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流域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五”区域战略兼顾南北方协调 首提拓展流域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00:30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核心观点 - 区域协调发展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强调发挥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 [1] - “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与“流域经济”模式首次被写入五年规划建议,标志着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方向性调整 [1][2] - 城市群发展被赋予新内涵,首次提出“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 [1][11] 区域发展战略方法论与目标 - 系统协调成为区域战略的重要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被确立为区域战略的核心目标 [2] - 区域协调发展是覆盖全部国土的总体战略,追求均衡、效率、生态、安全四大目标 [2] - “叠加效应”概念首次提出,旨在通过四大战略的协同互促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路径 [2] 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升级 -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构成“面”上统筹,每个板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3] - 西部大开发定位为“两大一高”: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 [3] - 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使命是维护国家国防、粮食、产业、能源、生态五大战略安全 [3] - 中部地区崛起抓手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东部地区承担率先推进现代化的领头羊角色 [4][5] 南北协调发展内涵 - 区域协调叙述从“东中西”横向拓展为“东中西+南北方”纵向,政策重心并非追求总量平均而是更精细化兼顾 [5][6] - 南北落差核心在于制度软环境,如营商环境、市场活力、人才留存,需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系统性缩小差距 [6] - 扭转南北落差需靠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深化市场化改革、开放合作三管齐下 [5] 区域联动发展与流域经济 - 强调区域间联动发展,需在产业、市场、生态、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形成深度合作 [7] - 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是联动的先决条件,为流域经济提供“硬联通”基础 [7][9] - 流域经济模式首次写入规划,从局部生态工程升级为全域发展方式,依托水资源进行整体开发 [8][9] - 流域经济通过水运、水资源、水生态等形式把生态价值变现,形成跨行政区利益共享机制 [9] 城市群发展战略 - 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培育带动中部崛起的新龙头 [10][11]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承担参与全球竞争使命 [10] - 城市群内部需“中心—外围”协同,城市群之间要网络式联动,形成等级清晰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11] -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需防范“大城市病”,通过疏解非核心功能、提升公共服务等制度创新实现瘦身强体 [11] - 都市圈同城化需在“一小时通勤圈”内实现交通、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的同城待遇,城市间关系从竞争转向合作 [11]
“十五五”区域战略兼顾南北方协调,首提拓展流域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19:1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公布,区域协调发展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1] - 规划建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叠加效应 [1][2] - 规划建议围绕区域发展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等五方面重点任务 [1] 区域发展战略方法论与目标 - 系统协调成为“十五五”时期区域战略的重要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被确立为区域战略的核心目标 [2] - 区域协调发展是覆盖全部国土的总体战略,其余三大战略服从并服务于这一总体目标 [2] - 区域发展战略追求均衡、效率、生态、安全四大目标,通过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路径 [2]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 规划建议提出促进东中西、南北方协调发展,这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首次被写入五年规划建议 [1][4] - 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2] -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构成“面”上的统筹,着眼解决发展的整体性与均衡性,为“点”上的动力源提供经济腹地和战略纵深 [3] 四大板块发展新内涵 - 西部大开发定位为形成“两大一高”新格局:大保护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开放依托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转化生态和开放优势 [3] - 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使命是取得新突破,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五大战略安全 [3] - 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抓手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4] - 东部地区继续承担率先推进现代化的领头羊角色,速度和质量都要走在全国前列 [4] 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 - 南方和北方经济份额的差距在“十四五”期间急剧拉大,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仍在产业艰难转型中 [4] - 扭转南北落差要靠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活力、开放合作获取外部资源和市场三管齐下 [4] - 政策重心并非追求总量上的平均,而是在“面”上实现更精细化的兼顾,核心诉求是系统性缩小营商环境和市场活力等软环境的差距 [5]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 规划建议提出推进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 [1][5] - 区域之间不仅要协调发展,还要在产业、市场、生态、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形成规划统筹、行业协作、利益共享的深度合作 [5] - 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被视作联动的先决条件,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等项目正形成不同流域之间的“硬联通” [6] 流域经济发展模式 - 流域经济模式首次被写进五年规划建议,成为联动的新载体,思路从局部生态工程升级为全域发展方式 [1][7] - 绿色发展是流域经济的底色,生态建设可直接转化为地方财政收入和高质量就业的增量来源 [7] - 该模式依托水资源整体开发,把水电、水域养殖、文旅、节水调配等纳入统一规划,并利用水运运能大、占地少、成本低的优势 [7] - “十五五”期间将继续建设人工运河、疏浚断航河段,配套建设港口与临港产业,形成“港口—城市—产业”互动的流域经济带 [7] 城市群与新型城镇化发展 - 规划建议提出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发展,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 [1][8]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动力源,定位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承担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参与全球竞争的使命 [8] - 国家层面锁定七大重点城市群,并考虑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东北城市群 [8] - 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意在培育带动中部崛起的新龙头,弥补中部缺国家级动力源的空白 [9] - 治理现代化要发挥超大特大城市核心引擎作用并防范“大城市病”,同城化是在“一小时通勤圈”内实现交通、公共服务等同城待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