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搭子社交
icon
搜索文档
社交新形态 重塑年轻人的社交方式
中国青年报· 2025-09-12 10:47
社交新形态发展趋势 - 搭子社交满足年轻人特定临时需求的轻量化社交关系 仅存在于特定场景中 追求效率并避免情感透支 [2] - 零糖社交追求简单直接清爽的互动体验 省去虚假寒暄和复杂礼仪 反映渴望真实厌恶虚伪的社交心态 [3][4] - 素颜社交强调心理上放下包袱展现真实状态 包括不化妆坦然见面和互发丑照等行为 体现对深度信任和安全感的需求 [5] - 人机社交通过AI技术满足情感倾诉和娱乐需求 AI无偏见无评判的回应提供被理解和接纳的感受 同时为社交能力较弱者提供低门槛练习场 [5] 年轻群体社交需求变化 - 追求效率避免情感透支的社交新需求 需要共同做事伙伴而非全方位了解的朋友 [2] - 渴望真实厌恶虚伪的社交心态 拒绝无意义客套话和目的性攀谈 [3][4] - 反对过度精致主义 追求在亲密关系中完全做自己的自由 [5] - 在现实交往缺乏深度和真诚的背景下 寻求纯粹交流和被理解的渴望 [5]
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④|三大趋势:价值驱动、体验升级、AI助攻
新京报· 2025-07-23 09:56
年轻人消费行为转变 - 年轻人消费从"拥有"转向"参与"、从"功能"转向"情绪"、从"标签"转向"认同","复合价值""内容驱动""微情绪刺激""场景再造""文化内涵"成为购买决策关键因子 [5] - 56%受访者为"情感支持类"产品付费,18-25岁人群青睐绿植家居、兴趣课程等"自我投射型消费" [5] - 年轻人用"情绪价值"定义"刚需",用"AI助手"提升决策效率,用"搭子社交"重构人际连接,用"绿色可持续"实现生活与价值观的统一 [4] 情绪价值与文化认同驱动消费 - Labubu玩偶、现场演出、植物疗愈、树洞倾听等服务因满足个体情绪需求而走红 [5] - 黄金饰品市场中51%的25-34岁消费者将"工艺独特性"放在首位,"非遗工艺"与"文化认同"成为购买驱动力 [6] - 品牌需从"单点情绪价值"走向"多元文化身份"构建者以获取用户信任红利 [6] 体验经济升级 - 70%受访者曾为影视、动漫、游戏场景安排打卡旅行,"情绪IP+目的地"跨界联动重塑文旅市场 [7] - 酒店业态从"床位产品"向"文化载体"转型,如大堂变皮影剧场、早餐厅改扎染工坊,满足"打卡+共创+疗愈"复合需求 [7] - 年轻人在生活微场景中"自己创造意义",如写字楼变健身场、外卖袋改收纳袋、二手平台交易活跃 [7] AI技术重塑消费决策 - 50%的18-25岁人群已为AI工具付费,38%至少为1个AI平台付费 [8] - AI应用覆盖论文写作、报表生成、视频剪辑、旅行规划及陪伴对话,"一个人背后有一群AI"成为现实 [8] - 未来3-5年,"效率感+陪伴感+智能体验"的C端AI应用将成为年轻人消费时间和预算的新入口 [8]
“中年断亲潮”:父母离世,兄弟姐妹就散了
虎嗅APP· 2025-06-26 18:42
中年断亲现象 - 中年人断亲现象的核心触发点是父母离世导致家庭纽带断裂 数据显示全国继承纠纷案件同比增长38.92% 反映亲情破裂趋势[4][5] - 遗产分配成为家庭关系破裂的关键因素 中国仅0.14%老人立遗嘱 60岁以上人口2.8亿中仅40176份登记遗嘱 导致无序分割加剧矛盾[6] - 赡养责任分配不均埋下隐患 女性承担更多照料责任但遗产分配仍倾向男性 农村地区性别不平等现象更显著[8] 社会结构变迁影响 - 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离散化特征 城市化导致被动断亲 45.5%老人仅与配偶同住 同住子女比例仅三成[9][12] - 多子女家庭存在责任分散效应 子女数量与情感支持呈负相关 资源竞争导致关系疏离[14] - 阶层分化加速亲情淡化 教育程度和职业差异使手足关系弱化 社交平台显示贫富差距越大亲缘越淡[15] 新型关系模式兴起 - 独居人口达1.25亿 独生子女超2亿 推动情感需求转向伴侣和虚拟社群[17][18] - 日本无缘社会现象警示亲情淡化风险 约30%老人无亲密朋友 仅5%邻居会在生病时提供帮助[19][20] - 功能型社交成为替代方案 超半数受访者拥有"搭子"关系 互助养老群等新型社区模式涌现[21] 文化观念转型 - 传统多子多福观念被现实颠覆 影视作品中的理想化手足情与现实形成反差[14] - 自选家庭概念在西方制度化 中国出现共居和跨代合住等创新形式[21] - 亲情关系从义务转向选择 强调相互尊重而非血缘捆绑[22][23]
“中年断亲潮”:父母离世,兄弟姐妹就散了
虎嗅· 2025-06-24 12:01
中年人断亲现象 - 中年人断亲现象逐渐增多 父母离世后手足情谊松动成为主要原因 [2] - 全国继承纠纷案件同比增长38.92% 反映亲情破裂趋势 [3] - 父母作为情感粘合剂消失后 家庭成员联系必要性降低 [4] 遗产分配问题 - 中国老人立遗嘱比例仅0.14% 约2.8亿60岁以上人口中仅40176份登记遗嘱 [5] - 遗产分配成为家族矛盾爆发点 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继承纠纷案件增长38.92% [6] - 赡养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在遗产分配时集中爆发 女性承担更多赡养责任但常被忽视 [7][8] 性别与赡养责任 - 研究显示女儿为父母提供生活照料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儿子 [7] - 遗产分配中性别因素仍存在影响 女性遗产份额回归系数为-0.67 [9] - 农村多子女家庭中女性长期处于被忽视位置 承担更多责任却较少被认可 [9] 社会结构变化 - 中国家庭呈现小型化、关系离散化、功能外部化趋势 [10] - 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导致被动断亲 长期分居使情感冷却 [10] - 老人与子女同住比例仅约三成 45.5%老人仅与配偶同住 [13] 多子女家庭问题 - 子女数量与父母获得的情感支持呈负相关 存在责任分散效应 [15] - 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资源竞争关系 出生顺序影响资源分配 [18][19] - 亲戚间攀比加速亲情消耗 社会阶层分化拉大手足心理距离 [20][21] 独居与新型关系 - 中国一人户达1.25亿 独居成为常态 [24] - 独生子女超过2亿 情感寄托转向伴侣和朋友 [25] - 功能互补型社交兴起 超过半数受访者拥有搭子关系 [32] 国际比较 - 日本15年前已出现无缘社会现象 孤独死人数达7.6万 [26][28] - 西方社会兴起自选家庭模式 部分州立法承认非血缘亲属权利 [29][30] - 中国出现互助养老群、育儿互助论坛等新型关系形式 [33] 亲情观念转变 - 亲情从无法选择的责任转向主动选择的关系 [34] - 传统强关系变弱 血缘不再等同于无条件信任 [11] - 影视剧中手足情深场景与现实形成反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