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矿业
icon
搜索文档
智汇矿业二次递表:凭矿“吃饭”,毛利率维持在30%-40%
智通财经· 2025-10-27 16:56
日前,来自西藏的智汇矿业又双叒叕开启了赴港上市的旅程。 10月23日,来自西藏那曲色尼区的西藏智汇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汇矿业"),向港交所递交上 市招股书,拟香港主板IPO上市,国金证券(香港)、迈时资本为联席保荐人。该公司曾于2025年4月17日 向港交所递交过上市申请。 据智通财经了解,智汇矿业是一家矿业公司,业务涵盖探矿、采矿、精矿生产及销售整个运营链,主要 产品包括锌精矿、铅精矿和铜精矿。根据上海有色网的资料,于2024年,以锌精矿平均年产量、铅精矿 平均年产量、铜精矿平均年产量计,公司在西藏分别排名第五、第四、第五。 中国作为精炼锌的最大消费国,因基建及镀锌行业而带来庞大需求。作为行业"中上游选手",智汇矿业 此次赴港上市的动作,无疑也给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锌精矿企业成长逻辑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绝佳机 会。 凭矿"吃饭",业绩易波动 据了解,智汇矿业的采矿作业位于西藏那曲市嘉黎县绒多乡,其运营的蒙亚啊矿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 自2007年起已投入商业营运阶段的露天矿场和一个已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展商业运营的地下矿场。 于2025年7月31日,公司露天矿场的总矿石储量为1,438.0千吨,平均品 ...
新股前瞻|智汇矿业二次递表:凭矿“吃饭”,毛利率维持在30%-40%
智通财经网· 2025-10-27 16:53
公司概况与上市进展 - 西藏智汇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业务涵盖探矿、采矿、精矿生产及销售的矿业公司,主要产品为锌精矿、铅精矿和铜精矿 [1] - 公司于2025年10月23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此为第二次申请,此前曾于2025年4月17日递交 [1] - 根据上海有色网资料,以2024年平均年产量计,公司在西藏的锌精矿、铅精矿、铜精矿产量分别排名第五、第四、第五 [1] 资源储量与生产设施 - 公司采矿作业位于西藏那曲市嘉黎县绒多乡的蒙亚啊矿,包括一个自2007年运营的露天矿场和一个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商业运营的地下矿场 [2] - 截至2025年7月31日,露天矿场总矿石储量为1,438.0千吨,平均品位为4.90%锌、0.69%铅、0.10%铜及10.09克/吨银;地下矿场总矿石储量为10,623.0千吨,平均品位为4.14%锌、2.99%铅、0.21%铜及35.00克/吨银 [2] - 蒙亚啊矿场每年可合计供应400.0千吨矿石供选矿厂进行精矿生产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82亿元、5.46亿元、3.0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8亿元、1.55亿元、5585.4万元 [3] - 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44.8%,净利润同比下滑63.9% [3] - 2024年业绩下滑主要因天气相关生产延迟导致生产周期缩短,以及为配合选矿厂升级而暂停两条生产线,致使精矿总销量大幅下降 [3] - 2024年出售的精矿数量约为1.62万吨,较2023年的3.71万吨大幅下降56.33% [3] - 自2025年4月恢复全面营运及加工厂升级竣工后,业绩显著改善,截至2025年7月31日,收入达2.57亿元,同比增长253.4%,净利润为5173.7万元 [4] 收入结构与盈利能力 - 锌精矿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至2024年,其销售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约61.4%、50.1%及71.6% [4] - 2022年至2024年7月31日,公司毛利率分别为36.2%、39.9%、34.7%及33.4% [4] - 2024年整体毛利率下滑,主要因铅精矿毛利率由49%减少至37.6%,系矿石品位降低及矿石开采量、选矿量减少导致单位生产成本增加所致 [4] 行业需求与市场地位 - 中国是精炼锌最大消费国,2024年国内消耗量达6,642.0千吨,主要源自基础设施(约34.0%)和建筑业(约22.0%),交通运输及耐用消费品合共占30.0% [6] - 预计2025年至2028年,因下游产业发展,中国对精炼锌的需求将以2.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 [6] - 中国锌精矿市场面临供应短缺,需求超过国内产量,2018年至2024年国内产量以-2.3%的复合年增长率下降,同期进口量以约5.8%的复合年增长率大幅增加 [7] - 预计2025年至2028年,新项目投产将推动国内产量以2.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进口量复合年增长率将下降至2.0% [7] 政策环境与发展机遇 - 中国“十四五”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强制或鼓励矿山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设定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时间表,为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7] - 公司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物资消耗来维持竞争力,智能化系统能实现对生产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