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据信用
icon
搜索文档
数字化“贷”动新型工业 金融壹账通让“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环球网· 2025-08-25 20:08
政策背景与行业趋势 - 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明确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 要求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并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1] - 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3万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 数字化技术已成为管理庞大客群的必选项[1] - 信贷数字化核心在于全链条技术协同 覆盖尽调-审批-风控-运营完整闭环 成为金融机构突破转型瓶颈的关键方向[1] 技术解决方案与创新 - 金融壹账通打造端到端数字化信贷体系 通过AI与大数据实现主动风险管理与智能决策 助力银行降本增效[2] - 大模型智能尽调方案实现80%自动化报告生成 撰写质量提升70% 支持超100种尽调材料自动校验[2] - 语音大模型4.0支持混合语言及方言识别 响应速度小于200毫秒 智能视觉技术整合多模态能力实现实时反欺诈分析[3] - AI抵贷方案将客户经理产能提升约6倍 贷款审批时间缩短至约1天[4] 场景化应用案例 - 智能视觉反欺诈产品在汽车金融公司应用 实现零售贷款面审自动审批通过率超70% 累计放款超10亿元 拦截欺诈金额70万元[4] - 湘银房抵贷产品实现全流程线上化 累计进件22410户 投放金额61.1亿元 贷款额度达房产评估价100% 年化利率3.15%-6%[5] - 国际银行小微信贷系统实现全流程闭环 人工处理时间缩短70% 境外市场贷款处理效率提升60% AI风控能力提高50%[5] 普惠金融与社会价值 - 数字化信贷推动普惠金融逻辑重构 从"看清单个客户"转向"群体风险排序" 通过数据整合降低风控成本[6] - 数字SME信贷系统10秒完成活体检测与身份核验 整合企业纳税水电数据 让无抵押物中小企业凭"数据信用"获贷[6] - 累计服务超200万家中小企业 带动普惠贷款余额达32.93万亿元 并将数据信用模式延伸至三农领域[6] 量化成果与行业范式 - 湘银房抵贷累计投放61.1亿元 在贷余额42.22亿元 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7] - 数字化信贷范式包含端到端系统破解效率瓶颈 数据信用拓展普惠边界 场景化方案落地实体需求[7] - 行业需向产业场景深度融合演进 对接产业链数据 通过大模型实现策略生成 突破跨机构数据协同[8]
数据与科技赋能 银行探索“脱核”供应链金融
中国经营报· 2025-08-12 21:00
政策推动与行业趋势 - 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发展"脱核"模式,要求金融机构依托"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等服务 [1] - 供应链金融或将走向"脱核",即摆脱核心企业信用支持,发展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和银行自建应收账款融资平台等第三方平台或迎来发展机遇 [1] - 国家从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方向到鼓励多样化模式,体现支持"脱核"创新的决心,为推进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5] 银行创新实践 - 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科创贷(科链模式)"和"橙业贷(经销商模式)",通过数字化产品精准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 [1] - 日照银行通过"易融星空"场景投放医药行业"脱核"融资6.33亿元,对接山东医药集采平台及企业ERP系统,实现应收账款数字化管理,授信规则从"主体信用"升级为"交易信用" [2] - 上海华瑞银行推出"瑞e惠"智慧供应链金融产品,聚焦物流、电商、药品集采等场景,实现贷前精准画像、贷中动态监控、贷后智能预警的全流程线上化风控 [3] 技术应用与模式转变 - "脱核"模式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将核心企业单一信用评估转变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交易记录、履约情况、物流数据等多维度评估,构建"数据信用"体系 [2] - 金融机构从"依赖核心"转向"信任数据",通过技术手段或第三方获取供应链各主体历史订单、交易金额、库存、物流等信息,建立数据模型分析交易真实性 [5] - 银行应结合区块链技术保证中小企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大数据模型衡量企业经营状况 [6] 数据安全与合规 - 金融机构需建立从数据采集、使用、删除、保护的全面数据安全合规体系,确保数据来源合法,防止滥用和外泄 [6] - 监管部门需明确"脱核"模式法律边界,制定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标准 [6] - 银行作为供应链平台主导机构,具有核心企业及供应链企业加入分散信用风险、持牌受严格监管风控更完善的优势 [6]
重磅!七部门印发,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2025-08-05 19:43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 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3][12] - 目标到2027年形成成熟金融支持体系,制造业企业信贷需求充分满足,债券发行和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13] 重点支持产业领域 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 - 引导银行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8大领域提供中长期融资[4][14]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4][14] 数字基础设施与新兴产业 - 加强5G、工业互联网、数据和算力中心建设中长期贷款支持,运用REITs、资产证券化拓宽资金来源[5][20]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0大新兴产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6][18] 产业链与资源保障 - 完善并购贷款政策,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7][16] - 推动矿企加快重要矿产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7][16] 金融工具创新与配套措施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实施科技创新再贷款及贴息政策,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定向工具[8][28] 长期资金引导机制 - 推动政府基金、国企基金、保险资金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健康等6大未来产业方向[6][18] - 鼓励创投基金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8类机构合作赋能科技成果转化[9][15] 区域与跨境服务 - 支持中西部产业转移,优化跨区域授信管理,加强转出地与承接地金融服务衔接[22] -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24] 金融机构能力建设 - 银行需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构建差异化授信模型,完善尽职免责机制[25] - 推动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数据对接,开发基于"数据信用"的供应链"脱核"融资模式[21] 政策协同机制 - 建立重大产业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政府性担保机构为制造业小微企业增信[29] - 强化产业与金融风险联合研判,防范资金挪用和"内卷式"竞争[28][29]
拥抱场景、医疗大健康特色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实践探析 | 财立方智库
搜狐财经· 2025-04-30 14:42
医疗大健康产业概述 - 大健康产业涵盖医疗产品及服务和健康产品及服务,由健康理念延伸形成[3] - 产业链上游包括医药研发外包、药品制造、医疗器械制造、保健品制造、健康器械制造[5] - 产业链中游包括医药商业(流通、零售、批发、仓储)和健康服务业(医疗、健康管理、养老、医美、互联网医疗等)[5] -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医疗机构、医生及消费者[5] - 2023年河南生物医药企业达1530家,总产值2820亿元,居全国前五;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490亿元,部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40%[5] 医疗产业链供应链特征 - 主体结构呈"哑铃型"格局,下游医疗机构与上游生产商强势,中游流通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6][7] - 资金周期错配严重:药品批发企业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平均152天,医疗器械类结算周期180-360天,而上游生产商多要求"先款后货"[7] - 中小微流通企业面临双重资金压力,特殊医用设备账期通常超6个月,部分超12个月[9] - 中游流通企业亟需供应链金融服务缓解资金困境[10] 保理业务布局方向 - 针对医疗药品、耗材、设备三类产品延伸出医药流通保理、医疗耗材保理、医疗设备保理三种业务[12] - 医药流通保理采用"池保理"模式,通过资产池覆盖授信金额,需实现回款与资产一一对应[13][14] - 医疗耗材保理利用发票金额、销售金额、回款金额一致性特点,实现按月受让资产和回款[15] - 医疗设备保理采用"订单式保理",基于未来应收账款,需严格跟踪采购、安装、验收环节[16][17] 财立方保理实践案例 - "医商保"产品专注医疗设备领域,提供纯信用融资、预授信储备、差异化定价三大模式[18] - 产品嵌入医院招投标环节,实现T+1放款,资金周转效率提升60%,按项目回款节点灵活还款[19] - 风控体系整合交易流水、医保结算、物流数据,建立全流程监控和回款专户闭环监管[20] - 截至2023年3月推出后,已为26家供应商授信3.76亿元[22] 行业发展趋势 - 需从主体信用转向数据信用,结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重构风控逻辑[23] - 技术层面应挖掘大数据价值,构建实时风险预警体系,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