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山岳

搜索文档
“海洋+山岳”的蜜月宣言背后,是最终的救赎还是新一轮豪赌?
观察者网· 2025-06-04 20:11
海昌海洋公园战略投资 - 祥源控股以每股0.45港元认购海昌51亿股新股,总代价22.95亿港元,交易完成后将间接持有海昌38.6%股份并成为控股股东 [1] - 海昌计划将战投资金用于日常运营补充、核心业务发展(主题公园、文旅服务及IP)及偿还部分债务(银行贷款、供应商应付款等) [9] - 交易完成后海昌将配合董事会及高管变更,但短期内预计不会有大刀阔斧的变革 [11] 祥源控股战略布局 - 祥源控股在全国14个省市布局40余个文旅项目,覆盖6处世界遗产、10处5A级景区及16处4A级景区,形成"大湘西""大黄山""大南岭"旅游目的地集群 [2] - 公司通过"自投开发+并购整合+战略投资"模式及"上市公司+产业基金+REITs"资本平台构建文旅资产闭环 [2] - 2022年以来祥源文旅已分6次装入11个文旅资产,运用资产重组、置换及现金收购等方式 [2] 行业协同与互补性 - 祥源控股计划整合"山岳景区+海洋公园+低空旅游"三大业务,打造"海陆空"立体化旅游网络 [5] - 海昌在国内运营多个主题公园(含2个5A级、4个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但疫情后持续亏损导致流动性压力 [6] - 祥源现有项目以山岳观光为主,需补充海洋主题产品;海昌则需资金支持IP创新及运营效率提升 [5] 交易背景与市场反应 - 海昌2024年计息借款总额58.48亿元,流动负债净额29.53亿元,4.966亿元借款到期未偿还 [7] - 此前海昌曾尝试出售资产(65.3亿元出售4座公园)及寻求可转债融资(1亿美元未果) [6] - 祥源文旅股价在交易公布次日上涨2.95%至10.47元 [1] 合作挑战与未来方向 - 双方需解决债务处理、运营效率提升、资产质量优化及产品升级等关键问题 [11] - 祥源控股需持续投入资金支持海昌IP研发、现金流补充及新项目落地 [5] - 长期看合作将推动"海洋+山岳"联动,构建全域旅游生态,但实际效果需市场检验 [10]
海昌海洋公园“卖身”祥源,23亿救命钱能撑多久?
金融界· 2025-06-03 20:13
公司股权变动 - 海昌海洋公园控股股东曲乃杰家族让出控股权,引入祥源控股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获得22.95亿港元资金[1] - 祥源控股通过增发51亿股获得38.6%股权成为新控股股东,曲乃杰家族持股比例从47.29%降至29.04%[2] - 每股认购价0.45港元较公告当日市价折让46.43%,但较每股综合资产净值溢价99.95%[2] 资本市场反应 - 公告后首个交易日股价下跌13.1%,抹去近半个月涨幅[1] - 市场负面反应源于折价入股暗示估值虚高,以及增发导致中小股东权益摊薄[2] - 祥源文旅股价同日上涨近3%,逼近2017年9月以来新高[3] 交易战略意义 - 祥源控股借此扩大文旅版图,旗下拥有40余个文旅项目和两家A股上市公司[3] - 海昌拥有30余城项目布局、14万只海洋生物保有量及9家4A/5A景区资源[3] - 双方计划开展"海洋+山岳"联动合作,拓展山海联动新业态[2] 公司财务状况 - 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29亿元人民币,仅2021年实现盈利[4] - 2024年行政费用同比激增53.1%至7.19亿元,财务成本达3.46亿元[4] - 流动负债净额29.53亿元,4.97亿元借款逾期未还,资产负债率82.44%创2013年来新高[5] 资金用途与扩张历史 - 募集资金将用于日常运营、核心业务发展及偿还债务[5] - 2020年以13.3亿元竞得三亚不夜城项目,2021年投资42亿元建设郑州海昌度假区[4] - 激进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新冠疫情影响加剧经营压力[4] 行业整合前景 - 市场对"海洋+山岳"协同效应持观望态度,担忧业态差异带来的整合难度[6] - 海昌需解决债务问题和轻资产转型才能实现扭亏为盈[6] - 祥源的资源整合能力将成为海昌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6]
38.6%股权换22.95亿港元救命钱 祥源能否托起海昌海洋公园的明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9:44
股权变更与战略合作 - 海昌海洋公园以每股0.45港元向祥源控股旗下公司配发51亿股新股,总代价22.95亿港元,交易完成后祥源将间接持有38.6%股份成为控股股东,曲乃杰家族退居第二大股东 [2] - 祥源控股自2008年涉足文旅产业,在全国14个省市布局40余个文旅项目,旗下祥源文旅整合了张家界百龙天梯、黄龙洞等山岳型景区资源 [2] - 双方计划结合"海洋+山地"资源,探索文旅项目开发、IP运营、业态升级等合作,推动跨区域联动和产品创新 [4][5]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海昌海洋公园拥有2个国家5A级景区和4个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生物总保有量超17万只(含1000余只大型极地海洋动物) [2][6][7] - 公司在全国运营7个以海洋为主题的中大型文旅项目,包括上海、三亚、郑州等重资产项目,并转型轻资产输出模式推进"OAAS+IP授权"项目 [6][7] - 香港海洋公园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总收入11.81亿港元(同比+41%),但仍亏损7169万港元,游客量314万人次(同比+33%) [9] 财务状况与压力 - 2019-2024年累计归母净利润亏损29.15亿元,2024年底现金及银行存款从17.02亿元骤降至0.65亿元,流动资金从27.18亿元缩减至4.88亿元 [7] - 2024年底计息借款总额58.48亿元,租赁负债2.95亿元,流动负债净额29.53亿元,4.966亿元借款到期未偿还 [7] - 2024年裁员458人(占雇员总数12.3%),动物保育成本居高不下(如鲸鲨、虎鲸单只成本上亿元) [8][9] 历史资本运作 - 2021年出售武汉、成都、天津、青岛四座主题公园给韩国MBK Partner获65.3亿元资金 [9] - 2024年11月曾计划发行1亿美元可转债但未落地,最终引入祥源控股作为战略投资者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