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代际关系
icon
搜索文档
万字深度专访许纪霖(上):需要“懂我”的年轻人,还需要精神导师吗?
经济观察报· 2025-10-21 15:42
(原标题:万字深度专访许纪霖(上):需要"懂我"的年轻人,还需要精神导师吗?) 访并文/李佩珊 "50后"许纪霖,在长达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穿行于两条路径之间:作为思想史学者,他自20世纪 80年代起在启蒙与儒家之间的思想对话中占据重要位置,深植于中国现代思想的谱系之中;作为他长期 研究对象——公共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始终对社会现场保持某种热忱,从未放弃对时代的观察与回 应。近年来,他的目光越发投向一个没有进入主流学术现场,但实则至关重要的议题:年轻人到底在想 什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持续的追问中,关于这一代人的精神轮廓渐渐清晰。他们疏离宏大叙事,却对情感的微小波动高度敏 感;抗拒被引导,却不排斥被理解。许纪霖所看到的,是年轻人在意义系统松动之后所形成的独特情绪 组织方式。他们讲"轻资产"、拒绝绑定、追求即时愉悦,又在反复的共鸣中,寻求一种"被理解"的可 能。他们厌恶说教,却渴望被懂;在追星、演唱会、社交媒体中集体释放情绪,却常常难以将这种体验 转化为稳固的心理锚点。"懂我"与"陪伴",成为他们最核心的情感诉求。但这种"懂",真的可能吗?或 者说,它是否足以替代曾由信仰、叙事或权威构建的意义系统? ...
她刺破的母职真相,多少东亚家庭都难以逃脱
36氪· 2025-09-24 08:45
小说核心主题与创作背景 - 作品聚焦母女关系、老龄化及少子化等社会议题 通过架空设定探讨母职惩罚与代际冲突 [1][3] - 新作《水在岛中央》延续前作《在小山和小山之间》的母女关系主题 但将视角扩展至社会结构层面 [1][2] - 创作灵感来源于真实生活观察 如养老院志愿者经历、孤独症家庭困境及跨国文化差异 [3][6][15] 社会议题映射 - 小说虚构养老院改造为儿童院的情节 反映老龄化与低生育率背景下资源向年轻人倾斜的现实趋势 [3] - 通过"空岛疗养院"设定批判对特殊儿童的标签化隔离 灵感来源于作者接触的孤独症家庭实际困境 [15] - 描写儿童部与专家对母亲的监控 折射现实社会中母职面临的严苛评判体系 [12][16] 创作理念与个人经历 - 作者强调写作动机源于真实情感共鸣 如远嫁网友对"不体面"母亲的评论触发为其发声的创作冲动 [8] - 通过双视角叙事展现代际理解 如母亲任蓉蓉视角揭示育儿细节中的隐性付出 [8][10] - 个人跨国经历影响创作 日本家庭关系的边界感与中国家庭紧密羁绊形成对比 体现在作品文化冲突设计中 [23] 人物塑造与情感内核 - 主角珍因原生家庭创伤选择丁克 其母亲因送特殊孩童哥哥至空岛而终生自责 体现母职自责的循环性 [8][12] - 通过"当然"等关键词设计展现母爱无需言说的自然特质 如母亲下意识指出适合女儿的颜色化解其心结 [18] - 孩童视角加入增强真实感 如三岁孩子观察母亲未吃饭的细节 印证子女对母亲情绪的敏锐感知 [10][11] 文学与现实关联 - 作品未设定具体时代与地域 意图呈现具有普适性的情感共鸣 如经纪人反馈日本经济学家提议与小说情节高度吻合 [3] - 创作受经济学思维影响 导师提出"经济学是最低俗的文学" 启发作品中对人物关系与社会逻辑的构建 [19] - 写作坚持非任务化原则 仅表达"非写不可"的内容 以保护创作真诚度与个人生活形态 [24]
年度网络爆梗,为什么是一碗丝瓜汤
36氪· 2025-09-12 07:46
网络现象分析 - "丝瓜汤"梗由博主"累子"创作 在过去两周内霸占各大平台热搜 引发年轻人广泛玩梗和二次创作[3][6] - 该梗通过抽象化家庭沟通模式 将情感冲突简化为身体问题并用食补解决 形成荒谬笑点[4][6] - 核心传播机制为"丝瓜汤文学"语录 典型话术包括"肝火太旺喝丝瓜汤降火气"等医学诊断式表达[6][14][16] 代际沟通模式 - 代表典型中式家庭沟通:父母以养生语言解释矛盾 用饮食健康名义掩盖真实情绪需求[4][9] - 形成完整逻辑链条:从食材品质直接跳转人生规划 最终回归身体健康议题 实现价值体系输出[8][11] - 沟通特点表现为控制欲披着"为你好"的外衣 否定个人体验 要求服从权威[9][30] 社会共鸣效应 - 引发大规模集体共鸣 网友评论区出现"我家也是这样"密集反馈 形成"东亚小孩认证"体系[10] - 具体案例包括强迫进食过敏食物(如葡萄)、忽略生理需求(强逼喝水)、记忆错位(30岁仍被认定爱吃香菜)等[10] - 通过幽默解构代际创伤 使年轻人意识到问题普遍性而非个人过失 实现集体疗愈[24][25][29] 文化传播特征 - 梗文化具备高适应性:可代指一切场景 网友活学活用于生活各角落[7][17] - 沟通优势:避免低俗脏话同时展现攻击力 如回应争执时直接归因"肝火旺"[20][21] - 传播深度:从单一梗发展为"丝瓜汤宇宙" 包含经典语录、二创内容、表情包等完整生态[6][8][29] 代际关系本质 - 反映两代人语言系统错位:长辈用有限表达(如"多穿点")维持对话 年轻人感受压抑误解[24] - 揭示爱与控制边界:当爱成为控制工具时 实质已非爱 需回归相互尊重基础[30][31] - 提出解决方案:让丝瓜汤回归食物本质 允许口味偏好自由 拒绝情感绑架[31][33]
笑对人生“下半程”(新作速评)
人民日报· 2025-05-09 06:4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中老年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渐成热点,从近期老年相亲节目和微短剧的 扎堆涌现便可见一斑。相较二者对老年婚恋直接大胆的表达,长剧集领域《妈妈的花样年华》《亲爱的 她们》《幸福院》等老年题材作品,探讨的大多是如何老有所依、老有所为,鲜少正面触及婚恋议题。 在此背景下,改编自王蒙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的热门电视剧《我的后半生》,聚焦老年婚恋话题, 以新颖的视角和喜剧化的手法,勾勒出老年婚恋的复杂图景。 《我的后半生》的不足也很明显。比如沈卓然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设定,和他在相亲过程中的"抢 手",决定了剧作在表现老年婚恋状况时的有限视角。过于密集的剧情转折,也遮蔽了角色的成长过程 和个性成因,让作品少了细腻的生活质感和生动的烟火气息。 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正视他们的精神需求,看见他们的情感世界,这是老年题 材文艺作品的重要意义。愿其中的人生智慧和人性温暖,能陪伴正在老去的他们,以及终将老去的我 们,积极、乐观、从容地面对人生"下半程"。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9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图为电视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