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

搜索文档
“又不是没进去过”,不能让校园霸凌者有下一次说出口的机会
虎嗅· 2025-08-07 15:01
近期,几起学生霸凌事件持续刺痛民众的神经。施暴者不仅实施脱衣、抽耳光等暴力行为,更嚣张宣称"又不是没进去过,你觉得我们怕你吗?"而当警方 通报对13岁参与者刘某乙仅作"批评教育"时,公众再次对"年龄豁免"表示困惑与愤怒——"对于未成年的施暴者,我们只能束手无策?" 这个问题,直指我国当前惩戒链条的断层:当"罪错未成年人分级矫治"机制遇上现实困境。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学生霸凌抢劫和故意伤害案为例,结合全国各地公检法人员的反馈,做简单说明。 一 中学生小蓉(化名)在独自前往补习班的路上,偶遇同校同学和另外几名中小学生在其上下学路线上游荡。自此,他被该团伙频频索要"保护费"的噩梦开 始了。被掏空了零花钱、不堪其扰的小蓉将此事告知父亲,其父勃然大怒,此后陪同小蓉上下学且刻意在该路段寻找那群未成年人。 "离谱的是,后来在双方相遇发生口角冲突时,那群问题少年竟然'摇人',最后一群未成年人对小蓉爸爸实施抢劫并将他打骨折了。"办理该案件的检察官 告诉我。 公安机关很快破获了这起霸凌、抢劫和故意伤害案。梳理此案:14岁主犯小C,在小A等5名中小学学生"把风""壮场子"的情况下,伙同小B等6名中小学生 对小蓉父亲实施抢劫和殴打, ...
武大图书馆诬告案,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校园霸凌
虎嗅· 2025-07-28 19:53
校园霸凌现象分析 - 校园霸凌具有筛选弱势目标的特征 霸凌者能精准识别缺乏反抗能力的对象 如清华腚姐案中艺术生针对高智商学生 武大诬告案中研二学生针对大一新生[2] - 被霸凌者往往因性格软弱导致事态恶化 武大肖同学因"一律认错"性格签署不实字据 需亲属介入才能阻止错误延续[3] - 反抗策略差异显著 杭州师大研究生采用激烈对抗方式成功维权 对比武大案件中被动处理方式形成鲜明反差[4] 网络暴力与技术赋能 - 网络传播放大霸凌效应 武大案件结合传统霸凌与网络暴力双重特征 形成技术赋能的升级版伤害模式[1] - 舆论场存在非理性跟风现象 大量旁观者未核实事实即转发小作文 异议声音遭到压制 类似班霸施暴时路人盲目参与[5] 校方处理机制缺陷 - 校方审查标准存在严重漏洞 未进行实质性调查即做出处分 辅导员签字环节缺乏责任意识[6] - 事件调查存在三大逻辑漏洞:手冲行为时长异常 行为与偷拍动作矛盾 注意力分配不符合犯罪心理[7][8][9] 长期影响与制度缺失 - 霸凌造成不可逆身心创伤 武大肖同学出现PTSD与自残倾向 对比同龄人童年霸凌阴影的持久性[10] - 现行制度对霸凌者约束力薄弱 主要依赖施害者良心发现 缺乏有效惩戒机制[11] - 社会记忆短暂性特征明显 霸凌者常能"美美上岸"继续发展 而受害者持续承受后果[14] 法律局限性 - 现有法律体系难以应对新型霸凌 无法有效规制网络暴力与诬告行为 导致施害成本极低[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