资金应用场景 [7] - 经营管理优化与资产装入策略差异 [7] 课程内容框架 - 涵盖15种控制权收购方式及2024年最新案例 [3][7][9] - 重点解析协议转让与其他工具的6种组合策略 [7] - 包含司法拍卖、破产重整等特殊情形处理方案 [9]
2025并购新风口!14种控制权收购方式(附最新案例拆解)
梧桐树下V· 2025-04-03 17:23
2025年A股并购市场概况 - 2025年初已有超20家上市公司披露控制权变更计划,涉及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 [1] 主流收购方式分析 一、协议转让 - **基本含义**:交易各方签署协议,收购方直接受让出售方所持上市公司股份 [2] - **使用场景**:标的股份需无转让限制(非限售股、无司法冻结/质押等) [2] - **典型案例**:2024年11月苏州步步高以15元/股协议受让大千生态18.09%股份,总价3.68亿元,未触及要约收购 [2] 二、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或放弃 - **基本含义**:大股东将表决权无对价委托给收购方或放弃表决权,强化收购方控制地位 [2] - **核心条款**:通常设定"不可撤销"条款以确保控制权稳定性 [2] - **典型案例**: - 盛航股份实控人协议转让6.73%股份并将26.91%表决权委托给万达控股集团 [6] - 招金瑞宁协议受让ST中润20%股份,原股东放弃10.08%表决权,合计控制30.08%表决权 [3] 三、定向增发 - **基本含义**: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稀释原股东持股比例,低成本获取控制权 [4] - **政策支持**:2020年再融资新规将定增规模上限从总股本20%提升至30%,收购方增发后持股比例可达23.08% [4] - **定价机制**:锁价定增以定价基准日前20交易日股价均值的80%为底价 [4] - **典型案例**: - 巽震投资认购珠海中富定增股份23.05%成为控股股东 [4] - 南化集团通过定增控制博世科22.95%表决权并提名半数以上董事 [4] 课程内容亮点 - **14种收购方式系统解析**:涵盖协议转让、司法拍卖、破产重整等路径 [9] - **最新案例深度剖析**:精选2024-2025年大千生态、盛航股份、*ST中润等案例 [9][10] - **监管与实战结合**:穿透监管红线,设计"表决权委托+定增"等创新交易结构 [9] 行业趋势 - **组合收购方式兴起**:"协议转让+锁价定增"或"表决权委托+协议转让+锁价定增"成为主流,兼具注资与掌权双重效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