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族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云南石林火把节启幕 邀游客共享民族文化盛宴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09:13
火把节活动概况 - 2025年石林火把节于7月17日晚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启幕,主题为"激情火把·非遗石林",持续至7月23日 [1][5] - 开幕式在石林民族体育馆举行,吸引上万游客及当地民众参与 [2] - 活动包括"辞旧火·迎新火"祈福、彝族传统摔跤比赛、"激情火把夜·万人大三弦"狂欢、阿诗玛美食季、阿诗玛市集等十余项活动 [5] 文化背景与旅游资源 -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源于对火的崇拜,沿袭逾千年,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1] - 石林县三分之二地区属喀斯特地貌,石林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 - 石林县文化知名度与1964年电影《阿诗玛》密切相关,该片改编自彝族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 [2] 文化推广与旅游发展 - 石林县推进阿诗玛文化创造性转化,传承"圭山取火"仪式,推出歌舞剧及《火种猎人探秘》等沉浸式体验活动 [2] - 未来计划持续打造阿诗玛文化旅游季、"天天大三弦、周周火把节",提升"天然氧吧·旅居石林"品牌知名度 [2] - 开幕式主题晚会分为《天唱·夏之祭》《云秀·民族魂》《火种·夜未央》3个篇章,包含13个歌舞乐节目 [5] 活动亮点 - 点火仪式中5名毕摩吟诵祭词祈福,并通过小火把点燃大火把 [4] - 现场展演包括彝族撒尼人虎面具舞蹈、大三弦文艺队表演,以及鼓号、细乐、过山号、管乐等民俗展示 [3][5]
(文化中国行)鄂伦春篝火节:寻迹古老部落 解码千年图腾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9:50
篝火节文化内涵 - 篝火节是鄂伦春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类似春节的地位 [1] - 节日源于狩猎时期对火的生存依赖,火被奉为带来光明和吉祥的神明 [2] - 包含祭火仪式、传统美食制作、民俗体育项目等完整文化体系 [2] 民族历史变迁 - 鄂伦春族17世纪中叶前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至库页岛区域,后南迁至大小兴安岭 [1] - 1951年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现代文明,产业形态从狩猎转变为种植/养殖/旅游等 [2] - 虽已定居70余年,仍通过篝火节完整保留游猎时期的文化记忆 [2][3] 节庆活动细节 - 参与者需提前一周准备肉干、蓝莓酒等传统食品 [2] - 活动现场设置"仙人柱"居所,进行烤肉/柳蒿芽料理等饮食文化展示 [1][2] - 包含拉棍/拔河/颈力赛等特色体育竞技项目 [2] 文化旅游价值 - 活动吸引大量游客体验狍皮制品/桦树皮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 - 完整呈现祭火仪式、神鼓表演、火舞等宗教艺术形式 [3][4] - 节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旅IP [3][5] 社会功能演变 - 从生存必需的火崇拜转变为对美好未来的精神寄托 [2] - 通过食物分享/集体歌舞强化族群认同与社会凝聚力 [4][5] - 年轻一代积极参与文化传承,"00后"担任传统舞蹈展示者 [4]
无论从事怎样的艺术创作,都不能忘了根丢了魂
四川日报· 2025-06-13 06:17
艺术创作理念 - 拒绝闭门造车,强调向世界、生活、民间寻求创作源泉,艺术需扎根民族文化土壤[4][5] - 坚持民族艺术现代化道路,从上古文明和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6][7] - 艺术应独立有个性,反对教条主义,主张"无法之法"的自由创作方式[6][7] 艺术成就与风格 - 创作涉猎广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等,作品超过350件在成都展出[5][6] - 设计作品包括奥运福娃、国航航徽、多套生肖邮票等公共艺术项目[5][6] - 形成重视整体又关注细节的独特风格,作品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5][6] 熊猫主题创作 - 专为成都展览创作《熊猫花花》作品,几十年持续创作熊猫题材作品[5] - 设计的奥运吉祥物"晶晶"原型为熊猫,推动熊猫文化国际传播[5] - 熊猫形象创作注重神态刻画,并将平面绘画转化为立体雕塑语言[5] 艺术馆建设 - 在杭州、北京、银川、济南等地建立艺术馆,捐赠数千件作品[7] -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2008年落成,京杭大运河两端各建一座艺术馆[7] - 银川艺术馆将古老岩画与现代艺术作品并置展示[7] 国际文化交流 -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多地举办个展,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7] - 主张艺术应保持民族特色,反对完全与世界接轨的文化同质化[7] - 通过艺术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瑰宝,承担文化传播使命[7]
大阪世博会广西活动周开幕 展现八桂风韵
人民日报· 2025-06-13 05:59
活动概述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西活动周于6月11日在日本大阪梦洲人工岛世博园中国馆开幕,展示了"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1] - 活动包括特色文艺演出、非遗技艺互动等,获得出席嘉宾高度赞誉和现场观众广泛关注 [1] - 开幕式由广西文化旅游数字推广大使"刘三姐数字人"主持 [1] 文艺演出内容 - 开幕式演出包括歌舞《山歌敬亲人》、木偶表演《楼台会》、女子群舞《茗香萦桂》、民乐演奏《三姐的歌谣》等 [1] - 演出结束后,演员分为木偶、芦笙、独弦琴三组在不同区域继续表演 [1] - 后续表演包括木偶剧《醒狮献瑞》和《楼台会》、芦笙表演《跳坡》《侗寨狂欢夜》、独弦琴弹奏《过桥风吹》《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1] 非遗展示活动 - 在中国馆一层绿水青山非遗展区每天展示木偶、团扇、刺绣、陶艺等传统手工艺 [2] - 举办漓江画派精品展,组织拓印制作、民族服饰体验等互动活动 [2] - 在中国馆外开放区域每天进行2-3场小型文艺演出,结合少数民族风情与地方戏曲 [2] 活动规模 - 开幕式系列活动吸引了近100人参加,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中国贸促会领导、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代表等 [2] - 活动持续至6月13日,在中国馆内外固定时段进行展演 [1]
新疆姑娘组多民族“主播团”:博物馆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14:55
民族文化传播与考古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族女生迪拉热·阿地力江与同学通过短视频记录土家族绣花披肩等民族文物,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1] - 迪拉热·阿地力江发起成立多民族"主播团"小迪"道中华"工作室,通过博物馆文物拍摄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3] - 工作室已发布63期视频,点击量超200万次,内容涵盖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 [7] 多民族合作与内容创新 - 工作室成员包括汉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0多个民族的学生,多元背景使视频内容更丰富 [5] - 藏族学生尼玛才让将青海唐卡纹路与三星堆青铜纹路对比,展现内地与高原的文化交流 [5] - 彝族学生石一克布通过视频记录凉山彝族历史与文化,强调小文物承载大历史的意义 [7] 技术应用与未来规划 - 迪拉热·阿地力江计划结合AI技术增强文博视频的互动性,并聚焦民族地区中小博物馆的拍摄 [7] - 工作室视频拍摄范围从大型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扩展到中小文博机构(如成都双流区广都博物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