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七标准
搜索文档
中自科技20251103
2025-11-03 23:48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公司为中自科技 业务核心为移动污染源催化剂产品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接近12亿元[4] * 主要收入来源为天然气 汽油 柴油车用催化剂 其中天然气催化剂业务增长最快[2][4] 移动污染源催化剂业务 * 2025年第三季度各催化剂产品市场占比:天然气催化剂占30%-40% 汽油催化剂占约30% 柴油催化剂占15%-20%[2][4][5] * 天然气催化剂增速最快 主要受益于天然气重卡出货量大幅增加[2][4] * 公司约一半的汽油车催化剂供应给增程混动新能源汽车[2][6] * 国七标准正在拟定 参照欧七标准 预计国七标准下单车催化剂价值可能增长30%-50%[2][7] * 受益于国七标准拟定和巴斯夫出售部分催化剂业务 国产化率有望提高[2][6] 固定源排放治理业务 * 公司固定源排放治理集中于工业VOC治理 已在河北等地开展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治理并已投产[2][8] * 公司与中石油 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合作并取得应用成果[2][8] * 碳谷产业VOCs催化剂业务若产能全部达成 年收入可达2至3亿元 预计2026年贡献业绩 因属消耗品故利润较高[3][17] 氢燃料电池业务 * 氢燃料电池催化剂业务自2023年以来已有销售收入并持续增长[9] * 公司拥有年产100公斤铂碳催化剂生产线 技术性能处于国内前列[2][9] * 公司已获得五款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定点 与东方电气 上汽集氢等企业合作[2][10] * 目前终端应用市场尚未完全成熟 整体销量相对较小 业务占比不及移动源催化剂[9][11] 储能业务 * 储能业务模式包括出售储能电柜(主攻海外市场)和EMC合同能源管理合作(国内市场 川渝地区为主)[2][12] * EMC项目总装机容量约二三十兆瓦 每月为公司提供约500万元稳定现金流[2][12] * EMC项目投资回收期通常在7至9年 内部收益率要求8%以上 电费收入利润率可达40%以上[3][16] * 公司提供的光伏绿色能源价格为0.6元/度 低于四川地区约0.8元/度的工商业电价[13] * 当前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技术 正在开发钠离子电池并已建立中试线 但因成本原因仍以锂离子为主[14][15] 其他新兴业务 * 复合材料业务预计2025年底达到可使用状态 面向航空航天和民用无人机市场 已向客户提供预浸料样品且反馈良好[3][17] * 选择进入该领域源于公司背景及对高端制造业发展前景的看好 原材料碳纤维和树脂需外购[18][19] * 固态电池业务仍处于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的实验室阶段 已有一条中试线[3][17] 未来展望 * 公司预计明年主要收入仍来自催化剂业务 并将稳步增长 得益于潍柴等大客户订单及与长安 理想 广汽等新老客户合作扩大[20] * 随着新业务逐步贡献收入 公司整体利润预计将有所提升 对未来几年稳定增长持乐观态度[20]
国七标准渐进,尾气后处理环节或将迎来新一轮迭代周期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15 11:08
机动车尾气排放现状 - 机动车NOx排放量占全国NOx排放总量34%以上 其中重型货车占机动车NOx排放量80% [1][2] - 北京 深圳 成都等大型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占比超过40% 机动车排放已成为PM2 5首要贡献者 [1][2] 尾气处理技术路径 - 汽油机主要污染物为CO和HC 国六标准下采用TWC+GPF后处理路线 [2] - 柴油机主要污染物为NOx和颗粒物 国六标准下采用DOC+DPF+SCR+ASC后处理路线 [2] 欧七标准实施进程 - 欧七标准于2024年5月正式生效 轻型车需在生效后两年半满足新车型式核准要求 三年半满足新注册车辆要求 [3] - 重型车需在生效后四年满足新车型式核准要求 五年满足新注册车辆要求 [3] - 欧七标准新增制动系统与轮胎颗粒物排放要求 并强化汽车耐久性 电池耐久性及监测系统升级要求 [3] 国七标准推进预期 - 国七标准已完成第二阶段预研究 正在进行第三阶段预研究 [4] - 新增部件重点关注冷启动工况减排 氮氧化物减排和监测系统升级三大方向 [4] - 预计新增汽油机/柴油机EHC 氮氧传感器 汽油机TWC 柴油机PM传感器 ccSCR ASC等部件 [4] 后处理市场空间预测 - 在汽油机2027-2030年国七实施比例30%/60%/80%/100% 柴油机10%/30%/60%/80%的中性预期下 [5] - 2027-2030年后处理市场增量空间分别为244 2亿元/481 3亿元/635 7亿元/733 1亿元 四年合计超两千亿元 [5] 行业重点企业 - 建议关注后处理领域技术实力强 产品布局广的优质企业 包括云意电气 艾可蓝 中自科技 威孚高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