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与装备
搜索文档
北京市国资委组织市管企业揽才,为应届毕业生提供2000余个岗位
中国青年报· 2025-10-26 16:42
招聘活动概况 - 北京市国资委组织87家市管企业及所属单位举办"京企直聘"北京市管企业2026届毕业生秋季校园专场招聘会 [1] - 活动提供2000多个岗位 [1] - 招聘岗位覆盖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建筑工程与地产、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文旅商贸与食品轻工、现代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1] 参与企业与岗位特点 - 参与企业包括首钢集团、公交集团、京投公司、北京地铁、自来水集团、一轻控股、化工集团、金隅集团、首开集团、北辰集团、首发集团、排水集团、环卫集团、北投集团、北京建院、北京保障房中心、水投集团等 [1] - 科技研发型人才需求显著提升 例如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融大数据有限公司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安全"招揽人才 [2] - 首钢集团、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中航迈特增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招聘"智能制造与装备"、"新材料"专业人才 从基础技术岗到高端研发岗形成完整人才需求链 [2] 招聘服务与支持 - 未到现场的毕业生可通过北京市国资委"京企直聘"引才平台官网及小程序浏览岗位、在线投递简历 [2] - 北京国际人力在招聘会现场设立"京企直聘"服务台 由资深招聘专家为毕业生提供国企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一对一全程精细化就业服务 [2] - 北京市国资委企业人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优化招聘服务 完善培养体系 积极搭建平台 创新"京企直聘"数智服务效能 完善校企合作链条 [4][5]
市国资委举办市管企业2026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
新京报· 2025-10-23 22:52
招聘活动概况 - 北京市国资委举办2026届毕业生秋季校园专场招聘会,87家市管企业及所属单位参会,提供2000多个用人需求[1] - 招聘岗位覆盖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建筑工程与地产、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文旅商贸与食品轻工、现代服务业等多行业领域[1] - 科技研发型人才需求显著提升[1] 重点招聘领域与公司 - 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融大数据有限公司聚焦人工智能和数字安全领域招聘人才[1] - 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25届毕业生招聘规模达百余人[2] - 首钢集团、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中航迈特增材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招聘智能制造与装备和新材料专业人才,涵盖从基础技术岗到高端研发岗的完整人才需求链[1] 招聘服务与支持 - 未到场的毕业生可通过京企直聘引才平台官网及小程序在线浏览岗位和投递简历[2] - 招聘会现场设立服务台,由资深招聘专家为毕业生提供国企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一对一精细化就业服务[2] - 公司为新入职应届毕业生提供为期一周的入职培训[2] 政策背景与成效 - 北京市国资委引导市管企业挖掘岗位潜力,通过去年秋招和今年春招共为2025届高校毕业生提供2.1万个就业岗位[3] - 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招聘服务,完善培养体系,创新京企直聘数智服务效能,完善校企合作链条[3]
参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申报书》撰写详细步骤及要点
仪器信息网· 2025-07-10 12:36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解读 前期准备 - 研读申报指南明确重点领域(如智能制造与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具体要求(科研用房面积、设备原值等)[1] - 实验室定位需聚焦技术突破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分析国内外同类机构以突出不可替代性[2] - 依托单位需具备法人资格和科研条件,联合申报需提前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分工[3] 申报书撰写结构 - 建设基础部分需简述依托单位历史、规模、科研实力及行业地位(500字以内)[5][6] - 研究水平部分需对比国际/国内机构,列举核心技术突破、奖项、专利及产业化案例[8][9] - 实验室主任需全时工作,团队需说明固定/流动人员规模及学术带头人情况[10][11] - 条件保障需列明经费支持、科研用房面积、设备原值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2][13][14] 申报策略与案例参考 - 突出解决"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升级作用(如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互联网)[34][35] - 联合高校、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提升转化效率[36] - 参考案例包括高熵能源材料实验室(能源材料研发)和智能制造实验室(工业互联网技术)[39] 材料提交与注意事项 - 需提交科研条件证明(设备清单)、科技成果材料(专利证书)及人员劳动合同[25][26] - 企业专项材料包括近3年财务报告(含研发费用)及高新技术认定证书[29][30] - 通过北京市政务服务网在线提交,系统关闭时间以当年通知为准(如2024年为8月18日)[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