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险
搜索文档
普惠保险如何从“有”到“好”?
金融时报· 2025-09-24 12:50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险市场现状 - 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数已突破8400万人,其保险保障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为37.2%,整体发展处于起步阶段[3] - 当前主要保险产品包括“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3] - 保险产品体系正从“单一化”向“立体化”升级,形成四大类产品矩阵[3] 保险产品矩阵分类 - 基础保障类以意外险为核心,针对工作场景高频意外风险,如交通意外、高空坠物等[4] - 头部平台如美团、饿了么通过“入职强制投保+平台统一代扣”模式,骑手意外险覆盖率已达100%[4] - 职业责任类产品保障因职业行为导致的第三方损失,如网约车承运人责任险、家政服务责任险[4] - 健康保障类产品包括短期“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全国近30个“惠民保”产品将新业态劳动者纳入专项保障[5] - 养老保障主要依赖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和商业年金险,但市场渗透率很低[5] 市场发展阶段与挑战 - 行业处于“基础保障初步覆盖、细分需求尚未满足”的成长阶段[6] - 存在三大鸿沟:产品形态与收入稳定性鸿沟、保障范围与实际需求鸿沟、购买门槛与经济能力鸿沟[6]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投保个人养老金比例仅为3.0%,投保其他商业养老保险比例为2.7%,远低于医疗保险参保率[9] - 发展挑战包括劳动者风险感知能力弱、保险意识不强、生活工作缺乏稳定性等[9] 产品设计与运营策略 - 平衡“低保费”与“高保障”需构建“五位一体”的普惠保险体系,包括政策支持、产品服务、监管服务等[7] - 通过精细化风险管控实现差异化收费,例如根据建筑工人“工种风险等级”、“安全培训完成情况”定价[8] - 产品创新应从“事后理赔”转向“事前控险”,通过风险减量降低事故发生率[8] - 健康保障应从“医疗短期报销”向“健康长期管理”发展,推出保证续保的健康保险并允许灵活调整保额[9] - 养老保障应从“单一储蓄”向“弹性缴费和适配型养老方案”发展,允许从业者根据收入情况调整缴费[10][11] 各方责任与成本分担机制 - 建议探索“第三类劳动者”保障模式,引入国际通行的“类雇员”制度[12] -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有超过1000万人参保,创新性地建立了独立于传统工伤保险的保障机制[13] - 平台企业社保责任试点确立了平台企业的责任边界[13] - 政府需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促进普惠保险推广,并提供必要数据支持[13] - 个人需树立保险意识,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13]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2022年启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针对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平台企业[18] - 2025年4月提出分步扩大试点范围,用三年时间从扩容省份、新增企业、拓宽行业三个维度推进[19] - 2025年7月1日起增加天津、河北等10个省份,增加滴滴出行、顺丰同城等平台企业开展试点[19] - 商业保险需在制度衔接上融合“政策保障”与“商业保障”,允许商业保险账户与基本社保账户互通[15] - 在产品融合上打造“家庭一站式”综合保障方案,根据职业生命周期变化优化产品[15] - 在服务优化上提升投保理赔体验,实现“一键投保、一键理赔”,并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