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交流

搜索文档
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
南京日报· 2025-07-25 10:27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更是连用三个"最重要"深情表白南京,称这座城 市是"多么丰富、多么开放、多么柔软",引起无数作家和汉学家的强烈共鸣。 "译路千山共远行,星河两岸梦初成;愿将华语传俄域,共绘未来一片明。"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 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圆满落幕,俄罗斯汉学家罗子毅的这首诗却在与会嘉宾心中久久回荡。7月21日起, 国际汉学家与中国作家齐聚南京,在世界版图上书写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诗篇,通过深入研讨和实地探 访,让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在交谈中消弭,将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丰富的情感、细节和历史回声,传递 到更广阔的舞台。 以文为媒,世界目光聚焦南京 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办期间,世界的目光都聚向这座城市——中国首个也是 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学之都。 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跨越山海奔赴而来。其中,德国翻译家郝慕天,翻译 了莫言、刘慈欣等人的作品;匈牙利翻译家克拉拉翻译了苏童、余华等人的作品;意大利翻译家莫冉翻 译了李洱、李敬泽等人的作品…… 在南京,国际汉学家和中国作家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位于鸡笼山脚下的世界文学客厅 ...
在中俄文学中“阅读四季”
环球时报· 2025-06-23 07:08
中俄文学交流活动 - 活动由环球时报社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旨在通过中俄文学对话搭建人文交流新平台 [1][2] - 活动邀请中俄知名作家、翻译家及文化界人士参与,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俄罗斯翻译研究院院长叶夫盖尼·列兹尼琴科等 [2] - 现场发起中俄青年阅读倡议,号召两国青年以书为媒转化文学智慧为实践力量 [2] 中俄文学互译与出版 - 中国每年翻译出版俄罗斯文学作品约200部,俄罗斯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累计超400部(2014-2023年) [12][15] - 2024年俄罗斯出版中国文学作品达150部,其中网络文学占比超60% [15] - 数字出版领域快速发展,俄语和汉语图书在线阅读平台逐年增加 [7] 中俄文化合作项目 - 2026年俄罗斯将作为主宾国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推动出版领域合作 [5] - 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创票房佳绩,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国上演 [4] - 中国定期参加莫斯科国际图书展览会,俄罗斯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5] 文学影响与历史脉络 - 普希金诗歌深刻影响中国当代诗歌,中国诗人吉狄马加在俄出版4本诗集 [10][12] - 中俄文学外交有150多年历史,1759年《赵氏孤儿》在圣彼得堡译介为起点 [12] - 俄罗斯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比中国译介俄作品早约百年,但五四运动后中国实现"弯道超车" [12] 文学与文化产业联动 - 文学、戏剧、影视及游戏版权贸易构成中俄经贸往来的文化基石 [15] - 俄罗斯作家奥特罗申科表示其小说中文译本有助于连接世界文学遗产 [15] - 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人张宇认为文学与传统工艺均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创新 [15]
以文学之力,助推两岸交流互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9 05:33
当"非遗"南音遇见现代诗,"二十四节气"被谱成曲,唐诗用闽南语童声吟唱……中华诗歌传统的当代演 绎,让参加"文学之夜"诗歌音乐会的两岸嘉宾深深沉醉。该活动由台湾音乐家杨慕担任音乐总监,来自 海峡两岸的50位音乐家、艺术家共同参演。 从《诗经》《楚辞》的古老吟诵到唐诗宋词的典雅韵律,从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戴望舒的 《雨巷》到当代作家余光中、三毛、席慕蓉、颜艾琳的作品,30多首经典诗歌和校园民谣轮番登场,以 当代方式致敬绵延千年的中华诗歌传统。"希望当代华语音乐能不断涌现如诗一般的歌,借助音乐的传 播功能,让更多的人听到,让诗歌借着音乐的翅膀飞得更远。"杨慕说。 文学论坛期间,两岸作家在厦门与漳州两地采风。福建漳州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祖籍地,在当地的林语 堂文化园中,一张张充满回忆的照片、一件件饱含故事的展品,把两岸作家带回上世纪林语堂生活的时 代。林语堂的文学成就、乡土情怀、爱国热情,都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林语堂文化园中的故居是台 北林语堂故居的1:1复刻版,从建筑结构到室内陈设,再现了林语堂在台湾的生活环境,展现其独特的 品味和生活哲学。有台湾作家表示,他的学生时代在阅读林语堂的著作中度过,曾参观过台 ...
加强文学交流 赓续中俄友好
人民日报· 2025-05-10 06:10
中俄文学交流历史 - 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署名文章中引用托尔斯泰作品,强调历史记忆和文明互鉴对中俄关系的意义 [1] - 19世纪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是首部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中译俄罗斯文学作品,被视为俄罗斯文学在华传播起点 [2] - 托尔斯泰1884年研读儒家著作,1909年为《老子语录》俄文本撰写前言,体现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度评价 [2] 经典作品译介与影响 - 100多年来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罗斯文学巨匠作品在华持续传播,高尔基、肖洛霍夫等苏联作家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3] - 中国古典诗词和现当代文学在俄传播始于19世纪,1918年古米廖夫出版中国诗选《瓷亭》,苏联时期鲁迅、老舍等作品被重点译介 [3] - 2023年俄语版中国古诗鉴赏丛书《诗歌的元素》《星星的客人》《诗鬼李贺》获全俄年度最佳图书奖"最佳经典文学"类奖项 [3] 当代文学合作机制 - 中俄青年作家论坛和2024-2025"中俄文化年"框架活动为文学交流注入新动能 [4] - 俄罗斯当代作家乌利茨卡娅作品2024年6月首次在华结集出版,其作品融合经典传统与新文学流派 [4] - 中俄政府经典互译项目推动刘慈欣、余华等中国作家作品在俄受欢迎,俄罗斯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展现三重文化魅力 [4] 跨文化创作与演出 - 俄罗斯诗人阿布杜什诺娃在华7年从事诗歌翻译,通过播客搭建两国青年交流桥梁 [5] - 2023年普斯科夫剧院演出莫言《蛙》,2024年《恋爱的犀牛》《雷雨》在俄上演,2025年实验京剧《狂人日记》融合果戈理与鲁迅作品 [6] - 中央歌剧院2025年与俄方合作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俄罗斯指挥与中国乐队及歌唱家联袂演出 [7] 市场反响与创新案例 -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话剧在俄罗斯国立民族剧院演出场场爆满,未来两月门票售罄,中式妆造与俄式演绎结合受追捧 [7] - 俄罗斯女作家雅辛娜、科幻作家卢基扬年科作品在华畅销,完全依靠作品自身吸引力 [5] - 厦门大学学者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华不断重译,其人性探索具有持续现实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