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地产
icon
搜索文档
华侨城迎来新掌舵人,华润系老将吴秉琪接棒总经理一职
新浪财经· 2025-09-07 10:16
核心人事变动 - 吴秉琪出任华侨城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并被提名为总经理人选 接替张振高和刘凤喜的职务 [1] - 张振高因达到63岁退休年龄上限卸任党委书记和董事长职务 刘凤喜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 [1] - 吴秉琪此前担任华润置地总裁和中国建筑副总经理 拥有央企管理经验 [1][7][8]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26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3.17亿元 净亏损28.68亿元 较2024年同期亏损10.56亿元进一步扩大 [4]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性净现金流25.6亿元 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53.9亿元 现金流状况改善 [6] - 截至2025年6月末总负债2410.86亿元 其中61.85%为短期债务 流动负债达1491.03亿元 短期偿付压力较大 [9] 战略调整举措 - 张振高任期内推进战略规划修编聚焦主业 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 落实精益管理 [3] - 组建城市公司化解资源重复配置矛盾 将旅游发展集团和商业管理公司等四家专业公司独立运营 [3] - 近年出售上海和西安等地多个项目股权和五星级酒店资产 累计处理超过30家子公司及其债权 [3] 新任领导背景 - 吴秉琪现年54岁 拥有同济大学本科学历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7] - 在华润体系工作近三十年 2013年升任华润置地高级副总裁 2022年7月正式升任华润置地总裁 [7] - 2019-2020年带领华西大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 营业额同比增长9.7%至190亿元 [7] - 2021年调任华北大区后在北京市场实现413亿元销售 使华润置地进入北京房企前三 [7] - 2023年9月调任中国建筑集团副总经理 2024年带领公司房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额4219亿元 新增土地储备882万平方米 购地金额1385亿元 多项指标行业第一 [8][10] 公司资源与优势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4848亿元 净资产1004亿元 [11] - 2024年境内债融资达183亿元 融资成本仅2.13%-3.57% [11] - 作为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大型央企 在资源获取和政策支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11] 业务发展动态 - 2025年上半年通过管理输出模式获取浙江衢州和安徽祁门2个轻资产服务项目 [6] - 需重新审视"文旅+地产"商业模式的有效性 地产业务输血能力减弱 文旅业务造血能力面临考验 [11]
深圳知名央企,63岁董事长退休
南方都市报· 2025-09-07 00:47
人事变动 - 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华侨城集团主要领导职务任免公告 张振高因达到退休年龄上限卸任党委书记及董事长职务 吴秉琪被任命为党委副书记及董事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 刘凤喜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1] - 吴秉琪于8月29日提前到任华侨城集团 迅速投入工作并聚焦梳理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与地产业务板块[4] 新任管理层背景 - 吴秉琪职业生涯涵盖华润置地及中国建筑两大央企 拥有三十余年经验 涉及文旅综合体开发 地产业务整合及资产运营管理[6] - 在华润置地分管华西大区期间推动区域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 营业额同比增长9.7%至190亿元 调任华北大区后带动区域营业额同比增长21.44%至409.37亿元 跃居集团首位[7] - 担任华润置地总裁期间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额729.7亿元同比增长0.1% 核心净利润112.7亿元同比增长10.9% 加权融资成本下降19个基点至3.56% 平均债务期限拉长至5.5年[7] - 在中国建筑任职期间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聚焦三大工程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房建设 强调现金为王及现金流管理[8] 公司战略沿革 - 任克雷时代奠定文旅加地产模式 主导建设深圳世界之窗及欢乐谷等项目 奠定文旅行业龙头地位[9] - 段先念引入曲江模式开启8年扩张期 逐步淡化房地产标签但错失行业发展机遇 2021年公司营收达1026亿元同比增长25% 归母净利润仅38亿元同比下降70.05%[9] - 张振高推出"一体两翼三功能"模式 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为一体 物业商业酒店会展为两翼 期间推进资产优化出让上海宝格丽酒店等低收益资产[10] 财务表现 - 2022年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归母净利润录得109亿元亏损 2023年亏损64.92亿元 2024年亏损86.62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扩大至28.68亿元[11][12] - 2025年上半年旅游综合业务营收81.65亿元占比72.15% 房地产业务营收30.76亿元占比27.18% 两大业务营收均下滑 其中房地产业务营收同比大幅下滑73.51% 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5.49%[12] 管理层结构 - 吴秉琪为华侨城集团董事会中唯一70后成员 其余管理层多为60后[12]
华侨城迎来华润“老将”
上海证券报· 2025-09-06 18:34
核心管理层变动 - 吴秉琪被任命为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 [4] - 张振高被免去党委书记、党委常委、董事长、董事职务并退休,刘凤喜被免去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董事职务并不再担任总经理 [4] - 公司管理层已完成交替,官网已更新管理团队信息 [6] 新任总经理背景 - 吴秉琪出生于1971年,现年54岁,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后获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8] - 职业经历覆盖房地产全周期,1993年加入华润集团,曾任华润物业董事、副总经理,华润营造董事、副总经理等职务 [8] - 2007年进入华润置地,2013年10月任高级副总裁兼战略总监、成都区域总经理,2019年2月出任执行董事,2022年7月升任华润置地总裁,任内推动华北大区2022年销售额突破521亿元,位居北京房企前三 [8] - 2023年9月就任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0月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法律顾问 [8] 公司财务状况 - 公司连续3年亏损,2022年至2024年期间分别亏损109.05亿元、64.92亿元、86.62亿元,累计亏损超260亿元 [10]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13.17亿元,同比减少50.82%,净利润亏损28.68亿元 [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负债规模达2410.8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491.03亿元 [12] - 有息负债总额为1288.3亿元,与2024年末的1295.6亿元基本持平,债务规模总体保持稳定 [17] 业务表现与挑战 - 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务营收同比大幅下滑73.51%,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5.49% [12] - 长期依托的"文旅+地产"业务模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遭遇挑战 [12] - 公司已开始转型,将文旅与地产业务在组织架构上进行分割,主业重新回到房地产之上 [12] - 经营战略调整为"一体两翼三功能"新发展模式,聚焦"一体"由各事业部和城市公司负责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围绕"两翼"巩固物业、商业、酒店、会展等业务 [12] 资产处置与战略调整 - 公司不断梳理资产包情况,出清收益较低资产 [13] - 陆续出让上海宝格丽酒店、西安华侨城实业、丽江国旅49.53%股权、云南文产城市商业文化综合投资有限公司等资产 [14] - 2025年上半年新增一个土地储备项目,位于重庆沙坪坝小龙坎,土地总价款4.57亿元 [18] - 明确"双轮驱动"发展策略:旅游业务以存量产品提升和增量项目拓展并重,房地产业务聚焦资源优化与产品提升 [18]
张振高退休,70后吴秉琪调任华侨城集团,曾执掌华润置地
南方都市报· 2025-09-05 22:29
核心管理层变动 - 张振高因达到央企退休年龄上限正式卸任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及董事长职务 [2] - 吴秉琪被任命为集团党委副书记及董事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接替刘凤喜 [2] - 吴秉琪于8月29日提前到任并迅速投入工作聚焦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与地产业务板块 [4] 新任管理层背景 - 吴秉琪职业生涯涵盖华润置地及中国建筑拥有文旅综合体开发及地产业务整合经验 [4] - 在华润置地期间主导区域业务实现显著增长:2019-2020年华西大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营业额同比增长9.7%至190亿元 [6] - 2021年调任华北大区后区域营业额同比增长21.44%至409.37亿元跃居集团七大区域首位 [6] - 2023年上半年担任华润置地总裁期间公司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10.9%至112.7亿元加权融资成本下降19个基点至3.56% [6] - 2023年9月调任中国建筑分管地产业务整合与风险管控强调现金为王及业务创新优化土地储备 [6][7] 公司战略演变 - 任克雷时代奠定文旅+地产模式主导建设深圳世界之窗及欢乐谷等项目 [8] - 段先念引入曲江模式开启8年扩张期逐步淡化房地产标签但错失行业发展机遇 [8] - 2021年公司营收达1026亿元同比增长25%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0.05%至38亿元显现增收不增利问题 [8] - 张振高推动一体两翼三功能模式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为主体并出让低收益资产如上海宝格丽酒店 [9] 财务状况与业务表现 - 2022年公司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归母净利润录得109亿元亏损 [9] - 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分别为64.92亿元及86.62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扩大至28.68亿元 [9] - 上半年旅游综合业务营收81.65亿元占比72.15%房地产业务营收30.76亿元占比27.18% [9] - 房地产业务营收同比大幅下滑73.51%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5.49% [9] 未来发展方向 - 吴秉琪作为管理层中唯一70后成员可能为公司亏损转型期带来新转机 [10] - 公司需重点关注房地产业务持续下滑及盈利能力减弱问题 [9]
华侨城集团总经理换人,这家央企连亏三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5 20:50
公司高层变动 - 吴秉琪被任命为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2] - 吴秉琪拥有30年地产行业经验 曾任职华润置地、中国建筑等大型央企[3][5] - 吴秉琪在华润置地期间业绩突出 2019-2020年华西大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 2021年华北大区营业额同比增长超20%至409亿元[3][4] 公司经营状况 - 华侨城A营收连续三年下滑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767.67亿元、557.44亿元、544.07亿元 同比分别下降25.17%、27.39%、2.4%[7] - 公司连续三年亏损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09亿元、65亿元、86.62亿元[7]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13.17亿元 同比下降超5成 归母净利润-28.68亿元 同比下滑171.52%[8] 业务结构变化 - 文旅业务营收占比超7成 2025年上半年文旅业务营收81.65亿元[8] - 地产业务营收占比降至不足3成 2025年上半年地产业务营收30.76亿元 同比大幅下滑超7成[8] - 地产业务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5.49% 盈利能力持续减弱[8] 历史业绩表现 - 2016-2020年间营收从355亿元增加至81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69亿元增长至127亿元[6] - 毛利率维持在49.86%-60.35%的高位区间[6] - 2021年营收突破千亿但盈利下滑 净利润71亿元同比减少55% 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比减少70%[6] 行业背景 - 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销售持续下滑[7] - 以价换量策略导致地产板块毛利率走低 叠加存货跌价影响[7] - 文旅业务未能对冲房地产开发业务带来的经营拖累[8]
华侨城集团总经理换人,这家央企连亏三年
第一财经· 2025-09-05 19:37
核心管理层变动 - 吴秉琪被任命为华侨城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及总经理人选[2] - 吴秉琪拥有30余年地产行业经验 曾任职华润置地、中国建筑等大型央企[3][4][5][7] - 吴秉琪在华润置地期间业绩突出:2019-2020年华西大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 2021年华北区营业额同比增长超20%至409亿元[6] 公司经营状况 - 华侨城A营收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767.67亿元(-25.17%) 2023年557.44亿元(-27.39%) 2024年544.07亿元(-2.4%)[11]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2022年亏损109亿元 2023年亏损65亿元 2024年亏损86.62亿元[11]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13.17亿元(同比下降超50%) 归母净利润-28.68亿元(同比下滑171.52%)[12] 业务结构转型 - 文旅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超70%:2025年上半年文旅营收81.65亿元[12] - 地产业务占比降至不足30%:2025年上半年地产营收30.76亿元(同比下滑超70%)[12] - 地产毛利率持续走低至5.49% 盈利能力持续减弱[12] 历史发展轨迹 - 2016-2020年业绩高速增长:营收从355亿元增至81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69亿元增长至127亿元[10] - 毛利率曾维持在49.86%-60.35%的高位水平[10] - 2021年营收突破千亿但盈利下滑:净利润71亿元(-55%) 归母净利润38亿元(-70%)[1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销售持续下滑[11] - "文旅+地产"模式遇到瓶颈 公司进行组织架构分割推动专业化发展[10] - 面临转型升级与稳定经营的双重考验[12]
华侨城集团总经理换人,这家连亏三年的央企亟待业绩翻盘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5 17:28
公司领导层变动 - 吴秉琪被任命为华侨城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及总经理人选 [1] - 吴秉琪拥有30余年地产行业经验 曾任职华润置地、中国建筑等大型央企 [2][4] - 吴秉琪在华润置地期间业绩突出 华西大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 华北大区营业额同比增长超20%至409亿元 [3] 公司经营状况 - 华侨城A营收连续三年下滑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767.67亿元、557.44亿元、544.07亿元 同比分别下降25.17%、27.39%、2.4% [7]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 2022-2024年分别亏损109亿元、65亿元、86.62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13.17亿元 同比下降超50% 归母净利润-28.68亿元 同比下滑171.52% [8] 业务结构变化 - 文旅业务营收占比超7成 2025年上半年文旅营收81.65亿元 [8] - 地产业务营收占比降至不足3成 2025年上半年地产营收30.76亿元 同比下滑超7成 [8] - 地产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5.49% 盈利能力持续减弱 [8] 历史业绩表现 - 2016-2020年营收从355亿元增长至81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69亿元增长至127亿元 [5] - 毛利率维持在49.86%-60.35%的高位区间 [5] - 2021年营收突破千亿但净利润71亿元、归母净利润38亿元 分别同比减少55%、70% [5] 行业背景与转型 - 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销售持续下滑叠加存货跌价影响 [7] - 公司推行"文旅+地产"发展模式 但该模式遇到发展瓶颈 [5] - 2022年开始推动文旅与地产业务组织架构分割 促进专业化发展 [6]
华侨城上半年亏损超28亿元,营收同比降五成
南方都市报· 2025-09-01 20:4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13.2亿元同比腰斩50.8% [1] - 归母净亏损28.7亿元同比增亏18.1亿元 [1] - 公司连续第四年亏损2022至2024年累计亏损超260亿元 [1] 业务结构变化 - 旅游综合业务营收81.65亿元占比72.15%同比下滑27.9% [3][4] - 房地产业务营收30.76亿元占比27.18%同比大幅下滑73.51% [3][4] - 业务结构明显调整旅游业务成为核心营收动力 [4] 地区营收分布 - 华南地区营收53.04亿元占比46.87%同比下滑13.13% [4] - 华东地区营收18.74亿元占比16.56%同比大幅下滑75.66% [4] - 中部地区营收21.96亿元占比19.4%同比下滑50.91% [4] - 西北地区营收18.67亿元占比16.49%同比下滑59.91% [4] 房地产业务状况 - 毛利率从2020年59.32%持续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5.49% [5] - 2025年上半年仅新增1宗土地储备面积1.8万平方米 [5] - 剩余可开发建筑面积1045.37万平方米集中于西安肇庆等城市 [5] 债务与现金流 - 总负债规模2410.8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491.03亿元 [6] - 短期债务占总债务比重61.85%超六成债务集中于短期 [6] - 经营性净现金流2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3.9亿元 [6] - 有息负债总额1288.3亿元中长期借款占比68.3%平均融资成本3.5% [6] 经营策略 - 通过差异化营销加速回款推进存量资产盘活 [7] - 旅游业务采取存量产品提升与增量项目拓展双轮驱动 [7] - 房地产业务通过资源优化与产品提升协同发展 [7]
万科冰雪梦碎
虎嗅· 2025-09-01 09:59
万科剥离冰雪业务 - 万科将旗下冰雪业务核心资产(吉林松花湖度假区75%股权及北京万冰雪体育公司75%股权)出售予香港中旅 [2][4] - 交易包含重资产松花湖度假区(占地220公顷、50条雪道、日接待1.5万人次)和轻资产万冰雪管理平台(2024-2025雪季管理7家滑雪区、115条雪道、年接待200万人次) [4] - 交易金额未对外披露但已基本完成 [3] 冰雪业务发展历程 - 冰雪业务始于2011年吉林松花湖项目考察,2015年正式运营,2017年成立独立冰雪事业部并列为集团核心新业务 [5] - 业务布局包括自持的吉林松花湖度假区、北京石京龙滑雪场及轻资产输出的北大壶滑雪度假区 [5] - 2020年冰雪业务收入仅占集团总营收1.03%,同年冰雪事业部被并入酒店及度假事业部 [11] 业务剥离背景 - 冰雪产业存在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特性,依赖"以地养雪"模式(例如2016-2017雪季松花湖雪场营收1.1亿元,地产销售超3亿元) [8][10] - 2024年万科全年亏损494.8亿元且面临债务集中兑付压力 [13] - 2023年4月宣布"瘦身健体"计划,逐步退出非主业业务(仅保留综合住区开发、物业服务和租赁公寓三项主业) [14][15] 香港中旅战略布局 - 香港中旅2025年上半年收入19.74亿港元(同比降7.6%),亏损7476万港元(同比降174.5%) [18] - 截至2024年底投资运营约60家国内外景区(含18家5A景区和18家4A景区),但冰雪旅游板块相对欠缺 [20] - 通过收购获得6个室外滑雪场、1个室内滑雪场及11家滑雪学校,计划扩充雪道并更新设备 [21][23] 行业趋势变化 - 房企集体撤离文旅板块(如万达2017年以438.44亿元出售13个文旅项目予融创,融创2022年后处置文旅资产回笼资金) [26] - 国有企业正成为文旅资产主要接盘方,推动行业从地产驱动向专业运营模式转变 [27][28] - 专业文旅运营商采取长期持有、精细运营模式替代原有地产反哺逻辑 [28]
万科冰雪梦碎,“文旅+地产”模式面临终局?
新浪财经· 2025-08-31 22:19
万科冰雪业务剥离交易 - 香港中旅收购万科旗下吉林松花湖国际度假区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万冰雪体育有限公司75%股权 交易已基本完成但具体金额未公布[1][2] - 交易包含重资产松花湖度假区及轻资产万冰雪管理平台两大核心资产 松花湖度假区占地220公顷 拥有50条雪道总长55公里 日接待能力1.5万人次 配套酒店及商业街区 获国家级4A景区等资质认证 万冰雪公司管理7家滑雪度假区 运营雪道115条 滑雪面积390公顷 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3] 万科冰雪业务发展历程 - 冰雪业务始于2011年吉林松花湖项目考察 2015年正式运营 2017年成立冰雪事业部 与商业地产等并列核心新业务 运营三大雪场项目 包括吉林松花湖度假区(自持)、北京石京龙滑雪场(自持)、北大壶滑雪度假区(轻资产管理输出)[4] - 业务发展基于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及"三亿人上冰雪"政策背景 冰雪产业年增速超过30%[4] - 冰雪产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特性 采用"以地养雪"模式补贴运营 2016-2017雪季松花湖项目雪季营收1.1亿元 地产销售超3亿元 2020年冰雪业务收入仅占集团总营收1.03% 同年冰雪事业部并入酒店及度假事业部[7][8] 万科战略调整背景 - 2024年全年亏损494.8亿元 面临债务集中兑付压力[10] - 2023年4月宣布"瘦身健体"计划 保留综合住区开发、物业服务、租赁公寓三项主业 逐步退出其他业务 清理转让非主业财务投资[10] - 冰雪业务作为长周期重资产板块被列入剥离清单[10] 香港中旅战略布局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9.74亿港元同比下降7.6% 期间亏损7476万港元同比下降174.5%[11] - 截至2024年底投资运营约60家国内外景区度假区 含5A景区18家4A景区18家 但冰雪旅游板块相对欠缺[13] - 通过收购获得6个室外滑雪度假区1个室内滑雪场及11家滑雪学校 有力扩充冰雪旅游业务 计划扩充雪道数量更新设备做大业务规模[14][15] 行业趋势变化 - 房企集体撤离文旅板块 恒大万达融创等通过出售文旅资产回笼资金缓解流动性压力[16][17] - 万达2017年以438.44亿元出售13个文旅项目给融创 以199.06亿元出售77家酒店给富力[17] - 国有企业正成为文旅资产主要接盘者 推动行业从地产驱动向专业运营模式转变[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