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保险

搜索文档
保险业发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经济日报· 2025-06-17 06:03
农业保险科技应用 - 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使用无人机开展冬小麦"一喷三防"服务,日均作业面积600亩,效率较人工提升50倍以上,服务总面积近2万亩 [1] - 人保财险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数据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耘智保"APP,实现农田信息数字化建档,大幅提升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性 [2] - 中再产险与国寿财险合作研发"气象+金融"农业巨灾保险项目,通过"再·耘"平台提供风险动态跟踪服务,加强风险减量全过程管理 [3] 气候保险创新实践 - 中国太保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公司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风险管理精度,计划加大投入完善气候保险服务体系 [3] - 人保财险云南分公司推出玉米制种节气气象指数保险,覆盖800亩玉米,提供30万元保障,实现气象数据自动化触发理赔 [4] - 气象指数保险产品预设灾害阈值,无需查勘即可快速理赔,并融合"灾前预警+灾中响应"机制,实现从事后补偿转向事前防控 [4] 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 - 中央财政安排68亿元奖补资金支持500多种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包括西藏藏鸡、宁夏枸杞等地方特色产业 [5] - 中国太保产险北京分公司推出西红柿收益损失保险,覆盖生产风险和价格风险,已提供504万元风险保障 [7] - 广东省和云南省分别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和优势单品保险创新 [6] 精准承保理赔机制 - 保险公司采用"风险减量+保险理赔"模式应对台风灾害,协助农户进行防灾减灾措施如水质监测、排水疏通等 [8] - 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明确承保、理赔、赔款支付等环节标准,鼓励科技赋能 [8] - 专家建议制定差异化验标、查勘标准,建立承保理赔质量与市场遴选挂钩机制,提升保险服务质量 [9] 农业保险政策支持 -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乡村振兴倡议书,提出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1]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提出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2]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 [5][7]
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发挥保险专业优势,筑牢气候风险防线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30 22:37
公司战略与行业定位 - 公司作为国内保险业头部机构,高度重视气候风险应对,从战略层面推动气候风险应对体系建设,创新巨灾保险产品,完善风险减量管理体系 [3] - 公司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战略,自2020年起成立绿色保险专门研究部门,建立董事会至执行团队的一体化运行机制,联合高校及国际再保公司探索战略合作 [2] - 公司提出保险业在气候风险应对中具有"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强调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1] 绿色保险业务发展 - 2024年公司绿色保险保费收入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16.5%,占整体业务比例30.4%,市场份额居行业第二 [2] - 公司在绿色保险领域实现多个"首创":制定行业分类标准、开发34款重点领域产品(业内最多)、创建"全面风险保障+碳中和"会展模式、构建"实物+财务+碳排放"低碳运行体系 [2] - 公司首创"大型活动绿色办会模式",成为进博会、服贸会等国家平台的标配服务 [2] 气候保险创新实践 - 公司在上海探索"巨灾保险+气象预警"模式,联合气象局绘制黄浦区气候灾害风险地图,近五年持续提供气象监测预警 [3] - 在河北首创县域巨灾指数保险"安惠保",运用专业模型和气象数据提供精细化保障;在宁波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公路等多样化巨灾产品 [3] - 自主研发"风险雷达"智能风控平台,为60万企业客户提供定向气象预警,组建2000人风险工程师团队,台风相关减损成效累计超5亿元 [4] 国际合作与科技赋能 - 公司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再保公司、高校等建立合作,共享气候风险研究成果,率先引入中长期气候情景研究优化巨灾评估模型 [4][5] - 通过"一带一路"智慧云平台融合"卫星+安防"技术,监测海外项目运营并预警灾害风险 [7] - 累计为3.6万笔中欧班列订单提供5300亿元风险保障,2023年起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234亿元一揽子保障 [6] 服务国家战略布局 - 公司累计为"一带一路"提供境外财产类风险保障超3万亿元,人身类保障超30万人次,承保重大项目1300个覆盖160个国家,中资企业业务占比66% [6] - 未来将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陆海新通道等推出跨区域创新产品,构建跨境风险保障网络,强化海外项目科技监测能力 [7]
金改前沿|气候保险发展还差哪些火候?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8 21:34
极端天气对保险业的影响 - 5月份北京市因冰雹导致各险种报案超4万件,估损金额达3亿元 [1] - 湖北强降雨引发次生灾害,险企接到报案超4000笔、报损金额超3300万元 [1] - 2024年上海遭遇"双台风",某主题公园通过热带气旋指数保险获赔超3000万元 [1] 气候保险的区域实践与创新 - 四川建立巨灾保险共同体,累计承保城乡居民1300多万户,提供风险保障超3500亿元 [2] - 河北、湖北2024年率先落地全灾因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覆盖"人身+住房+室内财产"三层保障 [2] - 山东日照推出海洋牧场巨灾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600万元 [2] - 中国太保在河北首创县域巨灾指数保险,在宁波开发多样化巨灾产品 [3] 保险保障缺口与行业挑战 - 全球自然灾害损失达3200亿美元,保险赔偿占比仅1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5] - 汶川地震保险赔付占实际损失不到1%,河南暴雨赔付比例略有提升但仍偏低 [6] - 居民个人投保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间接损失难以覆盖 [6][9] 技术与政策协同进展 - 保险公司应用无人机、卫星遥感和AI技术提升灾害风险评估与理赔能力 [9] - 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联合金融监管总局推进金融气象数据协同机制 [9] - 中国太保通过政府协同将金融工具转化为社会基础设施,强化防赔结合解决方案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