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建设

搜索文档
司法行政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践行宗旨建设法治中国
经济日报· 2025-07-09 16:00
数字化与智能化在仲裁领域的应用 - 广州仲裁委研发的AI智能工具"云小仲"和"仲小雯"实现在线远程立案等场景智能化应用,平均每个案件处理时间减少约30% [1] -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仲裁程序更高效、证据更可靠、监督更有效 [1] - 仲裁员张毅17年参与办理超过4000件仲裁案件,感受到强大祖国是企业"走出去"的可靠保障 [1] 行政复议案件增长与优化营商环境 - 2024年全国新收行政复议案件74 96万件,增长近一倍 [2] - 北京市在16个区设立行政复议接待室,推动街乡建立行政复议联系点,打通"最后一公里" [2] - 行政复议一线办案人员蔡小凤10年办理1000多个案件,包括为养殖户争取行政补偿、恢复学籍等 [2] - 通过变更不合理处罚数额、缩短涉企行政处罚公示期等方式直接纠正不当行政行为,优化营商环境 [2] 基层普法与法律援助成效 -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村委会主任金其华组建志愿普法服务队,为5个乡镇67个村义务开展普法1000多场次 [2] - 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沫含5年办理500余件法律援助案件,提供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000余份,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 [3] -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31年调解纠纷2400多件,用大白话和乡音传播法律知识 [3]
牢记司法为民 筑牢法治信仰——5位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共话法治中国建设
新华网· 2025-07-08 21:52
法治中国建设实践 -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村委会主任金其华通过组织集体学法活动和"板凳会",将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乡音土话",提升村民法治意识 [2] -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创立"老魏法治民情夜校"和"只进一扇门,化解千家事"工作法,成功调解纠纷2400多件 [3] - 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沫含5年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推动基层法治建设 [3][4][5] 行政复议与仲裁工作 - 北京市司法局行政复议一处一级主任科员蔡小凤十年办理1000多件行政复议案件,通过制发意见建议书规范行政执法问题 [6] - 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毅17年参与办理仲裁案件超4000件,强调仲裁对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 [7] 基层法律服务创新 - 魏官元通过"老魏党员摩托车"深入街头巷尾调解纠纷,建立与群众的紧密联系 [3] - 刘沫含在新疆通过普法讲座培养当地"法治信息员",促进民族地区法治参与 [4] - 张毅利用仲裁方式为跨国企业和小额纠纷提供高效法律服务 [7]
西安青年法官的初心:司法与关怀同在 青春与法槌同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5-03 19:55
青年法官的职业实践与理念 - 青年法官曲旺旺认为法律不仅是约束,更是文明社会的无形骨架,并在司法实践中持续感受正义落地的悸动 [1] - 雷雯通过每年审理约300件案件,注重庭前准备和调解工作,运用《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新法规维护未成年人权益 [2] - 同江龙继承家族基层服务理念,通过人民法庭和司法共享驿站推动非诉解纷,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机制创新 [4] 法院的青年干警发展现状 - 西安中院408名在编干警中,35岁以下青年干警占比21.1%(86人),被视为法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6] - 院长赵雷强调青年干警成长与法院发展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生态,构建司法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 [6] 青年法官的社会角色延伸 - 雷雯计划将审判经验转化为立法建议,并深入社区普法,兼具"公平正义守门人"和"法治信仰播种者"双重角色 [6] - 曲旺旺提出青年法官需持续学习法律知识,同时坚守司法为民宗旨,将个案裁判与社会公平正义防线结合 [4] 司法实践中的创新机制 - 西安中院通过速裁审判中心与基层解纷机制结合,形成"车之双轮"模式,提升矛盾化解效率 [4] - 雷雯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中注重教育挽救与权益保障并行,推动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 [6]
规范涉企执法,怎样防止问题反弹、提振企业信心?(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规范涉企执法政策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解决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1] - 典型案例曝光某公司2021-2023年每年接受上百次检查,反映"乱检查"问题严重 [1] - 涉企执法不规范会侵害企业家权益、侵蚀企业信心,需系统性解决 [2]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 法治是市场经济基石,需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维护公平秩序、保障主体权益 [3] - 企业家共识:"求倾斜不如要公平,等扶持不如靠法律",法治能稳定发展预期 [3] - 杭州"六小龙"案例显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法治环境吸引企业聚集 [3] 地方创新执法机制 - "亮码检查"机制允许企业拒绝未扫码的执法检查,减少随意性 [5] - "综合查一次"模式整合多部门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6] - 数字技术平台实时预警和监督执法行为,提升规范性 [7] 长效法治保障措施 -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充实支持民营经济举措 [7] - 执法需平衡规范与服务,通过"无感监管"和换位思考提升企业体验 [7] - 法治建设需从个案改进到机制完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