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碰撞安全

搜索文档
碰撞营销陷阱:车硬不等于安全|工程师来信
36氪· 2025-08-15 22:25
车企营销乱象 - 理想汽车展示2.6吨SUV与8吨卡车以100km/h相对速度正面对撞视频,宣称A/B/C柱无变形且电池未起火,但测试条件超出常理[1] - 蔚来乐道L90展示被两辆货车高速前后夹击后车身骨架未溃散,比亚迪海狮06车顶静态承压测试宣称承受9.9吨压力[1] - 车企通过特殊场景的"特效表演"掩盖安全本质,重点应关注乘员保护和长久可靠性而非实验室特制场景[1] 国内外碰撞测试机构对比 - 欧盟Euro-NCAP标准全球最严格,不接受送检且测试速度比国内高10km/h,三星以下车型可能退市[3] - 中国C-NCAP标准低于E-NCAP,接受车企送检且五星评级率超70%,计分规则存在配置加分项[6] - 中保研C-IASI购车方式独立但评估侧重修车经济性,奥迪车灯维修费高导致分数偏低[6] - 国内机构在电车电池碰撞安全测试方面领先国际[5] 主机厂测试标准 - 主机厂内部测试种类和标准均高于国标及评测机构,研发团队几乎不关注C-NCAP等非准入标准[10][11] - 测试核心是假人模型伤亡数据,需关注方向盘/气囊位置、安全带角度等细节,差异1度即影响结果[8] - 主流主机厂碰撞场景达10-90种,远超法规要求的不到10种,需20人团队专项负责[18] 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 现代安全标准从车身结构完整性转向假人伤亡数据,假人模型扩展至女性/儿童/老人等群体[14] - 安全带收紧、多位置气囊等防冲击设施成为保护乘员关键,白车身制造难度降低使行业竞争点转移[14] - 乘员冲击防护成为行业新难点,需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多场景仿真或实车碰撞测试[17][19] 消费者选购建议 - 应关注高速偏置碰撞等日常事故场景,重点查看假人损伤数据而非车身变形程度[20] - 建议通过中汽研/中保研官网获取测试视频和具体损伤数据,而非简单参考评级结果[20] - 需警惕高低配车型用料差异,低配车型测试数据更具参考价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