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icon
搜索文档
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明天揭晓,有哪些热门人选?
第一财经· 2025-10-12 17:3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13日下午17:45公布最终获奖者 [3] -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呈现出关注现实重大问题的趋势 [3] - 引文数据是预测获奖者的重要参考指标 论文引用量超过1万次通常被视为具备冲击诺奖的潜力 [6] - 理论上存在经济学家二次获奖的可能性 [8]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流程 - 经济学奖的遴选过程严谨且耗时漫长 每年9月向全球约3000名顶尖学者等寄送保密提名表 提名须于次年1月31日前提交 [5] - 由五名瑞典皇家科学院推选成员组成的经济学奖委员会进行多轮筛选 3月至5月送交专家评估 6月至8月撰写评审报告 9月推荐最终候选人 10月通过多数表决确定获奖者 [5] - 获奖者将于12月亲赴斯德哥尔摩领奖 今年奖金总额为1100万瑞典克朗 约合825万元人民币 [3] 引文数据与预测模型 - 科睿唯安每年发布的"引文学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自该计划启动以来 已有83位"引文学者"最终荣获诺贝尔奖 [6] - 科睿唯安通过分析核心数据库中高被引论文识别潜在获奖者 在1970年以来收录的6400万篇文献中 仅不到0.02%的论文被引超过2000次 [6] - 基于科睿唯安高被引论文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 在经济学中的历史准确率为50% [6] - 过去十年中 被提名为引文桂冠学者的研究人员最终获奖的概率约为21% 从入选到获奖的时间间隔呈缩短趋势 [9] 潜在获奖者分析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奥托与哈佛大学教授卡茨因对工资结构、收入不平等、教育进步与技术变革的开创性分析而入选引文学者名单 [8] - 奥托、卡茨与去年获奖者阿杰姆奥卢的组合颇具获奖潜力 他们的研究共同聚焦于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 [8] - 其他引文学者包括芝加哥大学的伯特兰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穆莱纳坦 他们在种族歧视、公司治理以及劳动经济学研究方面受到表彰 [9] - 斯坦福大学的布卢姆因对经济和政治不确定性对投资、就业和增长影响的分析而入选 [9] - 耶鲁大学的贝里、麻省理工学院的豪斯曼与哈佛大学的帕克斯在产业组织领域贡献卓著 其共同推动的"BLP模型"已成为分析产品差异化与需求估计的关键工具 [9][10] - 其他热门人选包括研究内生增长理论的阿吉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巴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领军人物布兰查德以及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梅利茨 [10]
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明天揭晓,有哪些热门人选?
第一财经· 2025-10-12 17:13
诺贝尔经济学奖概况 -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13日17:45公布获奖者[1] - 获奖者将于12月亲赴斯德哥尔摩领取奖牌、证书及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25万元人民币)奖金[1] - 近年来奖项评选呈现现实关怀,聚焦于全球贫困、金融危机、劳动经济学性别差异及国家间繁荣差距等现实重大问题[1] 奖项遴选机制 - 遴选过程严谨耗时,每年9月向全球约3000名顶尖学者、历届得主及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寄送保密提名表,提名须于次年1月31日前提交且不接受自荐[3] - 由五名瑞典皇家科学院推选成员组成的经济学奖委员会进行多轮筛选,3月至5月送交专家评估,6月至8月撰写评审报告,9月推荐最终候选人,10月由科学院通过多数表决确定不可上诉的最终获奖者[3] 获奖者预测依据 - 引文数据是重要参考,经济学领域引用量超过1万的论文被视为具备冲击诺奖潜力,去年获奖学者论文在获奖前引用量已接近2万次[3] - 奖项往往授予已获主流学界高度认可并曾获接近诺奖级别荣誉的学者,科睿唯安"引文学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自该计划启动以来已有83位引文学者最终荣获诺贝尔奖[4] - 科睿唯安通过分析核心数据库中高被引论文(被引超过2000次,占1970年以来收录6400万篇文献的不到0.02%)识别潜在获奖者[5] - 基于科睿唯安高被引论文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在经济学领域的历史准确率为50%[5] 潜在获奖人选分析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奥托与哈佛大学教授卡茨因对工资结构、收入不平等、教育进步与技术变革的开创性分析入选引文学者名单,其与去年获奖者阿杰姆奥卢的组合聚焦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颇具获奖潜力[6] - 芝加哥大学的伯特兰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穆莱纳坦因在种族歧视、公司治理及由心理学和文化因素驱动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受到表彰[7] - 斯坦福大学的布卢姆因对经济和政治不确定性对投资、就业和增长影响的分析入选引文学者[7] - 耶鲁大学的贝里、麻省理工学院的豪斯曼与哈佛大学的帕克斯在产业组织领域,特别是通过结构估计方法(如BLP模型)推动实证经济学发展方面贡献卓著[7] - 其他热门人选包括研究内生增长理论的阿吉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巴罗、新凯恩斯主义领军人物布兰查德及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梅利茨[8] - 理论上存在经济学家二次获奖的可能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的是某项具体而卓越的贡献而非终身成就[6]
中金宏观分析框架
中金· 2025-09-08 00:1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具体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核心观点 -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需求较高导致高估 抑制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并造成制造业空心化和长期贸易逆差 [1][2] - 美国对强势或弱势美元的偏好取决于经济政策目标 促进出口需弱势美元 吸引资本则需强势美元 [1][2] - 中国股市在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走低背景下表现良好 原因包括阶段性货币政策宽松 乐观政策预期及资金流动性 [1][4] - 宏观经济分析需结合金融和实体双视角 关注货币供应量 利率水平 资本市场动态及生产能力 就业情况 消费需求 [1][5]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自我调节和均衡 但忽视金融风险和资产价格波动 与现实经济存在差异 [1][7][9][15] - 中国财政政策具有独特性 体现在一般公共预算 政府性基金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四本账及丰富准财政工具 [1][18] - 金融周期跨度较长 在下半场需采取宽松财政政策 因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3][23] - 汇率并非仅由经常项目决定 资本流动影响更为显著 凯恩斯主义理论强调资本流动是决定汇率主要因素 [3][31]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 宏观经济分析需综合需求与供给 总量与结构 金融与实体三个视角 三者相互影响而非独立存在 [6] - 需求包括消费 投资和出口 供给涉及劳动力 资本和生产效率 总量指整体经济增长率如5.0%或5.5% 结构关注产业增长及消费出口变化 [6] - 金融与实体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至关重要 因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可引发系统性风险并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7][8]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中性 只影响价格而不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 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货币非中性 对实体经济有重要影响 [10][11] - 现代主流经济学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重新审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 更加重视金融稳定 [12] - 泰勒法则基于自然利率 产出缺口及通胀缺口等实体概念 忽略资产价格波动或银行系统风险 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未能及时应对金融风险 [13][14] 政策工具与调控 - 中国降息需平衡实体经济需求与金融稳定 快速降息可能带来银行利差缩小 保险公司收益减少等问题 [16][17] - 准财政指既具财政功能又具货币功能的工具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准财政工具 可灵活应对宏观调控需求 [19] - 金融周期以房价和信贷为指标 实体周期以增长和通货膨胀为指标 宏观调控需同时考虑两类周期 [20][21] -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银行更规范谨慎 房地产市场上行未引发泡沫担忧 [22] - 金融周期上行通常伴随经济增长 下行时经济表现较弱 金融周期下半场需财政扩张因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23] - 房地产调整带来巨大债务问题 因购房和开发商买地需大量杠杆 政府需通过财政扩张缓解私人部门债务压力 [24][25] 债务与汇率问题 - 美国政府债务占GDP120% 10年后预计达140% 通胀高企引发对债务可持续性担忧 [26] - 汇率决定因素包括国际收支 利率差异 通货膨胀率及市场预期 美元汇率受全球投资者需求影响而高估 [2][31] - 美国过去十年经常项目处于逆差状态 但美元汇率经历多个周期 资本项目才是影响汇率关键因素 [31] 市场现象与模型应用 - 经济基本面未改善情况下股市上涨可能与资产负债表变化有关 政府政策发力推动资金从房地产转向股市 [30] - 金融模型如折现现金流模型假设市场无大波动或泡沫风险 更偏向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主义则强调市场不确定性和非理性行为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