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奥特斯中国朱津平:中国业务是全球战略支点
中国经营报· 2025-05-23 15:57
财务表现 - 2024/2025财年总收入15.9亿欧元,同比增长3%(上一财年为15.5亿欧元)[1] - EBITDA同比增长97%,从3.07亿欧元增至6.06亿欧元,主要受益于韩国工厂出售交易[1] - 调整后EBITDA为4.08亿欧元(前一财年为3.84亿欧元),同比增长6%[2] - 每股收益达到1.86欧元[1] 业务战略 - 出售韩国工厂并聚焦核心业务,推动盈利增长[1] - 推进全面的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计划,应对价格压力与通胀影响[2] - 计划利用利润重回盈利增长轨道,提升公司价值[1] - 采用"本地化服务本地"策略,增强中国工厂的市场韧性[6] 市场环境与挑战 - 全球贸易摩擦(尤其美国与中国)是最大不确定性因素[2][5] - 价格压力持续,印制电路板整体价格降幅小于上一财年,半导体封装载板领域亦面临压力[2][5] - 细分市场需求差异显著:移动设备、电脑与通信基础设施需求稳定,汽车电子停滞,工业电子疲弱[2][5] - 半导体封装载板市场受益于个人电脑需求复苏及AI专用芯片带动,传统服务器市场低迷[2] 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增速高于全球整体水平,高端印制电路板、模组PCB及CPU/GPU半导体封装载板是增长主力[3] - 中国拥有上海和重庆两大生产基地,专注于HDI印制电路板和半导体封装载板制造[4] - 中国客户对先进技术兴趣浓厚,中国市场仍是重要业务核心[7] 全球产能布局 - 全球制造网络覆盖中国、马来西亚、奥地利和印度,客户可自主选择生产基地[6] - 马来西亚居林第二座工厂已建设完毕,可快速响应新增产能需求[7] - 采用"中国加一"策略,新增产能选择中国以外地区以平衡战略布局[7] 技术及产品应用 - 产品应用于传输用光模块、智能眼镜、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车载娱乐等领域[5] - 通过提升技术能力、优化成本结构及生产效率保持市场竞争力[3]
“含华量”成合资车企新标签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9 08:59
合资车企智能化转型 - 合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主要通过与国内智驾供应商合作实现,并将"含华量"作为竞争优势宣传[2] - 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地平线并成立合资公司,为中国市场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体现合资车企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反击[3] - 上汽通用别克Electra E5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5G通信和全新Super Cruise辅助驾驶系统,展示合资车企智能化升级成果[3] 合资车企与自主智驾供应商合作 - 合资车企积极寻求与国内智驾供应商合作,以快速提升智能化水平,避免自主研发的高成本与不确定性[7] - 自主智驾供应商将合资车企视为重要客户群,双方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含华量"成为行业热议话题[7] - 部分合资车企与智驾供应商的合作仍存在技术、理念差异,导致合作进展不顺[10]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合资车企市场份额持续下降,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和智能化优势占据主导[4] - 合资车企在品牌、资金、渠道等方面积累深厚,若全力投入智能化有望实现追赶[4] - 智能化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合资车企需弥补短板以应对市场竞争[5] 新合资时代趋势 - 合资车企与自主品牌关系从竞争转向竞合,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在智能化领域展开合作[9] - 汽车产业边界模糊化,合资车企合作伙伴更加多元,包括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9] - 宝马与河钢合作打造绿色供应链,Stellantis与宁德时代在服务、后市场领域合作,体现合资车企开放心态[9] 转型挑战与机遇 - 部分合资车企智能化投入不坚决,导致产品升级有限,需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全面变革[10] - "含华量"本质是技术话语权重构,合资品牌将中国供应链创新转化为产品竞争力,面临数据安全、文化融合等挑战[10] - 未来竞争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生态协同能力较量,合资品牌需平衡"拿来"与"输出"以重获生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