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搜索文档
“传统+创意”掀起最炫民族风 苗年文化盛宴焕发蓬勃新活力
央视网· 2025-11-08 16:20
参加巡游的队伍共有56支,超过5200人,除了本地群众外,还有来自湖南、浙江等地的5支队伍和从江、榕江、黎平等周边县的7支 芦笙队。 央视网消息:苗年是苗族的新年,是苗族同胞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 本结束时举行,通常为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近日,贵州雷山县的苗年正式开启,其间举行的非遗巡游展演更是吸引了大批游 客。 作为2025年苗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非遗巡游展演队伍从雷山县一中出发,这也就意味着热热闹闹的苗年正式开始了。人们身穿多 彩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苗年。 广西融水自治县芦笙代表队郑亚德表示,雷山的这个苗年节他来了好几年,2025年比往年更加盛大,非遗板块的内容更加丰富。 雷山县脚雄村参演村民李兰花表示,举行了巡游、打糍粑、跳芦笙,各个村寨都有,还有姑妈篮球赛、姑妈回娘家这些活动。现在 条件好了,越来越热闹,家乡越来越漂亮。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贵州来做客、过苗年,感受幸福生活、感受民族文化。 2025年,雷山苗年活动将持续到12月中下旬。其间,当地推出了11条苗年主题游精品路线,根据村寨特色、距离远近进行设计,以 县城为中心把特色村寨串联起来,邀请 ...
穿“疯装”、看白藏房……游客四川乡城非遗市集解锁民族文化新体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17:15
中新网甘孜9月20日电 (王利文 韩金雨)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乡城县,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 腹地。跨越千里从乌鲁木齐来到此地,民族文化爱好者陆琦的目光,被"疯装"牢牢吸引。在"魅力香巴 拉"非遗市集现场,她特意换上这套特色服饰,与当地厚重历史对话。 9月20日,"2025大香格里拉环线·乡城白色灌礼文化周"开幕,作为该文化周核心子活动之一,由中共乡 城县委、乡城县人民政府统筹打造的"魅力香巴拉"非遗市集开街。该市集集非遗展示、现场汇演、互动 体验、产品售卖于一体,以"可触摸、可参与、可分享"的形式,16个主题展台集中呈现乡城及周边地区 的文化瑰宝,让游客深度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9月20日, 四川甘孜乡城,"魅力香巴拉"非遗市集现场。韩金雨 摄 乡城县有着星罗棋布的千余栋白色藏房,是中国最大的白藏房群。"这是我第一次来乡城,独特的自然 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来自成都的游客唐方圆漫步市集,造型各异的白藏房文创 吸引了他的注意,"这里山清水秀,文化又独具一格,我特别想走进村民家里,听听白藏房背后的故 事,更深入地触摸这份民族风情。" 在木板印体验展位,来自成都的游客唐岚正跟着工作人员 ...
云南石林火把节启幕 邀游客共享民族文化盛宴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09:13
火把节活动概况 - 2025年石林火把节于7月17日晚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启幕,主题为"激情火把·非遗石林",持续至7月23日 [1][5] - 开幕式在石林民族体育馆举行,吸引上万游客及当地民众参与 [2] - 活动包括"辞旧火·迎新火"祈福、彝族传统摔跤比赛、"激情火把夜·万人大三弦"狂欢、阿诗玛美食季、阿诗玛市集等十余项活动 [5] 文化背景与旅游资源 -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源于对火的崇拜,沿袭逾千年,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1] - 石林县三分之二地区属喀斯特地貌,石林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 - 石林县文化知名度与1964年电影《阿诗玛》密切相关,该片改编自彝族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 [2] 文化推广与旅游发展 - 石林县推进阿诗玛文化创造性转化,传承"圭山取火"仪式,推出歌舞剧及《火种猎人探秘》等沉浸式体验活动 [2] - 未来计划持续打造阿诗玛文化旅游季、"天天大三弦、周周火把节",提升"天然氧吧·旅居石林"品牌知名度 [2] - 开幕式主题晚会分为《天唱·夏之祭》《云秀·民族魂》《火种·夜未央》3个篇章,包含13个歌舞乐节目 [5] 活动亮点 - 点火仪式中5名毕摩吟诵祭词祈福,并通过小火把点燃大火把 [4] - 现场展演包括彝族撒尼人虎面具舞蹈、大三弦文艺队表演,以及鼓号、细乐、过山号、管乐等民俗展示 [3][5]
(文化中国行)鄂伦春篝火节:寻迹古老部落 解码千年图腾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9:50
篝火节文化内涵 - 篝火节是鄂伦春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类似春节的地位 [1] - 节日源于狩猎时期对火的生存依赖,火被奉为带来光明和吉祥的神明 [2] - 包含祭火仪式、传统美食制作、民俗体育项目等完整文化体系 [2] 民族历史变迁 - 鄂伦春族17世纪中叶前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至库页岛区域,后南迁至大小兴安岭 [1] - 1951年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现代文明,产业形态从狩猎转变为种植/养殖/旅游等 [2] - 虽已定居70余年,仍通过篝火节完整保留游猎时期的文化记忆 [2][3] 节庆活动细节 - 参与者需提前一周准备肉干、蓝莓酒等传统食品 [2] - 活动现场设置"仙人柱"居所,进行烤肉/柳蒿芽料理等饮食文化展示 [1][2] - 包含拉棍/拔河/颈力赛等特色体育竞技项目 [2] 文化旅游价值 - 活动吸引大量游客体验狍皮制品/桦树皮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 - 完整呈现祭火仪式、神鼓表演、火舞等宗教艺术形式 [3][4] - 节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旅IP [3][5] 社会功能演变 - 从生存必需的火崇拜转变为对美好未来的精神寄托 [2] - 通过食物分享/集体歌舞强化族群认同与社会凝聚力 [4][5] - 年轻一代积极参与文化传承,"00后"担任传统舞蹈展示者 [4]
无论从事怎样的艺术创作,都不能忘了根丢了魂
四川日报· 2025-06-13 06:17
艺术创作理念 - 拒绝闭门造车,强调向世界、生活、民间寻求创作源泉,艺术需扎根民族文化土壤[4][5] - 坚持民族艺术现代化道路,从上古文明和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6][7] - 艺术应独立有个性,反对教条主义,主张"无法之法"的自由创作方式[6][7] 艺术成就与风格 - 创作涉猎广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等,作品超过350件在成都展出[5][6] - 设计作品包括奥运福娃、国航航徽、多套生肖邮票等公共艺术项目[5][6] - 形成重视整体又关注细节的独特风格,作品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5][6] 熊猫主题创作 - 专为成都展览创作《熊猫花花》作品,几十年持续创作熊猫题材作品[5] - 设计的奥运吉祥物"晶晶"原型为熊猫,推动熊猫文化国际传播[5] - 熊猫形象创作注重神态刻画,并将平面绘画转化为立体雕塑语言[5] 艺术馆建设 - 在杭州、北京、银川、济南等地建立艺术馆,捐赠数千件作品[7] -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2008年落成,京杭大运河两端各建一座艺术馆[7] - 银川艺术馆将古老岩画与现代艺术作品并置展示[7] 国际文化交流 -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多地举办个展,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7] - 主张艺术应保持民族特色,反对完全与世界接轨的文化同质化[7] - 通过艺术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瑰宝,承担文化传播使命[7]
大阪世博会广西活动周开幕 展现八桂风韵
人民日报· 2025-06-13 05:59
活动概述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西活动周于6月11日在日本大阪梦洲人工岛世博园中国馆开幕,展示了"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1] - 活动包括特色文艺演出、非遗技艺互动等,获得出席嘉宾高度赞誉和现场观众广泛关注 [1] - 开幕式由广西文化旅游数字推广大使"刘三姐数字人"主持 [1] 文艺演出内容 - 开幕式演出包括歌舞《山歌敬亲人》、木偶表演《楼台会》、女子群舞《茗香萦桂》、民乐演奏《三姐的歌谣》等 [1] - 演出结束后,演员分为木偶、芦笙、独弦琴三组在不同区域继续表演 [1] - 后续表演包括木偶剧《醒狮献瑞》和《楼台会》、芦笙表演《跳坡》《侗寨狂欢夜》、独弦琴弹奏《过桥风吹》《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1] 非遗展示活动 - 在中国馆一层绿水青山非遗展区每天展示木偶、团扇、刺绣、陶艺等传统手工艺 [2] - 举办漓江画派精品展,组织拓印制作、民族服饰体验等互动活动 [2] - 在中国馆外开放区域每天进行2-3场小型文艺演出,结合少数民族风情与地方戏曲 [2] 活动规模 - 开幕式系列活动吸引了近100人参加,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中国贸促会领导、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代表等 [2] - 活动持续至6月13日,在中国馆内外固定时段进行展演 [1]
新疆姑娘组多民族“主播团”:博物馆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14:55
民族文化传播与考古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族女生迪拉热·阿地力江与同学通过短视频记录土家族绣花披肩等民族文物,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1] - 迪拉热·阿地力江发起成立多民族"主播团"小迪"道中华"工作室,通过博物馆文物拍摄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3] - 工作室已发布63期视频,点击量超200万次,内容涵盖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 [7] 多民族合作与内容创新 - 工作室成员包括汉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0多个民族的学生,多元背景使视频内容更丰富 [5] - 藏族学生尼玛才让将青海唐卡纹路与三星堆青铜纹路对比,展现内地与高原的文化交流 [5] - 彝族学生石一克布通过视频记录凉山彝族历史与文化,强调小文物承载大历史的意义 [7] 技术应用与未来规划 - 迪拉热·阿地力江计划结合AI技术增强文博视频的互动性,并聚焦民族地区中小博物馆的拍摄 [7] - 工作室视频拍摄范围从大型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扩展到中小文博机构(如成都双流区广都博物馆) [7]
三月三,春天赠予我一首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3-31 10:2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改编版《山歌好比春江水》融合了传统壮族嘹歌、天琴、铜鼓与现代电子音和说唱节律,体现了民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和声探索[2] - 歌曲创作中运用竹笛、侗笛的悠扬旋律和少数民族唱腔,与铜鼓的浑厚声响交织,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展现广西的民族特色[3] - 改编版在第二段说唱中嵌入“螺蛳粉混搭老友粉”、“高铁穿山如箭起”等当代意象,使经典山歌成为时代的日记,激荡时代新声[2][3] 节日意义与社会价值 - “三月三”被参演学生诠释为假期、团聚、传统和认同,是一个连接广西山水、壮乡亲人的神奇纽带,强化了人民的乡情和归属感[2] - 歌曲展现了广西人的价值观,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长年轮[2][3] - 从古老歌圩对唱到短视频平台创意改编,《山歌好比春江水》作为“三月三”的灵魂,见证了壮乡在文化守护与开拓中前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