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搜索文档
痴心一片“考古匠”(中国道路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考古行业现状与价值 - 考古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文明、还原历史原貌并通过文物传递文明温度 [1] - 行业采用创新发掘方法如"绿色发掘法"和"最小干预发掘法"以最大限度保护遗址原貌 [2] - 行业注重系统思维与全局观念以平衡勘探需求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2] 行业人才培养与传承 - 考古机构通过高校田野实习培养后备人才强调现场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 [2] - 行业通过讲解地层学、类型学等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 人才传承被视为破译文明密码的关键环节需代代延续探索精神 [2] 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 - 考古机构联合多单位开展"考古走进中小学"公益活动采用场景化语言普及知识 [3] - 行业尝试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考古发现以增强公众参与度 [3] - 公众教育目标为增进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与热爱形成社会共识 [3] 行业发展前景 - 行业从业者认为精神动力是克服工作挑战的核心要素 [3] - 行业持续探索技术创新与历史研究深化以贡献文明传承 [3]
黄土塬上寻秦迹(赓续历史文脉)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历经60余年,基本明确城址分布范围与布局结构,2011年以来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包括细化城市功能分区、发掘高等级手工业作坊和国家库房建筑等[8] - 考古团队在秦都咸阳城发掘出府库遗址,发现蓄水量约200立方米的蓄水池,以及一条宽逾50米的南北向古道路,正通六号高台宫殿建筑基址[5] - 秦咸阳城发现骨器制作厂,通过骨料分析可能来源于几百头黄牛,反映当时畜牧业发达,同时通过器物存留质量、外形种类等可探究工匠技艺水平和工商业发展情况[6] 考古技术方法与过程 - 许卫红在兵马俑发掘中坚持每天写考古发掘日记,记录工作细节和思考,作为原始资料帮助逐步接近历史真相[3] - 考古工作注重细节观察与分析,如通过朽木的方位走向、与周边器物关系等判断其性质和下一步工作方向[3] - 团队在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中出土百余件陶俑,首次清理出皮质画盾痕迹和丝织痕迹[4] 考古成果公众化 - 许卫红通过出版《说说秦俑那些事》等书籍向公众科普考古知识,修改后加入专业术语解释和诙谐标题以提升可读性[6][7] - 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开通账号发布近百条科普视频,粉丝量超过60万,采用家庭讨论等形式通俗讲解文物修复等知识[7] - 转变表达方式使考古知识更易懂,如将"空心砖"尺寸类比为"茶几"或"课桌",用"复式小高层"解释"高台建筑"[7]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新华社· 2025-06-23 10:47
文化考察与文物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7月26日考察四川德阳市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并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 [3][6]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 展示古蜀文明 馆内陈列"通天神树" 青铜纵目面具等珍贵文物 [6] -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其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有力实证 [6] 文物修复进展 - 近两年时间已有4000多件三星堆出土文物得到修复 由约200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完成 [7] - 青铜神坛底座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AI智能计算模拟还原 其相对完整形态已展露 [7] - 四川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相继在三星堆博物馆挂牌 [7] 考古新发现 - 在三星堆月亮湾燕家院子附近发现高等级建筑基址等400多处 出土陶器 玉器等4000多件 [8] - 该区域被确认为三星堆玉石器的"生产车间" 年代比祭祀坑更早 [8] - 新发现为实证中华文明的灿烂悠久 多元一体增加了新证据 [8] 未来工作方向 - 六个祭祀坑出土的一万多件文物有待修复 新确认的三星堆古城水门 城门等遗存逐步勾勒古城布局 [9] - 世界遗产主题馆 "都广之野"沉浸式空间等新展馆 新展陈正在建设中 [9] - 考古工作者将继续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 整理 阐释工作 努力让三星堆讲好中国故事 [9]
正本清源地讲述文物保护故事(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31
电视剧创作背景 - 公司计划创作一部以文物保护为主题的电视剧《护宝寻踪》,旨在纠正盗墓题材作品对盗墓行为的奇观化表达,突出考古人和文保人的坚守与奉献 [1] - 该剧以汉文帝霸陵的故事为叙事主线,融合多起真实文物犯罪案例,如"穆见晖犯罪团伙"的设定和盗掘祖坟、倒卖银扣钵等情节 [1] - 故事横跨20年,反映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人探源中华文明的重要阶段 [1] 叙事结构与美术风格 - 公司突破传统题材框架,采用考古、文保、刑侦三线交错叙事,包括跨国追索黑陶俑、吕氏家族墓盗掘案和尹村大墓"千年疑冢"认证 [2] - 美术风格力求真实还原,在西安和渭南韩城取景,7000平方米摄影棚内搭建高度还原的墓葬内景,分解唐墓、宋墓、清墓的结构差异 [2] - 采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和接近真实的光影风格,呈现粗粝感,盗洞内快速运动画面与考古线形成强烈对比 [2] 专业呈现与知识传递 - 演员到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学习考察,在发掘一线聆听专家授课,拍摄壁画揭取、文物修复、勘探测绘等专业场景时由专家指导 [2] - 创作团队追求去除悬浮感,普及法律、传递知识,力图呈现真实又专业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场景 [2] 行业意义 - 该剧是首次尝试以文物保护为主题的电视剧创作,填补了该题材的市场空白 [1][3] - 通过真实故事展现考古人的浪漫与坚守,连接过去与未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 [3]
新疆姑娘组多民族“主播团”:博物馆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14:55
民族文化传播与考古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族女生迪拉热·阿地力江与同学通过短视频记录土家族绣花披肩等民族文物,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1] - 迪拉热·阿地力江发起成立多民族"主播团"小迪"道中华"工作室,通过博物馆文物拍摄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3] - 工作室已发布63期视频,点击量超200万次,内容涵盖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 [7] 多民族合作与内容创新 - 工作室成员包括汉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0多个民族的学生,多元背景使视频内容更丰富 [5] - 藏族学生尼玛才让将青海唐卡纹路与三星堆青铜纹路对比,展现内地与高原的文化交流 [5] - 彝族学生石一克布通过视频记录凉山彝族历史与文化,强调小文物承载大历史的意义 [7] 技术应用与未来规划 - 迪拉热·阿地力江计划结合AI技术增强文博视频的互动性,并聚焦民族地区中小博物馆的拍摄 [7] - 工作室视频拍摄范围从大型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扩展到中小文博机构(如成都双流区广都博物馆) [7]
我把考古写成歌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音乐创作历程 - 1964年购买风琴并开始家庭音乐活动,成为音乐启蒙 [1] - 70年代通过收音机模仿歌唱家李光羲、贾世骏、蒋大为的歌曲,提升歌唱水平 [1] - 1982年购买双卡录音机,在科研工作之余坚持听歌爱好 [1] - 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60周年晚会上首次独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1] 疫情期间创作 - 2019年创作第一首歌,疫情期间为白衣天使创作《我不是不知道》,在近10个省级广播电视台播放 [2] - 歌曲由男女声对唱及个人录制两版,武汉电视台选用个人录制版并一周内滚动播放 [2] 考古主题音乐创作 - 2021年策划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晚会,创作《我是中国考古人》反映考古人生活 [2][3] - 创作《百年心语》回顾百年中国考古,并陆续完成《考古队员之歌》《仰韶之光》《一梦千年》 [3] - 5首考古主题歌曲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编曲录制,其中3首制作MV并加入考古学前辈影像 [4] - 《我是中国考古人》由解放军歌舞团合唱团无偿演唱,歌词情感表达准确 [4] 后续创作与影响 - 为三星堆、良渚、贾湖等考古遗址创作歌曲,丰富业余生活 [4] - 音乐创作均为有感而发,成为个人创作生涯中最有意义的部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