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法治保障

搜索文档
利好民营经济政策不断推出 “硬核”支持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央视网· 2025-08-09 14:25
民营经济促进法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5条指导意见保障《民营经济促进法》贯彻落实 涵盖市场准入、融资、产权保护等领域 [1][2] - 指导意见提出严格落实"非禁即入"政策 破除区域壁垒和地方保护 保证民营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4] - 依法支持民营经济组织拓展融资担保方式 确认非典型担保法律效力 助力利用自身资产资源获得信贷融资 [4] 市场准入与竞争保障 - 落实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117项缩减至106项 [4][14] - 依法遏制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法院审理市场准入案件需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 [4][16] - 明确政府机关违约需承担赔偿责任 解决"新官不理旧账"合同纠纷问题 [16] 融资支持与账款清欠 - 规范金融机构行为 禁止单方面增设贷款条件或提前收贷 确保融资稳定性 [16] - 加大拖欠账款案件执行力度 全面落实"快立快保快审快执"绿色通道 [5] - 机关事业单位拖欠行为将依法纳入失信名单 强化对拖欠主体的强制执行 [5][16] 产权保护与权益保障 - 加强产权司法保护 规范处置涉案财产 严禁明显超标的查封 [7] - 严惩网暴伤企违法行为 打击侵犯民营组织名誉权和经营者人格尊严犯罪 [8] - 明确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 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界限 [16] 失信惩戒与执行机制 - 实施失信惩戒分级分类管理 对积极纠正轻微失信行为主体暂不纳入失信名单 [10] - 运用失信惩戒宽限期、单次解禁等制度 促进执行和解实现双赢 [10] - 优先选择对被执行人生产生活影响较小的财产执行 [7] 政策背景与实施意义 - 《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我国首部民营经济基础性法律 5月20日正式施行 [11] - 指导意见将法律条文细化为司法审判环节可操作规则 如完善行政诉讼审理机制 [12] - 实时发布域外法指导性案例 引导海外合规经营 [12] - 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新生态 推动民营经济从政策支持转向法治保障 [11][16]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 推动制度完善形成长期效果
南方都市报· 2025-05-23 01:15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 专项行动旨在防止"一阵风"式执法,通过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规范和监督[1] - 民营经济促进法作为首部民营经济基础性法律已正式施行,为权益保护提供法治保障[1] - 企业反映突出问题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特点,需更明晰具体的指引和规范[1] 专项行动与法律协同效应 - 专项行动锚定问题对症下药,与民营经济促进法形成协同效应[1] - 多地已开展专项整治或出台新政规范涉企执法,密集举措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1] - 需将行动成果转化为制度完善,形成长期效果而非一次性行动[1] 常态化机制建设 - 规范涉企执法需将问题解法制度化并确保落实,与顶层设计形成闭环[2] - 典型案例显示执法人员理解偏差导致机械执法,需健全常态化培训机制[2] - 建议通过执法记录仪提高透明度,建立"外部监督+内部强化"纠偏机制[2] 配套保障措施 - 需为民营企业完善针对不规范执法的司法救济规则和渠道[2] - 网信办同步开展为期2个月的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2] - 各部门举措共同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和制度公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