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千年瓷都“绣”新颜
央视网· 2025-07-16 08:03
央视网消息: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世界瓷都江西景德镇,正用独特的"绣花"功夫,细心雕琢着这座城市。不仅留存了千年瓷都 的风骨与韵味,更赋予古城蓬勃的活力。今天的《活力中国调研行》,让我们走进景德镇。 记者在景德镇采访时看到,位于市中心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工程,即将于7月17日完工开放,现场工人正全力冲刺。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这里的城市更新不是新建,而是坚持以"留"为主的小微更新,就连砌墙铺地的砖也是从老乡家回收的老窑砖,最大化保护原有的风 貌地形和风土民情。 陶阳里的108条千年里弄、400多年明清窑作群、70余年陶瓷工业遗产,承载着景德镇最厚重的历史密码。那么该如何整体保护、活化传承? 景德镇陶阳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朱梦华:现在我们要根据这种传统的风貌,我们要看原来的柱子摆在哪个位置,通过现场的判断再重新绘制图纸,然后 再进行修缮。 朱梦华告诉记者,推倒重建一栋房只需1个月,但精雕细琢"修旧如旧"则需3到4个月。记者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改造还藏着许多"隐形"的巧思。比如巷中的 青麻石路,不仅还原了昔日独轮车辙,石板下还暗藏玄机。 朱梦华:其实下面就是一个井,这下面有强电弱电。其 ...
在这里,人与城相契相守(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29 05:49
古城保护与活化 - 阆中古城被嘉陵江环抱2300余年 山 水 城相融相依 体现传统人居环境理念 [4] - 1986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现有4万多居民生活在古城中 与93条井字形街巷 270多座民居院落共同传承文脉 [3] - 2004年《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 2019年修订后保护范围从1.78平方公里扩展至23.17平方公里 [4] - 编制《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方案 建立保护名录库 涵盖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建筑 古树名木等要素 [5] 居民生活与业态发展 - 实施"三不迁"原则(不迁学校 居民 市场作坊) 古城内保留5所学校 3个农贸市场 300余家家庭小作坊 [9] - 启动"微改造 精提升"工程 改造破损路面 旱厕 水电气网 新增5处停车场和40余个街角休憩点 [9] - 引导居民居家执业改造老院子 形成"前店后厂 前铺后居"模式 带动上万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10] - 吸引外来创业者 如山东姑娘开设"以书换宿"主题客栈 收藏2万余册书籍并修复古城墙 [1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奠定春节基础 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 [12][13] - 开发《客来阆中》夜游实景演出 融合杜甫诗作与嘉陵江灯光秀 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14] - 连续3年举办"汉服纪"活动 旅拍产业年营收增长35% 带动周边服饰租赁 妆造服务发展 [15] -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空间建设 如"杏庭"举办公益展览 沙龙 读书会等活动年均超40场 [15] 特色产业与非遗 - 保宁醋文化博览园展示省级非遗酿造工艺 年接待体验游客12万人次 [14] - 丝毯织造技艺传习中心开展研学活动 手工打结技艺培训学员超2000人/年 [14] - 张飞牛肉 白糖蒸馍等传统食品通过街边小店传承 相关产业年产值达3.8亿元 [5][10] - 扎染主题民宿年接待体验游客1.2万人次 带动染料 布料等上下游产业 [10]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丨诗意琴岛动心弦
新华社· 2025-06-13 18:34
0:00 建筑是历史的缩影,音乐是时光的耳语。鼓浪屿这座诗意琴岛,曾是古老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前哨之窗,是中西融汇的国际社区。2017年,在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欣闻此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老祖宗留下的 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策划:黄豁、樊华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马牧旺青 记者:马牧旺青、杨阳、陈旺 包装:夏勇、史凯丽、杨震男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2001年9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再上鼓浪屿。游人如织的鼓浪屿,如何保护与传承文脉?习近平提出了新的思考——鼓浪屿至 少有4个特点可以大做文章,即风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岛系列以及人文系列。 以建筑为表,音乐为魂,赋予鼓浪屿独特的诗意。在习近平指引下,鼓浪屿持续在4个特点上大做文章。"海上花园""钢琴之岛""音乐之乡""万 国建筑博览"的名片被一一擦亮。 回首过往,小小鼓浪屿,以自己动人心魄的魅力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而今,聆听着鼓浪屿之波,人们寻获的不仅 是一段段动人往事,还有传承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 ...
焕新的传统服饰之美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端午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 - 端午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从汉代至今延绵不绝,包括唐代端午赐衣制度及"艾虎""五毒"等纹样在儿童服饰中的运用 [1] - 端午服饰纹样丰富多彩,采用妆花、刺绣等工艺织绣应景图案,既凸显节令特色又兼顾四时之用 [1] - 端午配饰如五色丝长命缕和造型各异的香包充满生活气息,寓意辟邪护佑健康 [1] 端午服饰现代发展 - 端午服饰艺术审美价值日益受重视,通过"楚风雅集""端午华裳"等活动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 [2] - 传统香囊"麽乜"经非遗传承人创新设计,衍生出耳环麽乜、发簪麽乜等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的新形态 [2] - 非遗进校园推动孩子们亲手制作端午配饰,既用于佩戴也作为礼物赠送亲友 [2] 端午文创产品创新 - 故宫博物院推出端午系列香囊产品 [3] - 新式儿童"五毒"衣、艾草挂件、端午主题竹编苔藓画等创新产品受到少年儿童喜爱 [4] - 传统端午文化通过创新产品形式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