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欢乐谷
icon
搜索文档
从华润、中建到华侨城,吴秉琪调任背后:新帅能否激活增长新动能?
华夏时报· 2025-09-11 13:47
核心管理层变动 - 国务院国资委公告华侨城集团原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振高退休 同时免去刘凤喜总经理职务 [1] - 吴秉琪接任华侨城总经理并兼任党委副书记和董事 其此前曾任华润置地总裁及中建集团副总经理 [1][2] - 吴秉琪已正式到任并主持工作会议 核心目标是优化提升集团经营发展状况 [1] 新任领导层背景 - 吴秉琪54岁 拥有同济大学学历及超过30年央企管理经验 职业生涯从华润基层逐步晋升至高管 [2] - 2007年加入华润置地任成都区域项目负责人 2013年跻身管理层任战略总监兼成都总经理 2016年任华西大区负责人 [2][3] - 2021年调任华润置地首席人力资源官兼华北大区董事长 期间推动北京市场扩张 2022年北京土拍拿下5宗地总价超220亿元 [3] - 华北大区签约金额从2021年538.01亿元增长至2022年684.96亿元 年增146.95亿元 贡献率22.7% [3] - 2022年7月升任华润置地总裁 2023年调任中建集团副总经理 推动地产业务整合 [3] - 2024年中建集团新增土地75宗 土地储备882万平方米 购地金额1385亿元 多项指标行业第一 [4] 公司战略转型历程 - 华侨城成立于1985年 历经三代管理层战略调整:任克雷奠定"旅游+地产"模式 段先念引入"曲江模式"转向综合文旅 张振高启动"一体两翼三功能"重塑 [6][7] - 张振高2022年接任时面临3593亿元债务 通过资产盘活(如出售上海宝格丽酒店、深圳前海艾美酒店)将负债压降至2025年上半年2411亿元 [4][7] - 2021年公司营收1026亿元同比增长25.25% 但归母净利润37.99亿元同比下降70.05% [7] - 2025年上半年旅游综合业务收入81.65亿元 占总营收72.15% 文旅板块核心地位巩固 [8] - 经营现金流连续四个季度正向流入 期末现金及等价物储备265.8亿元 [8] 行业环境与挑战 - 文旅地产行业呈现"去文旅化"趋势 融创、万科、万达等房企逐步剥离文旅资产回归地产开发 [6] - 行业2020年后面临市场萎缩和政策收紧 华侨城需应对短期流动负债1491亿元(占总负债61.84%)及长期战略转型压力 [6][8] - 吴秉琪预计有5-8年任期(央企高管退休年龄60-63岁)完成转型 其作为团队中少有的"70后"高管可能带来新思维 [8][9]
深圳知名央企,63岁董事长退休
南方都市报· 2025-09-07 00:47
人事变动 - 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华侨城集团主要领导职务任免公告 张振高因达到退休年龄上限卸任党委书记及董事长职务 吴秉琪被任命为党委副书记及董事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 刘凤喜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1] - 吴秉琪于8月29日提前到任华侨城集团 迅速投入工作并聚焦梳理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与地产业务板块[4] 新任管理层背景 - 吴秉琪职业生涯涵盖华润置地及中国建筑两大央企 拥有三十余年经验 涉及文旅综合体开发 地产业务整合及资产运营管理[6] - 在华润置地分管华西大区期间推动区域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 营业额同比增长9.7%至190亿元 调任华北大区后带动区域营业额同比增长21.44%至409.37亿元 跃居集团首位[7] - 担任华润置地总裁期间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额729.7亿元同比增长0.1% 核心净利润112.7亿元同比增长10.9% 加权融资成本下降19个基点至3.56% 平均债务期限拉长至5.5年[7] - 在中国建筑任职期间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聚焦三大工程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房建设 强调现金为王及现金流管理[8] 公司战略沿革 - 任克雷时代奠定文旅加地产模式 主导建设深圳世界之窗及欢乐谷等项目 奠定文旅行业龙头地位[9] - 段先念引入曲江模式开启8年扩张期 逐步淡化房地产标签但错失行业发展机遇 2021年公司营收达1026亿元同比增长25% 归母净利润仅38亿元同比下降70.05%[9] - 张振高推出"一体两翼三功能"模式 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为一体 物业商业酒店会展为两翼 期间推进资产优化出让上海宝格丽酒店等低收益资产[10] 财务表现 - 2022年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归母净利润录得109亿元亏损 2023年亏损64.92亿元 2024年亏损86.62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扩大至28.68亿元[11][12] - 2025年上半年旅游综合业务营收81.65亿元占比72.15% 房地产业务营收30.76亿元占比27.18% 两大业务营收均下滑 其中房地产业务营收同比大幅下滑73.51% 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5.49%[12] 管理层结构 - 吴秉琪为华侨城集团董事会中唯一70后成员 其余管理层多为60后[12]
华侨城集团总经理换人,这家央企连亏三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5 20:50
公司高层变动 - 吴秉琪被任命为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2] - 吴秉琪拥有30年地产行业经验 曾任职华润置地、中国建筑等大型央企[3][5] - 吴秉琪在华润置地期间业绩突出 2019-2020年华西大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 2021年华北大区营业额同比增长超20%至409亿元[3][4] 公司经营状况 - 华侨城A营收连续三年下滑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767.67亿元、557.44亿元、544.07亿元 同比分别下降25.17%、27.39%、2.4%[7] - 公司连续三年亏损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09亿元、65亿元、86.62亿元[7]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13.17亿元 同比下降超5成 归母净利润-28.68亿元 同比下滑171.52%[8] 业务结构变化 - 文旅业务营收占比超7成 2025年上半年文旅业务营收81.65亿元[8] - 地产业务营收占比降至不足3成 2025年上半年地产业务营收30.76亿元 同比大幅下滑超7成[8] - 地产业务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5.49% 盈利能力持续减弱[8] 历史业绩表现 - 2016-2020年间营收从355亿元增加至81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69亿元增长至127亿元[6] - 毛利率维持在49.86%-60.35%的高位区间[6] - 2021年营收突破千亿但盈利下滑 净利润71亿元同比减少55% 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比减少70%[6] 行业背景 - 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销售持续下滑[7] - 以价换量策略导致地产板块毛利率走低 叠加存货跌价影响[7] - 文旅业务未能对冲房地产开发业务带来的经营拖累[8]
华侨城集团总经理换人,这家央企连亏三年
第一财经· 2025-09-05 19:37
核心管理层变动 - 吴秉琪被任命为华侨城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及总经理人选[2] - 吴秉琪拥有30余年地产行业经验 曾任职华润置地、中国建筑等大型央企[3][4][5][7] - 吴秉琪在华润置地期间业绩突出:2019-2020年华西大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 2021年华北区营业额同比增长超20%至409亿元[6] 公司经营状况 - 华侨城A营收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767.67亿元(-25.17%) 2023年557.44亿元(-27.39%) 2024年544.07亿元(-2.4%)[11]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2022年亏损109亿元 2023年亏损65亿元 2024年亏损86.62亿元[11]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13.17亿元(同比下降超50%) 归母净利润-28.68亿元(同比下滑171.52%)[12] 业务结构转型 - 文旅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超70%:2025年上半年文旅营收81.65亿元[12] - 地产业务占比降至不足30%:2025年上半年地产营收30.76亿元(同比下滑超70%)[12] - 地产毛利率持续走低至5.49% 盈利能力持续减弱[12] 历史发展轨迹 - 2016-2020年业绩高速增长:营收从355亿元增至81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69亿元增长至127亿元[10] - 毛利率曾维持在49.86%-60.35%的高位水平[10] - 2021年营收突破千亿但盈利下滑:净利润71亿元(-55%) 归母净利润38亿元(-70%)[1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销售持续下滑[11] - "文旅+地产"模式遇到瓶颈 公司进行组织架构分割推动专业化发展[10] - 面临转型升级与稳定经营的双重考验[12]
华侨城集团总经理换人,这家连亏三年的央企亟待业绩翻盘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5 17:28
公司领导层变动 - 吴秉琪被任命为华侨城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及总经理人选 [1] - 吴秉琪拥有30余年地产行业经验 曾任职华润置地、中国建筑等大型央企 [2][4] - 吴秉琪在华润置地期间业绩突出 华西大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275亿元 华北大区营业额同比增长超20%至409亿元 [3] 公司经营状况 - 华侨城A营收连续三年下滑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767.67亿元、557.44亿元、544.07亿元 同比分别下降25.17%、27.39%、2.4% [7]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 2022-2024年分别亏损109亿元、65亿元、86.62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13.17亿元 同比下降超50% 归母净利润-28.68亿元 同比下滑171.52% [8] 业务结构变化 - 文旅业务营收占比超7成 2025年上半年文旅营收81.65亿元 [8] - 地产业务营收占比降至不足3成 2025年上半年地产营收30.76亿元 同比下滑超7成 [8] - 地产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5.49% 盈利能力持续减弱 [8] 历史业绩表现 - 2016-2020年营收从355亿元增长至81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69亿元增长至127亿元 [5] - 毛利率维持在49.86%-60.35%的高位区间 [5] - 2021年营收突破千亿但净利润71亿元、归母净利润38亿元 分别同比减少55%、70% [5] 行业背景与转型 - 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销售持续下滑叠加存货跌价影响 [7] - 公司推行"文旅+地产"发展模式 但该模式遇到发展瓶颈 [5] - 2022年开始推动文旅与地产业务组织架构分割 促进专业化发展 [6]
华侨城A(000069) - 2025年7月主要业务经营情况公告
2025-08-15 18:46
销售数据 - 2025年7月合同销售面积13.6万平方米,同比减1%,环比增47%[2] - 2025年7月合同销售金额16.9亿元,同比减24%,环比增16%[2] - 2025年1 - 7月累计合同销售面积74.2万平方米,同比增3%[2] - 2025年1 - 7月累计合同销售金额111.8亿元,同比减7%[2] 土地情况 - 2025年7月公司无新增土地[3] 文旅数据 - 2025年7月文旅企业接待游客788万人次,同比降10%[5] - 2025年1 - 7月文旅企业接待游客4559万人次,同比增1%[5] 业务活动 - 多地欢乐谷“夏浪狂欢节”融合体验并联动热门IP[4]
“亚洲最贵”乐高乐园,1张年卡够玩3年欢乐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23:20
行业动态 - 中国首家乐高乐园度假区于7月5日在上海正式营业,深圳乐高乐园度假区81个单体建筑中38个已封顶,57个在建,进入快速建设阶段 [3] - 2023年中国乐园经济市场规模接近600亿元,预计2028年突破1100亿元 [3] - 长三角拥有36家大型主题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4737万人次,数量及客流量均全国第一 [9] - 大湾区拥有9家大型主题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2178万人次,数量仅次于长三角 [11] 区域竞争格局 - 长三角通过引进乐高、哈利波特、小猪佩奇等国际顶流IP增强客流吸引力,国际IP项目成功率更高 [9][10] - 大湾区以本土品牌(如长隆、欢乐谷)为核心,深圳乐高乐园为少数国际IP项目,本土品牌融入居民生活习惯形成差异化优势 [11] - 融合型国际IP与中华文化属性的本土品牌有望成为未来市场主导,前者避免同质化竞争,后者吸引入境游客 [12] 价格策略 - 国际IP主题公园定价较高:上海乐高乐园日卡549元,年卡1399元,亲子票1013元,高峰日成人票登顶"亚洲最贵" [14] - 本土品牌价格优惠:欢乐谷年卡499元,仅为上海乐高年卡价格的1/3 [15] - 部分本土龙头品牌通过年卡涨价(如深圳欢乐谷从399元涨至499元)或下沉三线城市(如清远长隆)应对市场竞争 [16][17] 运营策略 - 国际IP主题公园通过高频更新(如迪士尼每年更换1/3项目)和"峰终体验"(如烟花秀)维持高客流 [15] - 本土品牌依赖本地客群,依托公共IP降低成本,满足区域休闲需求 [15] - 主题公园需定期更新项目并优化全流程体验(音乐、色彩、服务等)以避免游客审美疲劳 [18] 2025年重点项目进展 - 清远长隆森林旅游综合体1月25日试营业,4月30日开放森林温泉乐园 [6] - 广州从化大野牧乡国际牧场1月31日试运营,开放5大文旅业态 [6] - 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7月5日开园,融合江南文化元素 [6] - 深圳乐高乐园度假区81个单体建筑中38个已封顶 [6] - 上海迪士尼"蜘蛛侠"主题园区5月29日动工,哈利·波特项目预计2027年落地 [7]
消费疲软+新势力夹攻,本土IP主题乐园逆周期突围路在何方?
36氪· 2025-05-16 09:57
五一假期文旅消费表现 - 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1] - 文旅消费呈现品质升级和差异化需求崛起,"味蕾游""观演游""反向旅游""遛娃携宠"等新兴业态热度飙升 [1] - "IP+文旅"项目在2024年陷入增长停滞甚至局部收缩困境,但在2025年五一假期表现亮眼 [1][2] 重点乐园项目五一表现 -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和北京环球度假区分别位居全国景区热度前两位 [1] - 上海迪士尼最大实时人流量达10.5万,热门项目排队时长超120分钟,玲娜贝儿见面会等候时间超260分钟 [1] - 北京环球度假区票量同比增长213%,高峰入园人数达5万人/日,门票收入超1.7亿元 [2] - 欢乐谷12家乐园游客接待量超80万人次,同比增长20%,上海欢乐谷首日客流达98116人次 [2] -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高峰客流单日超5万人次,节前门票预订同比增长31%,配套酒店连续11日满房 [3] - 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抖音团购销售额环比增长485% [3] - B.Duck小黄鸭亲子度假村抖音单平台交易额超300万元 [3] 行业业绩压力与挑战 - 华强方特2024年主题公园运营收入46.14亿元,同比减少4.18%,毛利率减少21.20%至31.25% [6][7] - 华侨城A旅游综合业务收入273亿元,同比减少13.03%,接待游客8081万人次,同比减少13.7% [7][8] - 海昌海洋公园2024年入园游客量同比增长16.1%至1079万人次,但门票收入下降0.84%至8.95亿元 [8][9] - 迪士尼2025年一季度国际主题乐园收入同比减少5%,营业利润减少23%,主要因上海和香港迪士尼客流减少 [10][11] 本土乐园IP战略与转型 - 海昌海洋公园已打造3座奥特曼主题馆、2座奥特曼主题酒店和2座航海王主题馆 [12][13] - 华侨城A深化IP运用,欢乐谷联手上影元"大闹天宫""葫芦兄弟"及腾讯"王者荣耀"等IP [14] - 华强方特自有IP"熊出没"累计票房超85亿元,正开发《英歌》《龙与萧逍》等新IP [14] 国内外新势力入场 - 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上海)预计2027年开放,为全球第三座哈利・波特主题公园 [16] - 亚洲首个小猪佩奇户外主题乐园预计2027年在上海开放,投资额超24亿元 [18] - 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将于2025年7月5日开园,深圳乐高乐园预计2026年亮相 [20] - 爱奇艺宣布在扬州建设首个线下乐园"爱奇艺乐园",预计年内开园 [22] -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启动一期提升计划,二期工程预计明年施工 [24] - 光线正洽谈《哪吒之魔童闹海》主题乐园合作 [24]
欢乐谷突发大火!母公司华侨城A陷“安全+巨亏+债务”困局|BUG
新浪财经· 2025-05-05 15:08
安全事故频发 - 上海欢乐谷景区内一处停用建筑装饰物突发火情,过火面积约2平方米,无人员伤亡[1][2][4] - 2023年深圳欢乐谷"雪域雄鹰"过山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28人受伤[4] - 2010年深圳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项目坍塌,导致6人死亡、10人受伤[4] - 公司旗下景区存在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4] 经营业绩恶化 - 2024年归母净亏损86.62亿元,2022-2024年累计亏损约260亿元[1][5] - 营收持续下滑:2022年767.67亿元,2023年557.44亿元,2024年544.07亿元[5] - 文旅板块毛利率连续下滑:2021年32.36%降至2024年14.34%[8] - 短期偿债压力大:货币资金309.02亿元,短期债务420.11亿元[8] 业务模式困境 - "文旅+地产"双轮驱动模式风光不再[1] - 2024年房地产业务签约销售金额263亿元,同比下降42%[7] - 文旅业务收入272.99亿元,同比下降13.03%[8] - 2024年接待游客8081万人次,同比下滑13.7%[8] 行业竞争压力 - 面临迪士尼、环球影城、长隆等国内外品牌竞争[8] - 文旅行业整体面临游客消费力减弱问题[8] - 公司尝试通过数字化改造和IP孵化破局但效果未显[8]
中国迎来主题公园热潮,如何把快乐做成一门好生意?
36氪· 2025-04-28 10:09
全球主题乐园市场概况 - 2023年全球TOP25主题乐园接待游客2.45亿人次,同比增长23%,亚太地区增长78%,中国市场增长显著,上海迪士尼游客量较2019年增长25% [2]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主题乐园市场,TOP25中占7席,其中5家游客量增长超100%,远超其他市场20%的增速 [3] - 上海迪士尼2023年游客量达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64.2%,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增长184.5%至1252万人次 [4][5] 中国市场动态 - 中国主题乐园渗透率仅27%(2023年),远低于发达国家68%,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超900亿元 [6] - 国际品牌加速布局:上海乐高乐园(全球最大,投资超100亿元)2024年开业,深圳乐高乐园在建,哈利波特制片厂(2027年)、小猪佩奇户外乐园(2027年)等相继落地 [6][8] - 本土企业崛起:方特、长隆、欢乐谷进入全球TOP10,长隆集团游客量同比增长148%,方特2024年新增9家乐园,总数达45家 [9] 跨界玩家与新兴模式 -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2023年开业,首月接待10万人次,二次消费占比72%,衍生品销售为门店5倍 [10][22][23] - 爱奇艺计划在扬州、开封建设影视IP主题乐园,整合《风起洛阳》等全感剧场项目 [12] - 创新型主题公园案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累计接待4000万人次,省外观众占80%,"只有红楼梦"融合东方美学 [27][29][31] 行业盈利与挑战 - 中国385家主题公园中22%亏损,59%盈利,头部企业华强方特主题公园业务毛利率降至40.88%,华侨城文旅收入下滑13% [13][14] - 本土乐园门票收入占比70%,二次消费下降10%-30%,远低于国际3:3:4(门票/零售/餐饮)结构 [16] - 投资强度差异显著:国际品牌每平方米投入约2万元,本土企业仅数千元,IP缺乏导致场景粗糙 [20] 发展趋势与竞争策略 - 国际品牌本土化案例:北京环球影城设功夫熊猫主题区,上海乐高乐园推出"悟空小侠" [24] - 本土IP开发方向:方特挖掘"熊出没"和传统文化(女娲补天、哪吒),海昌引入奥特曼等IP [20][24] - 行业增长点转向人均消费提升,北美成熟市场餐饮消费增长显著,中国需强化IP场景化与衍生品开发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