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职惩罚

搜索文档
这样的“妈妈岗”,不要也罢?
虎嗅· 2025-06-20 12:16
妈妈岗政策发展 - 2019年广东中山率先设立"妈妈岗"试水就业新模式 [1] - 2022年中山推出全国首个专项政策对"妈妈岗"进行补贴 [1] - 2023年起山东、重庆等省市将"妈妈岗"纳入就业体系 [1] - 2025年湖北全省推行"妈妈岗",上海、北京等省市加入试点 [1] 妈妈岗定义与初衷 - 面向12周岁以下子女妇女提供弹性工作时间、灵活管理模式的岗位 [3] - 旨在帮助女性兼职工作与育儿 [3] - 政策设计初衷为鼓励企业开放专业技术"妈妈岗"并提供财政补贴 [7] 妈妈岗实施现状 - 青岛首批190个"妈妈岗"中家政、保洁等低技能岗位占比超三分之一 [5] - 岗位普遍低薪、低技能且伴随劳动权益打折 [6] - 中山市规定企业每申报一个"妈妈岗"可获每月400元补贴(300元社保+100元岗位) [8] 企业应对策略 - 佛山企业将财务岗设为"妈妈岗"导致用人成本激增30% [9] - 企业倾向将低技能、易替代岗位包装成"妈妈岗"以规避核心岗位效率损失 [9] - 广东某教育机构宣传技术岗"妈妈岗"实际仅需负责午休照看儿童 [10] 性别平等与职场影响 - "妈妈岗"系统化合理化性别不平等,强化女性低薪化、零工化趋势 [10] - 育儿女性面临"母职惩罚":工资较低、晋升机会被剥夺 [10] - 职场规范以男性特质为核心,女性共情能力等难以获得认可 [11] 生育意愿与经济结构 - 固化的性别观念与"母职惩罚"导致高教育人群恐婚恐育 [12] - 东亚经济结构变化快于社会规范加剧生育率下滑 [14] - 补贴男性参与育儿(如父亲产假)长期更有利于社会规范转变 [14] 政策改进方向 - 上海将"妈妈岗"升级为面向所有抚养者的"生育友好岗" [17] - 根本解决方案需推动育儿责任"去性别化"及完善社会托育体系 [15] - 强制男性休产假、弹性工作制等性别均衡措施更值得考虑 [16]
当了两年全职爸爸后:我怎么成怨妇了
后浪研究所· 2025-06-14 10:26
全职爸爸的现状与挑战 - 90后全职爸爸王珉因全职带娃导致抑郁,出现失眠、暴瘦30斤、情绪崩溃等症状 [2] - 全职带娃导致时间被完全挤占,身体出现腱鞘炎等健康问题,心理上感到价值感缺失 [2][8] - 从月入2万的公司中层变为全职爸爸后收入骤降,社交割裂感强烈,自我认同感降低 [15] 育儿工作的具体困难 - 带娃涉及大量琐碎工作如喂奶、换尿布、哄睡等,且孩子行为不可控,需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6][12] - 需学习专业育儿知识如辅食添加、肠胀气处理等,需通过知网等平台查阅资料 [6] - 孩子生病时需整夜照顾,睡眠严重不足导致记忆力下降 [11] 家庭关系与婚姻影响 - 因带娃分工问题与妻子频繁争吵,最终导致离婚 [16][18] - 妻子对带娃辛苦程度缺乏理解,认为家务应更勤快完成 [16] - 离婚后双方反思分工问题,关系缓和但未复婚,形成"离婚不离家"状态 [21][24] 社会认知与性别角色 - 猎聘2022年调研显示37.76%男性愿意做全职爸爸,反映社会观念变化 [3] - 男性在传统育儿中存在信息差,低估带娃难度 [27] - 全职爸爸在社交中面临孤立,小区遛娃时难以与其他家长深入交流 [19] 经济与职业影响 - 离职前年收入20多万,全职带娃后靠炒股、自媒体月入三四千,经济压力显著 [15] - 职业中断导致长期职业发展受阻,原行业积累中断 [15] 育儿分工的优化建议 - 男女分工可发挥各自优势:男性体力好、消费理性,女性更注重细节 [24] - 明确分工后带娃效率提升,家庭矛盾减少 [24] 社会支持与个人调节 - 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育儿视频获得部分宝妈群体的认同与交流 [26] - 游戏成为少数可用的情绪调节方式,但受限于带娃时间碎片化 [20]
生育后回归工作需要突围
中国青年报· 2025-05-30 09:01
职场妈妈职业连续性 - 职场妈妈群体存在显著职业连续性断裂现象 65.3%曾做过全职妈妈 56.7%因各种原因重返职场 [2] - 重返职场两大主因:21.9%为收入驱动 19.5%为实现自我价值 [2] - 全职妈妈数量持续增加 回归意愿与难度呈正比 更多选择自雇或非正式就业 [3] 职场性别差异现状 - 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显示 同一职业中男女收入差异主要源于第一个孩子出生 [3] - 科技行业案例显示 母亲需刻意淡化育儿投入以维持职场形象 否则面临核心岗位流失风险 [4][5] - 传统行业转型案例:工厂文员转育儿嫂 因无法满足销售岗即时响应需求而选择灵活就业 [3] 行业就业结构变化 - 育儿服务行业吸纳部分重返职场女性 形成专业服务人员供给 [3] - 企业用工模式存在刚性约束 销售类岗位要求24小时客户响应 与育儿时间冲突 [3] - 科技行业高强度工作模式导致母亲需通过断奶/出差等极端方式重建职场地位 [5] 职业发展影响因素 - 孕期离职可能导致技能断层 部门重组加剧回归适应难度 [5] - 碎片化时间工作效率低下 文字创作类工作受影响显著 [2] - 非育儿类岗位存在隐性门槛 雇主对母亲角色存在响应速度预设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