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搜索文档
多地涨工资落地 涨幅在10%以上-当前看点
经济观察网· 2025-10-27 14:31
(相关资料图) 经济观察网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发布最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 情况》。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次均已迈入2000元。 标签: 财经频道 财经资讯 对比去年10月,至少已有18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内蒙古在调整之后,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次为2270元,涨幅达14.65%。 除此之外,贵州、安徽、福建、重庆、四川、青海、广西等地该档次的涨幅也在10%以上。 调整之后,全国各省份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次均已达到2000元。 其中,上海以2740元名列前茅。北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达到2400元及以上。 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 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
多地涨工资落地 涨幅在10%以上
经济观察网· 2025-10-27 14:01
内蒙古在调整之后,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次为2270元,涨幅达14.65%。 除此之外,贵州、安徽、福建、重庆、四川、青海、广西等地该档次的涨幅也在10%以上。 调整之后,全国各省份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次均已达到2000元。 其中,上海以2740元名列前茅。北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达到2400元及以上。 经济观察网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发布最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情 况》。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次均已迈入2000元。 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合理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对比去年10月,至少已有18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
国家喊话“涨工资”,开始了
商业洞察· 2025-10-26 17:25
最低工资标准普涨现状 - 全国各省份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首次全面站上2000元大关 [5] - 上海以2740元位居榜首 北京、天津、广东均超过2500元 江苏、浙江为2490元 山东为2400元 [11] - 多省最低工资标准涨幅超过10% 与高层关于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相一致 [8] 区域经济差异与最低工资 - 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排名前列的7个省份均为东部经济大省 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 [11][12] - 全国有6个省份最低工资不足2100元 包括甘肃、青海、新疆、黑龙江、江西、海南 [12] - 江西省最低工资标准存在统计时差 其2025年意见稿计划将一类区域标准从2000元调整至2240元 涨幅超过10% [18] 政策驱动与宏观背景 - 中办、国办联合发文强调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0] - 国家发改委明确2025年原则上所有省份都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21] - 工资性收入占中国居民收入60%左右 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收入来源 [28] 工资增长的经济意义 - 涨工资已上升到扩大消费、刺激生育、打破通缩、重塑预期乃至长远发展的高度 [37] -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没有收入增长作为根本支撑 提振消费和刺激内需就无从着手 [39] -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望形成逐级传导效应 最低工资的抬升关乎失业保险金、病假工资等多类标准的制定 [32][33]
北京: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 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快讯· 2025-07-10 11:45
北京市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政策 -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旨在通过高质量就业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1]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并归集发布适合岗位 [1] - 加强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 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发展 鼓励新业态带动就业增收 [1] -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 推进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1] -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1] - 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基建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带动劳动力增收 [1]
中办、国办: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财联社· 2025-06-09 17:11
民生保障政策 - 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 运用大数据比对与实地摸排相结合方式加强动态监测预警 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1] - 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和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 [1] - 合理确定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挂钩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1] -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制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 [1] - 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提能增收行动 建立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劳动伤害帮扶机制 [1] - 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 优先吸纳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