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七标准
icon
搜索文档
中小盘周报:国七标准发布在即,关注尾气后处理系统投资机会-20251123
开源证券· 2025-11-23 22:11
国七排放标准与市场影响 - 国七标准预计2027年发布,2029年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规”,旨在更严格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3] - 国七标准下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排放量需低于30mg/km,较国六标准降低60%[3] - 国七阶段尾气后处理系统单车价值量较国六提升约50%,催化剂、封装和电控系统占据80%以上份额,预计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4] - 燃油乘用车需新增核心部件EHC,GPF需结构性升级,三元催化器体积和贵金属用量需增加[4] - 柴油商用车需增加紧耦合SCR、双尿素喷射系统、ASC以及T8/T9氮氧化物传感器,DPF和SCR也需升级[4] 技术路径与增量市场 - 混动车型采用小型化方案,增加小功率EHC,优化TWC和GPF[4] - 尾气后处理系统是最大增量市场,通过催化转化和过滤捕集等技术降低有害排放[26] - 催化单元是系统核心,由催化载体和催化剂涂层组成,活性组分为铂、钯、铑等贵金属[27] 受益公司与投资标的 - 艾可蓝针对国七标准已开展预研和开发工作,拥有尾气后处理四大核心技术[5] - 中自科技主要产品为各类汽油车、柴油机等尾气净化催化剂[5]
中自科技20251103
2025-11-03 23:48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公司为中自科技 业务核心为移动污染源催化剂产品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接近12亿元[4] * 主要收入来源为天然气 汽油 柴油车用催化剂 其中天然气催化剂业务增长最快[2][4] 移动污染源催化剂业务 * 2025年第三季度各催化剂产品市场占比:天然气催化剂占30%-40% 汽油催化剂占约30% 柴油催化剂占15%-20%[2][4][5] * 天然气催化剂增速最快 主要受益于天然气重卡出货量大幅增加[2][4] * 公司约一半的汽油车催化剂供应给增程混动新能源汽车[2][6] * 国七标准正在拟定 参照欧七标准 预计国七标准下单车催化剂价值可能增长30%-50%[2][7] * 受益于国七标准拟定和巴斯夫出售部分催化剂业务 国产化率有望提高[2][6] 固定源排放治理业务 * 公司固定源排放治理集中于工业VOC治理 已在河北等地开展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治理并已投产[2][8] * 公司与中石油 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合作并取得应用成果[2][8] * 碳谷产业VOCs催化剂业务若产能全部达成 年收入可达2至3亿元 预计2026年贡献业绩 因属消耗品故利润较高[3][17] 氢燃料电池业务 * 氢燃料电池催化剂业务自2023年以来已有销售收入并持续增长[9] * 公司拥有年产100公斤铂碳催化剂生产线 技术性能处于国内前列[2][9] * 公司已获得五款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定点 与东方电气 上汽集氢等企业合作[2][10] * 目前终端应用市场尚未完全成熟 整体销量相对较小 业务占比不及移动源催化剂[9][11] 储能业务 * 储能业务模式包括出售储能电柜(主攻海外市场)和EMC合同能源管理合作(国内市场 川渝地区为主)[2][12] * EMC项目总装机容量约二三十兆瓦 每月为公司提供约500万元稳定现金流[2][12] * EMC项目投资回收期通常在7至9年 内部收益率要求8%以上 电费收入利润率可达40%以上[3][16] * 公司提供的光伏绿色能源价格为0.6元/度 低于四川地区约0.8元/度的工商业电价[13] * 当前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技术 正在开发钠离子电池并已建立中试线 但因成本原因仍以锂离子为主[14][15] 其他新兴业务 * 复合材料业务预计2025年底达到可使用状态 面向航空航天和民用无人机市场 已向客户提供预浸料样品且反馈良好[3][17] * 选择进入该领域源于公司背景及对高端制造业发展前景的看好 原材料碳纤维和树脂需外购[18][19] * 固态电池业务仍处于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的实验室阶段 已有一条中试线[3][17] 未来展望 * 公司预计明年主要收入仍来自催化剂业务 并将稳步增长 得益于潍柴等大客户订单及与长安 理想 广汽等新老客户合作扩大[20] * 随着新业务逐步贡献收入 公司整体利润预计将有所提升 对未来几年稳定增长持乐观态度[20]
国七标准迭代,后处理市场有望扩张
华泰证券· 2025-10-17 10:39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且维持该评级 [2] 核心观点 - 移动源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其中机动车排放占比达72% [3][4] - 2025年以来国七标准研究和制定进程加快,技术路线或将增加EHC和紧耦合SCR等环节,测算国七阶段尾气后处理市场空间达1000亿元 [3][7] - 看好国七市场空间扩张和国产替代进程,技术储备和产品竞争力领先的产业链公司有望受益 [3] 移动源排放现状 - 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924.6万吨,其中机动车排放占比72% [4][12] - 移动源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24%左右,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900万吨 [4][12] - 分车型看,小型客车CO、HC排放量分担率达69.2%、76.3%;重型货车NOx、PM排放量分担率分别为75.6%、49.5% [13] 排放标准发展历程 - 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2000-2014年(国一到国四)、2017年(国五)、2020年(国六)、2025年(国七进程加快) [5][22] - 国六标准在国五基础上将NOx、PM限值削减60%以上,并增加了对颗粒数量PN的限制 [5][22] - 国七标准目前正处于三阶段预研究之中,生态环境部2025年2月新闻发布会强调加快移动源标准制修订 [23] 国七技术路线与价值量提升 - 国七技术路线或将增加电加热催化器(EHC)和紧耦合SCR等环节,以解决低负荷工况下排气温度低导致的NOx转化效率低下问题 [6][33] - 研究表明,WHTC循环下使用EHC后,SCR尿素起喷温度达到180℃的时刻由原来的368秒提前到80秒,NOx加权排放降至151.74 mg/kWh,满足欧七法规限值 [6][33] - 国七标准对价值量提升可能来自加强NOx减排、冷启动管控、扩展监管手段等方面,并有望将新能源汽车和非尾气颗粒物纳入管理 [45][46] 市场空间测算 - 以2024年全国汽车销量为基数,测算国七阶段尾气后处理市场空间约1001亿元,其中国七载体市场空间158亿元,催化剂、封装、电控市场空间843亿元 [7][47][48] - 测算假设国七阶段单车价值量较国六增长50%,其中燃油和混动乘用车载体价值量从300元/辆增至450元/辆,催化剂等从1000元/辆增至1500元/辆 [47][48] 重点公司分析 - 报告推荐艾可蓝(300816 CH,买入,目标价48.40元)和奥福科技(688021 CH,增持,目标价21.00元) [10][51] - 艾可蓝积极参与国七预研开发,技术储备和产品竞争力领先,同时船舶后处理和算力服务器贸易有望贡献业绩增量 [52] - 奥福科技专注于蜂窝陶瓷技术,2025年下游重卡市场回暖带动公司Q2扭亏,汽油机小载体业务和GPF产品取得进展,并拓展氢能等新领域应用 [52]
2025年中国机动车尾气治理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格局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
搜狐财经· 2025-09-16 16:14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机动车尾气治理行业在"双碳"战略和移动源污染攻坚双重驱动下进入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的快速发展期 [2][3] - 行业已形成传统内燃机深度治理与新能源尾气控制的双轨发展格局 [2][3] - 2024年行业规模达328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380亿元 [2][3] - 国七标准升级预计释放超2000亿元增量市场空间 [2][3] 污染现状与治理需求 - 机动车NOx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34%,其中重型货车占比高达80% [4][11] - 城市中心区机动车排放对PM2.5贡献率普遍超过40%,特大城市突破50% [4][11] - 2024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17个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 [4] -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其中汽车3.59亿辆 [8][11] 法规政策驱动 - 国六标准实现三大技术跨越:燃料中性监管、颗粒物数量监测、污染物限值大幅收紧 [5] - 国六标准限值严苛度全面超越欧六标准 [5] - 国七标准加速预研,聚焦氢内燃机、碳化硅电驱等新能源路径适配 [2][6] - 2023年国务院第三轮"大气十条"提出2025年前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低10% [6] 市场规模与预测 - 2024年市场规模328亿元,重型柴油车SCR系统、汽油车GPF等核心产品占比超65% [3][13] - 汽油车后处理将在2027-2030年通过双催化系统升级等释放1644亿元增量 [2][3][13] - 柴油车领域聚焦重卡系统换新带来450亿元需求 [2][3][13] - 增量市场将分三批阶梯式落地:京津冀→长三角→全国 [3][13] 技术发展路径 - 行业关键技术包括催化剂材料、多传感器集成等 [2] - 后处理技术涵盖三元催化转化器、选择性催化还原、颗粒捕集器等 [10] - 技术路线覆盖机前处理、机内净化和机后处理全链条 [10] - 新能源技术路径包括氢燃料、碳化硅电驱等 [3][6] 市场需求基础 - 4.6亿辆机动车保有量构成巨大存量替代市场 [8][11] - 每年超千万辆新车销量提供前端配套增量 [8][11] - "黄改绿"、强制报废与I/M制度深化确保全生命周期需求释放 [8][11] - 产业链协同效应日益凸显,上游材料国产化率持续提高 [9] 行业发展特征 - 行业向技术深度迭代、市场分层扩容、产业链生态重构方向演进 [2] - 形成覆盖传统内燃机深度治理与新能源尾气控制的双轨格局 [2][3] - 推动行业向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9] - 构建起全球最严苛的排放管控体系 [2]
中自科技获新能源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定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9:59
业务发展 - 公司收到某国企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定点开发通知书,成为其供应商,体现客户对公司研发能力、供应链能力及产品质量的认可,对业务拓展和未来业绩将产生积极影响 [1] - 公司汽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品销量首次突破百万套,新增获得国内大客户多款平台项目定点并首次进入某合资品牌供应商体系 [2] - 工业催化剂成功中标兰州石化8万吨/年丙烯酸及10万吨/年丙烯酸酯装置尾气处理用金属蜂窝贵金属催化剂采购项目并顺利投运 [2] - 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获得三款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开发定点并实现批量销售 [2] - 在储能与储能+领域,公司获得多个海外项目订单,全球化战略初见成效 [2] 财务表现 - 2024年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营收14.53亿元,占总营收约93% [1] - 工业催化剂业务2024年营收1387.86万元,同比增长65.73% [1] - 储能及储能+业务2024年营收8016.88万元,同比增长309.47% [1] - 氢能业务2024年营收732.06万元,同比增幅达12.73倍 [1] 产品与技术 - 公司主要产品包含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工业催化剂和VOCs催化剂等 [1] - 公司推出覆盖环境催化剂、工业催化剂、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储能与储能+、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的七大核心技术 [2] - 公司推出面向下一阶段排放标准的新产品,包括天然气车、柴油车、乘用车的国七后处理催化剂,摩托车欧五及欧五+后处理催化剂,工业废气净化催化剂,以及智能微电网、氢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等 [2] 行业趋势 - 国七标准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尾气后处理技术的复杂度,对催化剂性能要求更高,推动国内催化剂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 - 头部企业有望凭借技术储备抢占市场,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整合或淘汰 [3] - 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将催生新的如氢能催化剂的需求 [3]
国七标准渐进,尾气后处理环节或将迎来新一轮迭代周期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15 11:08
机动车尾气排放现状 - 机动车NOx排放量占全国NOx排放总量34%以上 其中重型货车占机动车NOx排放量80% [1][2] - 北京 深圳 成都等大型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占比超过40% 机动车排放已成为PM2 5首要贡献者 [1][2] 尾气处理技术路径 - 汽油机主要污染物为CO和HC 国六标准下采用TWC+GPF后处理路线 [2] - 柴油机主要污染物为NOx和颗粒物 国六标准下采用DOC+DPF+SCR+ASC后处理路线 [2] 欧七标准实施进程 - 欧七标准于2024年5月正式生效 轻型车需在生效后两年半满足新车型式核准要求 三年半满足新注册车辆要求 [3] - 重型车需在生效后四年满足新车型式核准要求 五年满足新注册车辆要求 [3] - 欧七标准新增制动系统与轮胎颗粒物排放要求 并强化汽车耐久性 电池耐久性及监测系统升级要求 [3] 国七标准推进预期 - 国七标准已完成第二阶段预研究 正在进行第三阶段预研究 [4] - 新增部件重点关注冷启动工况减排 氮氧化物减排和监测系统升级三大方向 [4] - 预计新增汽油机/柴油机EHC 氮氧传感器 汽油机TWC 柴油机PM传感器 ccSCR ASC等部件 [4] 后处理市场空间预测 - 在汽油机2027-2030年国七实施比例30%/60%/80%/100% 柴油机10%/30%/60%/80%的中性预期下 [5] - 2027-2030年后处理市场增量空间分别为244 2亿元/481 3亿元/635 7亿元/733 1亿元 四年合计超两千亿元 [5] 行业重点企业 - 建议关注后处理领域技术实力强 产品布局广的优质企业 包括云意电气 艾可蓝 中自科技 威孚高科 [5]
华源证券:国七标准渐进 尾气后处理环节或将迎来新一轮迭代周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8-14 15:36
机动车尾气排放现状 - 机动车NOx排放量占全国NOx排放总量34%以上 其中重型货车占机动车NOx排放量80% [1] - 北京 深圳 成都等大型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占比超过40% 机动车排放已成为PM2.5首要贡献者 [1] - 汽油机主要污染物为CO和HC 柴油机主要污染物为NOx和颗粒物 [1] 欧七标准实施指引 - 欧七标准2024年5月正式生效 轻型车自生效后三年半要求所有新注册车辆满足标准 重型车自生效五年起实施 [2] - 欧七标准变化包括:轻型车排放指标范围与阈值加严 重型车排放限值大幅加严 新增制动系统与轮胎颗粒物排放要求 [2] - 新增汽车耐久性 电池耐久性要求 并升级相关监测系统 [2] 国七标准市场前景 - 国七标准制定加速 已完成第二阶段预研究 正在进行第三阶段预研究 [3] - 新增关键部件包括汽油机/柴油机EHC 氮氧传感器 柴油机PM传感器 ccSCR ASC等 系统升级涉及OBM强制加装 尿素喷射系统升级 [3] - 2027-2030年汽车后处理市场增量空间预计达244.2亿元/481.3亿元/635.7亿元/733.1亿元 合计超两千亿元 [3]
路博润:看好中国润滑油市场,将与车企合作应对电动化挑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7-23 11:51
中国汽车润滑油市场前景 - 中国每年生产近3000万辆汽车 即便半数电动化 燃油车产量仍相当于整个美国市场 润滑油和添加剂市场潜力巨大 [2] - 电动汽车同样需要润滑油 且润滑油对电动汽车寿命有重大影响 [2] - 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59亿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3689万辆 占比10.27% 上半年新注册新能源车562.2万辆 同比增长27.86% [3] 行业技术升级需求 - 新能源汽车普及加速 混动车型渗透率持续攀升 氢燃料/天然气/甲醇等替代燃料技术进入规模化探索阶段 [2] - 行业面临三重升级需求:应对更严格排放法规 兼容多元化动力架构 突破新兴能源润滑技术瓶颈 [2] - 生态环境部将研究制定国七标准 方向为对标欧美和减污降碳协同管控 [2] 润滑油产品转型趋势 - 电驱系统/混合动力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对润滑液性能要求远超传统油品调整范围 [3] - 润滑油需从"通用适配"转向"系统专用" 从"专项性能"转向"系统协同" [3] - 800伏高压电驱动平台等技术变革要求润滑油企业与车企合作开发专用产品 [4] 企业应对策略 - 路博润作为巴菲特旗下特种化学品企业 在全球设有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 客户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 [2] - 针对领先世界的国七标准 公司将依靠中国本地研究人员开发相关产品 [3] - 润滑油是保障所有机械运转的"血液" 市场需求将长期存在 [3]
三问三解 | 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19 15:47
油箱技术演变 - 20年前国三国四时代油箱仅为单纯储油容器与排放无关 新能源时代油箱功能与排放挂钩[1] - 常压油箱内部压力与外界均衡 采用工程塑料材质(HDPE) 具有密度小质量低优势 但结构强度有限无法承受高压[1] 排放控制技术 - 汽油挥发性强产生蒸汽使油箱压力升高 早期直接排放 后期通过碳罐系统收集存储燃油蒸汽并送入发动机燃烧[3] - 碳罐系统属于燃油蒸发控制(EVAP) 通过通气管释放多余压力保持安全压力区间 但吸附能力有限需定期再生[3] 高压油箱特性 - 高压油箱多采用金属材质 耐压能力更强 主要搭载于PHEV混动车型 配备碳罐系统及油箱隔离阀(FTIV)[5] - 油箱隔离阀常态关闭 将燃油蒸汽隔离在油箱内 发动机运行时直接参与燃烧 减轻碳罐负担避免过载泄漏[7] 技术路线选择 - 国六b标准未强制要求高压油箱 车企可选择常压油箱+软件控制或高压油箱 传统燃油车常压油箱表现优异[8] - PHEV车型因纯电模式使用频率高 常压油箱易导致碳罐饱和 需强制启动发动机再生 影响纯电里程及NVH体验[12] 高压油箱优势 - 高压油箱+隔离阀可避免EV模式下燃油蒸汽溢出 满足排放法规根本要求 无需强制启动发动机处理蒸汽[13] - 提升用户使用质感 避免纯电行驶中发动机突然启动 随着国七标准实施高压油箱或将成为标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