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群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五”区域战略兼顾南北方协调 首提拓展流域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00:30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核心观点 - 区域协调发展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强调发挥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 [1] - “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与“流域经济”模式首次被写入五年规划建议,标志着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方向性调整 [1][2] - 城市群发展被赋予新内涵,首次提出“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 [1][11] 区域发展战略方法论与目标 - 系统协调成为区域战略的重要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被确立为区域战略的核心目标 [2] - 区域协调发展是覆盖全部国土的总体战略,追求均衡、效率、生态、安全四大目标 [2] - “叠加效应”概念首次提出,旨在通过四大战略的协同互促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路径 [2] 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升级 -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构成“面”上统筹,每个板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3] - 西部大开发定位为“两大一高”: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 [3] - 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使命是维护国家国防、粮食、产业、能源、生态五大战略安全 [3] - 中部地区崛起抓手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东部地区承担率先推进现代化的领头羊角色 [4][5] 南北协调发展内涵 - 区域协调叙述从“东中西”横向拓展为“东中西+南北方”纵向,政策重心并非追求总量平均而是更精细化兼顾 [5][6] - 南北落差核心在于制度软环境,如营商环境、市场活力、人才留存,需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系统性缩小差距 [6] - 扭转南北落差需靠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深化市场化改革、开放合作三管齐下 [5] 区域联动发展与流域经济 - 强调区域间联动发展,需在产业、市场、生态、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形成深度合作 [7] - 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是联动的先决条件,为流域经济提供“硬联通”基础 [7][9] - 流域经济模式首次写入规划,从局部生态工程升级为全域发展方式,依托水资源进行整体开发 [8][9] - 流域经济通过水运、水资源、水生态等形式把生态价值变现,形成跨行政区利益共享机制 [9] 城市群发展战略 - 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培育带动中部崛起的新龙头 [10][11]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承担参与全球竞争使命 [10] - 城市群内部需“中心—外围”协同,城市群之间要网络式联动,形成等级清晰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11] -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需防范“大城市病”,通过疏解非核心功能、提升公共服务等制度创新实现瘦身强体 [11] - 都市圈同城化需在“一小时通勤圈”内实现交通、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的同城待遇,城市间关系从竞争转向合作 [11]
不出意外,中国超50%人口,未来将流入这几座城市,房价或报复性反弹?
搜狐财经· 2025-09-12 13:2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口将持续向核心城市群聚集,这一趋势将加剧主要都市圈的住房供需紧张,并对房价形成有力支撑 [1][16] - 珠三角、长三角、川渝和京津城市群被识别为未来人口流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具有显著的投资潜力 [6][18] - 大城市因其资源、机会和辐射能力而具有强大的人口吸引力,其规模在未来10-20年有望进一步扩大 [15][16]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全球趋势 -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全球普遍现象,例如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人口占比68%,韩国首尔首都圈人口占比超50% [3] -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超5000万,占比15%,五大湖城市群人口超5500万,占比16% [3] - 中国目前有3.5亿人生活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人口总量占全国24.7% [4] - 中国城市化率超过65%,预计到2035年可能达到75% [4] 未来中国核心城市群分析 - **珠三角城市群**:广州商业与文化实力强,深圳GDP破四万亿,是国际创新中心,周边佛山、东莞制造业发达,电子产业全球知名 [7] - **川渝城市群**:成都近十年高速发展,吸引科技与制造业公司落户,重庆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持续吸引人口流入 [9] - **京津城市群**:北京是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机会众多,天津拥有大型港口天津港,交通发达,发展潜力大 [11][12] - **长三角城市群**:上海是经济金融中心,杭州是互联网热土,苏州是制造业温床,三城产业互补,提供大量高薪机会 [13] 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与规模展望 - 大城市吸引力源于三点: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丰富的就业与高薪岗位机会、以及发展红利对周边区域的广泛辐射 [15] - 对比发达国家,中国人口集中度仍有上升空间,未来省会城市人口可能达2000万以上,一线城市人口总量可能冲击4000-5000万 [16] - 随着人口涌入,核心城市群的住房将面临供需紧张,房价易涨难跌 [16] 核心城市群房地产投资策略 - 投资应聚焦于核心城市群和都市圈,优先选择珠三角、长三角等顶级城市群 [18] - 若一线城市房价过高,可考虑其周边有发展潜力的小城市 [18] - 微观选址应优选地铁口附近、配套资源完善、有公立学区优势的小区 [19]
把握规律建设现代化城市群
人民网· 2025-07-20 09:42
城市群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若干城镇,依托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群体 [1] - 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化率超50%时出现英格兰中部城市群,20世纪中期美国城市化率超50%时形成大西洋沿岸城市带,21世纪初世界城市化率超50%后城市群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载体 [1]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 - 中国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0%以上人口,贡献80%以上GDP [2] - 珠三角、长三角已成为相对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山东半岛等7个城市群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北部湾等5个城市群初步形成,黔中等4个城市群处于萌芽状态 [2] - 2015-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科技创新领先,2024年呼包鄂榆、长三角、珠三角人均GDP居全国前列 [2] 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 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导致"断头路""自循环""孤独岛"现象 [3] - "内卷式"竞争造成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重复建设导致产业雷同和产能过剩 [3] - 过度集聚导致"规模不经济",过度扩散增加交互成本 [3] 城市群发展机遇与成效 - 2015-2024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增长量是非城市群的1.3倍,非中心城市竞争力增速达中心城市的1.2倍 [4] - 2024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智能化技术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大数据、实时监测等支持 [4] 城市群发展优化路径 - 加快协同发展:统筹区域公共产品,促进超大特大城市核心功能提升,推动大中小城市一体化联动 [4] - 打造多层次体系:高端要素向高能级城市群集中塑造领先优势,中低端要素向低能级城市群分散集聚形成成本优势 [5] - 构建科学治理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协同机制,建立收益分享和成本分摊机制,加快智能化技术应用 [5][6]
不出意外,中国未来超50%人,将流入这几个城市,房价或报复性反弹
搜狐财经· 2025-06-25 06:27
房地产投资核心逻辑 - 房地产价值长期取决于人口流动趋势,"短期看政策,中期看金融,长期看人口"是行业核心判断标准 [1] - 人口密集度与房价天花板呈正相关,东京、首尔等国际案例显示人口流入城市房价具备持续上涨动能 [11] - 人口聚集通过住房需求增加(如北上广深房价从千元级跃升至5-6万元/㎡)和经济活动正反馈(基建/公共服务升级)双重驱动房价 [12][13] 四大核心城市群发展现状 京津冀城市群 - 2024年区域GDP达11.5万亿元(2013年的2.1倍),北京/天津/河北GDP增速分别达5.2%/5.1%/5.4%,均超全国均值 [3] - 以北京、天津为核心覆盖11市,辐射北方多省,定位北方经济龙头和世界级城市群 [3] 长三角城市群 - 2024年GDP总量33万亿元(占全国1/4),上海GDP突破6万亿元(常住人口2500万+) [5] - 杭州(互联网电商)与苏州(制造业)形成产业互补,高端人才吸引力显著 [5] 珠三角城市群 - 9市GDP合计14万亿元,深圳(3.8万亿)、广州(3.1万亿)双核驱动,东莞/佛山构成制造业集群 [7] - 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速7.3%,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优势突出(金融/科技/贸易) [7] 成渝城市群 - GDP从2023年8.2万亿增至2024年8.6万亿,重庆、成都作为西部引擎持续吸纳中西部人口 [9] 产业导向的购房策略 - 金融业优先考虑上海/深圳,互联网选择杭州/深圳,制造业聚焦苏州/重庆/东莞 [15] - 生活品质导向推荐广州/成都,年轻群体建议初期租房积累资本 [15] - 购房决策需结合职业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趋势,居住属性为主、资产增值为辅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