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

搜索文档
权威数读|一周“靓”数
新华社· 2025-08-02 17:46
旅游行业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 同比增长20.6% [1][2] 电影行业 - 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超过63亿元 [1][3] - 抗战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连续七天单日票房破亿 以超11亿元暂居暑期档票房榜第一名 [3] "三新"经济 - 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2908亿元 同比增长6.7% [1][7] - "三新"经济占GDP比重为18.01% 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 [7] 以旧换新政策 - 今年以旧换新已带动商品销售额超过1.7万亿元 [4] - 第三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完毕 [5] - 10月份将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资金 完成全年3000亿元下达计划 [5] 文化及相关产业 -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292亿元 同比增长7.4% [10] - 增速快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 [10] 就业数据 - 上半年各地通过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项目累计吸纳带动208万名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 同比增长32% [14] - 发放劳务报酬223亿元 同比增长34% [14] 建设项目 - 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 [6]
上半年 以工代赈吸纳208万名低收入群众就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0 07:49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共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295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以 工代赈专项资金250亿元、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45亿元,支持地方聚焦村道巷道硬化、乡村生产道路 改造、小型排灌沟渠疏浚、生态护坡护坝等,实施人工用量大、材料成本低、机械使用少的小型劳动密 集型项目近6000个。截至6月底,已吸纳27.5万名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和其他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地 就近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4亿元。同时,指导各地依托项目建设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开发建后管护等公 益性岗位,上半年累计培训以工代赈务工群众25万人次。 本报北京7月29日电(记者邱海峰)记者29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据最新调度,上半年,各地通过 实施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同步在各类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中大力推广以工代 赈方式,已累计吸纳带动208万名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较去年同期增长32%;发放劳务报酬223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34%。 ...
7月29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9 21:57
物流行业 - 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超过170万亿元,保持稳定增长,需求结构持续优化 [11] 农产品消费 -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制定《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个方面23项具体举措,旨在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拓展农产品消费新空间 [15] 汽车行业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挂牌成立,由原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拥有117家分子公司,未来将以绿色低碳智能产品激发国内需求,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17] 就业市场 - 今年上半年以工代赈共吸纳208万名群众就近就业,较去年同期增长32%,发放劳务报酬2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各类以工代赈开工项目总计超过2万个 [14] 体育产业 - 成都世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共489人,其中运动员321人,包括10名残疾人运动员,将参加28个大项152个小项的比赛,是我国1981年参加世运会以来参赛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16] 互联网行业 - 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蹭炒、歪曲事实、以假乱真、专业领域信息不实等突出问题,督导网站平台建立健全技术识别发现等功能机制 [18] 机器人产业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启动,围绕"生活场景中的机器人革命"主题,聚焦智慧康养、智能家居、家庭教育、社区管家,设置竞赛环节展示保姆机器人在多种生活场景的应用 [20]
金十图示:2025年07月29日(周二)新闻联播今日要点
快讯· 2025-07-29 20:53
中匈关系 - 中方赞赏匈牙利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 欢迎更多匈牙利优质农食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2] - 中方希望匈牙利为中国企业在匈投资提供政策支持和安全保障 [2] -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表示发展对华友好合作是匈牙利的战略选择 将为技术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重要机遇 [2] 物流行业 - 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71 3万亿元 同比增长5 6% [4] - 工业品物流对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85% [4]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物流需求同比分别增长10 9%和9 7% [4] - 3D打印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相关物流实物量同比增长超20% [4] - 汽车 智能手机 家用洗衣机等产品物流实物量同比增长均超10% [4] 就业与基建 - 上半年以工代赈吸纳208万名群众就近就业 同比增长32% [6] - 以工代赈发放劳务报酬223亿元 同比增长34% [6] - 各类以工代赈开工项目超2万个 [6] 农产品消费 -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23项举措拓展农产品消费新空间 [7] - 方案提出优化供给端 创新流通端 激活市场端等9方面措施 [7] 汽车行业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在重庆挂牌成立 由原兵器装备集团分立而来 [9] - 新集团拥有117家分子公司 将聚焦绿色低碳智能产品开发 [9] 制造业 - 装备制造业物流需求同比增长10 9% 显示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4] - 高技术制造业物流需求同比增长9 7% 反映新兴产业增长强劲 [4] 国际事件 - 美国纽约市中心枪击事件致5人死亡 枪手在曼哈顿办公楼行凶后自杀 [12] - 世界气象组织称全球经历有记录以来第三热六月 欧洲遭遇最热六月 [13]
多措治理 联防联治 扩绿增收阿拉善盟:坚决打赢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内蒙古日报· 2025-07-23 10:20
防沙治沙项目进展 - 九棵树治沙项目区完成治理面积41.83万亩,包括人工造林种草14.04万亩、工程固沙12.53万亩、撒播造林0.26万亩,建立15万亩雅布赖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1] - 2024年"河塔"片区完成林草生态建设总任务325.35万亩 [2] - 2025年计划完成152.97万亩治理任务,投资15.33亿元,目前已完89.63万亩 [3] 区域联防联治措施 - 围绕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和腾格里沙漠西北缘两大沙漠交汇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2] - 与甘肃省武威市等地达成生态治理协作机制,推动联防联治由理念转向落地 [3] - 2025年计划实施联防联治项目7个,建设任务118.87万亩 [4] 资金投入与规划 - 2025至2028年规划"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1个,总投资37.25亿元,建设任务343.77万亩 [3] - "河塔"阻击战片区工程项目9个,建设任务投资30.85亿元、建设任务313.27万亩 [3] 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 培育接种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产业,带动800余户2000余名农牧民人均年增收2万至5万元 [6] - 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已吸纳劳动力15454余人 [4] - 实现三大沙漠边缘全长1856公里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 [2]
宏观量化经济指数周报20250720:科创债ETF扩容加快结构性政策工具投放-20250720
东吴证券· 2025-07-20 21:03
指数情况 - 截至2025年7月20日,本周ECI供给指数为50.13%,较上周回落0.01个百分点;需求指数为49.91%,较上周回落0.01个百分点[3][8] - 7月前三个周高频数据显示,ECI供给指数为50.12%,较6月回落0.04个百分点;需求指数为49.92%,较6月回落0.01个百分点[3][9] - 截至2025年7月20日,本周ELI指数为 - 0.91%,较上周回升0.01个百分点[3][12] 经济领域表现 - 消费方面,7月1 - 13日乘用车市场零售57.1万辆,同比回升7.0%;新能源车市场零售33.2万辆,同比回升26.0%[22] - 基建方面,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国家发改委新增下达100亿资金用于以工代赈项目[3][9] - 出口方面,韩国7月前10日出口总额同比增速9.50%,较6月回升4.60个百分点;7月7 - 13日国内监测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环比回升0.21%[32] 金融市场情况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债券净融资8.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重为38.6%[3][14][15] - 2025年6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08%,较去年同期下降32个基点[3][15] 政策与风险 - 本周央行进行17268.0亿元逆回购操作,有4257.0亿元逆回购到期,货币净投放13011.0亿元[42] - 风险包括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政策出台力度低于市场预期、房地产改善持续性待观察[2][50]
近期就业政策的4点观察
一瑜中的· 2025-07-14 23:11
就业政策核心观点 - 近期就业政策聚焦4个方面:以工代赈中央投资力度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提升、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扩展、社保缓缴政策重启[2] - 以工代赈中央投资2025年已达295亿元,较2024年115亿元显著增加[2][5] - 失业保险返还比例大企业上限从30%提至50%,中小微企业从60%提至90%,接近2022年力度[2][6] - 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从企业扩展至企业和社会组织,标准维持1500元/人[2][9] 以工代赈政策 - 定义: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受助者通过劳动获得报酬,面向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等群体[4][15] - 历史发展:2006年起中央预算支持,"十三五"累计投入近300亿元;2020年资金56亿元,劳务报酬比例从10%提至15%[4][16] - 近期调整:2025年中央投资295亿元(2024年115亿元),带动就业70万人(2024年36万人);劳务报酬占比从30%提至40%[5][18] - 实施效果:2024年通过三部分(专项投资、重点项目、农村基建)共拉动就业332万人[16] 失业保险稳岗返还 - 定义:按比例返还企业上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用于稳定岗位[6][22] - 历史调整:2014年首推上限50%;2020年中小微企业提至100%;2022年大企业50%、中小微90%[6][23][24] - 近期变化:2025年返还比例大企业30%→50%,中小微60%→90%,力度与2022年相当[6][24] - 规模测算:2024年失业保险收入1971亿元,比例提升20-30个百分点对应返还金额394-591亿元[8][25] 一次性扩岗补助 - 定义:对吸纳16-24岁失业青年的企业/社会组织按1500元/人标准补贴[9][30] - 历史演变:2022年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2023年扩展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及失业青年[31][32] - 最新调整:2025年支持群体聚焦16-24岁失业青年,新增社会组织为补贴对象[9][32] - 就业压力: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222万人(+43万),5月青年失业率14.9%(同比+0.7%)[10][32] 社保缓缴政策 - 定义:允许困难企业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单位缴纳部分[11][36] - 历史执行:2020年允许缓缴6个月;2022年扩围至制造业困难企业,期限延至6-12个月[37][39] - 当前状态:2025年政策重启但未明确缓缴期限,免收滞纳金[11][39] - 潜在规模:2024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74052亿元,理论缓缴上限约21228亿元(6个月)[40]
近期就业政策的四点观察
华创证券· 2025-07-14 17:44
以工代赈 - 2025年截至6月已下达中央投资295亿元,较2024年115亿元明显增加,预计吸纳70余万人就业[2][4][14] - 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重从30%以上提至40%以上[4][14] - 2024年以工代赈拉动就业约332万人[4][13] 失业保险稳岗返还 - 2025年大企业返还上限从30%提至50%,中小微企业从60%提至90%,力度接近2022年[2][5][23] - 2024年失业保险收入1971亿元,按返还比例提升估算企业可获394 - 591亿元[6] 一次性扩岗补助 - 补贴对象从企业扩展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标准1500元/人[7][8][31] - 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43万人,5月16 - 24岁青年失业率14.9%高于去年[8][32] 社保缓缴 - 2025年困难企业可申请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期限未明确[9][38] - 缓缴大头是养老保险,2024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74052亿,缓缴6个月理论上限可释缓21228亿元[39][41]
21社论丨以工代赈加力扩围,推动稳就业促增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2 08:10
政策背景与核心举措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聚焦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 - 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委出台《以工代赈加力扩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行动方案》,新增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实施1975个项目,预计带动31万名重点群体就业并发放45.9亿元劳务报酬[1][2] - 以工代赈作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手段,重点帮扶返乡农民工、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同时服务于扩大内需战略[1] 实施规模与成效 - 2023-2024年通过以工代赈累计吸纳500万人次低收入群体就业,发放劳务报酬660亿元[2] - 2024年已下达165亿元中央专项投资支持3900多个项目,预计解决38万困难群众就业[2] - 新方案将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提升至不低于40%,当前100亿元投资中劳务报酬占比达45.9%[3] 经济作用机制 - 直接效应:通过基建项目采购建材设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投资增长[3] - 间接效应:重点群体收入提升降低恩格尔系数,拉动消费市场并促进经济循环[3] - 乘数效应:收入增加可用于教育、住房等长期消费,提升生活质量与经济安全感[3] 实施优化方向 - 需平衡项目质量与用工规模,避免监管不力导致工程质量问题[5] - 加强精准识别机制,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群体覆盖偏差[5] - 配套技能培训以增强就业可持续性,实现短期政策与长期效果的衔接[5]
以工代赈并非“排斥先进生产力”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17
以工代赈政策解读 -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75个项目实施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5.9亿元助力31万名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 [1] - 截至6月底2025年度已下达以工代赈中央投资295亿元支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近6000个有望吸纳带动70余万名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将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10亿元 [1] - 以工代赈政策自1984年启动以来经历了从专项扶贫到综合性帮扶的转型升级在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开展技能培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政策实施特点 - 以工代赈吸纳的人群限定为低收入群体实施项目多位于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以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公路修建、河道整治等 [2] - 这些工程一般投资规模较小用工技能要求不高但对于基础劳动力需求较大非常适合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务工 [2] - 《办法》提出推广"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等综合赈济模式 [3] 政策争议与回应 - 新修订《办法》中"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被一些人解读为"工业化的倒退""对先进生产力的排斥" [1] - 以工代赈与市场经济主要追求高效率不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就业帮扶手段更加侧重对就业的兜底和保障 [2] - 以工代赈是政府利用"有形的手"进行二次分配的重要举措通过提升受赈济者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既拿报酬又长技能" [3] 政策效果与意义 - 以工代赈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成效显著帮助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升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 - 政策实现政府基建投资的"一钱多用""一举多得"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 -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但欠发达地区就业困难群体对以工代赈仍有现实需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