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腾挪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高收益昙花一现,背后是信托T-1估值套利模式
第一财经· 2025-11-17 20:03
理财收益"幻术"。 来自福建的投资者小菲(化名)向第一财经反映,她于今年8月购入某建信理财产品,尽管成立以来年 化收益率达7.29%,但近1月收益率回落至5.02%。"收益掉得有点多,但也不方便频繁换产品,只能偶 尔看看。"她对记者称。 (受访者供图) 小菲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多家银行APP主推的"打榜型"理财产品中,多数成立时间不足3 个月,部分甚至在1个月以内。这些产品在成立初期年化收益率普遍高于3%,吸引投资者关注后却逐步 回落,实际收益率多跌破2%。 新产品成立年化收益率与行业实际数据间已出现温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5年9月,银行理财规模 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为1.68%,整体收益水平步入"1%时代"。然而,Wind统计显示,近3个月新发的 理财产品中,仍有140余只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超过10%,其中不乏R2级中低风险品种。 高收益难以持续已成普遍现象。在8月以来成立的177只"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10%"的产品中,超过 130只近1月年化收益率出现下滑,呈现典型的"前高后低"走势。 记者随机从Wind平台选取了几只理财产品,以一家股份行理财子某日开型产品为例,10月27日成立以 ...
理财估值腾挪术迭代,“开卷考”锁定收益打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19:46
行业不正当竞争做法 - 部分理财子公司通过信托专户T-1估值模式进行理财产品间收益腾挪,包装出收益率超高的“打榜”产品引流,而实际产生收益的“老产品”客户则得不到应有收益 [1] - 这种做法对客户产生不公平对待,部分客户资金产生的收益被导入其未购买的“壳产品”,形成虚假宣传,客户购买时看到5%以上过往收益率,但入手后年化收益率最终仅1%-2% [1] - 该模式本质是将非打榜老产品的收益,通过信托专户T-1估值倒腾给打榜的、规模小的新产品,老产品甚至被用于承接投资亏损 [5][6] 收益腾挪的具体操作模式 - 银行理财通过信托买卖债券或二级债基,投资经理在知悉当日市场涨跌情形下,用信托T-1净值确认份额,即可享受市场上涨、躲避大跌 [3] - 若通过信托申购二级债基,理财产品买入信托户按T-1估值,信托户又按更早一天二级债基收盘净值估值,极限情况下可根据T-1和T日两天基金涨跌幅卡出两天收益进行腾挪 [6] - 此模式主要出现在理财和信托合作中,信托公司有T-1估值“暗门”且一周五个工作日每天可申赎,而券商和基金专户需按“未知价法”申购赎回 [8] 行业背景与驱动因素 - 理财子公司委外投资占比显著上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占比58.5%,较2022年末的39.5%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大量信托参与 [8][9] - 驱动因素包括:监管叫停平滑信托、自建估值模型等旧模式;今年债市波动加大且存款资产收益率下降,理财吸引力下滑,机构为保持规模转而寻求新方式突破 [7] - 该做法具有“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合规风控更偏向业务发展的公司用得多、获利多,偏向稳健发展的公司在规模和榜单中“沉降” [11] 对行业生态的负面影响 - 扭曲的规模追求导致行业内卷严重,大量小规模产品持续新发,投资经理管理产品只数多,无法专注提升投研能力,而是精力花在腾挪收益上 [12] - 投资团队几人管理七八十只甚至上百只产品,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一些大规模理财公司在利润增长上反而呈现更大压力 [13] - 导致投资行为和市场资金更短期化,投资者被迫“快进快出”,约束理财公司投资行为,无法进行价值投资,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长钱”背道而驰 [15] 相关数据表现 - 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30日,理财公司存续3905只3月以内期限公募纯固收产品,有完整净值披露的2970只产品近6月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87%,年化收益率仅1.7% [14] - 穿透前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中,固定收益类资产规模从2021年的72320.24亿元降至2025年中的83979.48亿元,资管产品配置规模从52701.44亿元升至135625.76亿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