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资时代

搜索文档
新合资时代,中国人掌舵?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09:09
跨国车企研发权力转移 - 广汽丰田构建"中国ONE R&D"研发体系,将中国专属车型开发决策权从日本转移至中国本土团队,并首次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职位 [2] - 日产汽车宣布未来3年将投资100亿元扩建中国技术中心,授权本地团队主导车型开发 [2] - 宝马集团计划在2026年量产的新一代车型中融入中国研发团队对用户习惯的研究成果 [2] 中国市场与技术优势 - 中国市场特有的需求和技术积累成为中方取得主导权的关键因素,丰田汽车公司社长佐藤恒治指出要运用中国人的智慧和方法满足中国需求 [2] - 中国电动化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远超全球,合资车企需依靠中国团队力量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2] -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网联功能的高期待推动跨国车企调整决策模式,宝马实施"技术生态中国化重构"战略 [3] 本土化研发与快速响应 - 日产投资100亿元扩建技术中心计划容纳4000名员工,将研发资源"扎根中国" [4] - 合资车企高管表示外方逐渐认识到只有将核心能力本地化才能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鱼吃慢鱼"竞争 [4] - 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的车型研发周期缩短30% [6] 跨国协调与挑战 - 大众集团曾计划在中国推广欧洲开发的MEB电动平台,最终因中国消费者需求调整战略与本土企业合作 [5] -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指出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如何平衡全球标准与区域特色是最大挑战 [5] - 广汽丰田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后日本总部研发团队需让渡部分决策权,考验双方文化包容性 [6] 行业格局变化 - 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奇瑞捷豹路虎基于中国纯电平台推出新车型,显示自主技术反哺合资品牌趋势 [8] - 韩系车因未能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7.2%骤降至2024年的1.8% [8] - 长安马自达通过重组研发团队、整合本土新能源技术,2024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40% [8] 全球研发体系变革 - 宝马计划将中国研发成果反哺全球市场,中国创新经验可能成为跨国车企的"标准答案" [8][9] - 未来跨国车企全球总部可能设立"中国技术观察站"以了解中国市场技术动态和消费者需求 [9] - 本土化已从"生产制造"升级为"创新决策",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洞察和创新能力方面不断提升 [9]
“含华量”成合资车企新标签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9 08:59
合资车企智能化转型 - 合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主要通过与国内智驾供应商合作实现,并将"含华量"作为竞争优势宣传[2] - 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地平线并成立合资公司,为中国市场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体现合资车企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反击[3] - 上汽通用别克Electra E5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5G通信和全新Super Cruise辅助驾驶系统,展示合资车企智能化升级成果[3] 合资车企与自主智驾供应商合作 - 合资车企积极寻求与国内智驾供应商合作,以快速提升智能化水平,避免自主研发的高成本与不确定性[7] - 自主智驾供应商将合资车企视为重要客户群,双方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含华量"成为行业热议话题[7] - 部分合资车企与智驾供应商的合作仍存在技术、理念差异,导致合作进展不顺[10]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合资车企市场份额持续下降,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和智能化优势占据主导[4] - 合资车企在品牌、资金、渠道等方面积累深厚,若全力投入智能化有望实现追赶[4] - 智能化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合资车企需弥补短板以应对市场竞争[5] 新合资时代趋势 - 合资车企与自主品牌关系从竞争转向竞合,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在智能化领域展开合作[9] - 汽车产业边界模糊化,合资车企合作伙伴更加多元,包括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9] - 宝马与河钢合作打造绿色供应链,Stellantis与宁德时代在服务、后市场领域合作,体现合资车企开放心态[9] 转型挑战与机遇 - 部分合资车企智能化投入不坚决,导致产品升级有限,需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全面变革[10] - "含华量"本质是技术话语权重构,合资品牌将中国供应链创新转化为产品竞争力,面临数据安全、文化融合等挑战[10] - 未来竞争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生态协同能力较量,合资品牌需平衡"拿来"与"输出"以重获生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