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科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海上家国情丨逐波踏浪探秘深蓝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13:55
科考任务与目标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向阳红18”科考船正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5年度东海科学考察实验研究”秋季航段任务 [1] - 本次科考聚焦东海海域海洋环境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涵盖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等多学科的综合调查与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科考任务将系统揭示东海海洋环境的变化规律与机理,为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1] - 项目高效承载并服务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共享航次平台,推动海洋科学领域的协同创新与数据共享 [1]
6.10亿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采购大批仪器设备(含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仪器信息网· 2025-09-25 11:5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发布28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高达6.10亿元,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8月至10月 [2][3] - 此次大规模采购旨在增强海洋科学研究能力,特别是针对热带印度洋海洋立体综合观测网络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9][10][11][13] - 采购清单涵盖高端科研仪器及大型船舶建造,显示公司在海洋科学装备领域的重大投入和技术升级需求 [9][10][11] 采购项目概况 - 采购预算总额为6.10亿元,涉及28项仪器设备 [2][3] - 主要采购时间集中在2025年8月至10月 [3][9] - 采购品目包括MAPPER-20kU无人机载水陆探测激光雷达、共焦拉曼光谱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走航式多参数观测系统等高端设备 [3][9] 重点采购仪器技术参数 - **MAPPER-20kU无人机载水陆探测激光雷达**:具备532nm和1064nm双波段水陆一体化点云及剖面探测能力,测量速率大于20kHz,测深精度优于0.15米 [9] - **长期深海潜标**:可实现温度、盐度、流速、流向等关键参数的连续监测,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每小时一次,数据完整率超过95% [9] - **卓立汉光共焦拉曼光谱仪**:标配有320mm焦长影像校正高通光量光谱仪,可实现多目标捕获,结合拉曼光谱与共聚焦技术进行高精度原位检测 [9] - **GasBenchPlus+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主要用于浅水珊瑚岛礁多界面的元素和同位素测定,δ13C测量精度小于0.1‰ [9] - **高精度便携式CH4/CO2/H2O分析系统**:支持0.25ppb(CH4)的超精密检测,δ¹³C精度达小于0.12‰,灵敏度较国产设备提升3-5个数量级 [9][10]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水面保障母船项目**:公约船长124米,设计排水量9380吨,采用电力推进,具备二级动力定位能力,续航能力约10000海里,预算5.0912亿元 [10] - **配套设备采购**:包括4500米光电缆绞车(预算790万元)、4500米地质绞车(预算650万元)、舷侧A架(预算535万元)等关键船舶设备 [10][11] - **水下作业系统**:包括声通机升降装置(预算450万元)、CTD绞车(预算450万元)、水下供电设备(预算850万元)等专业海洋勘探装备 [10][11] 研究所科研实力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 [13] - 研究所在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前沿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13][14] - 拥有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包括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如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等 [15][16] - 研究所构建了覆盖南海和印度-西太平洋的观测网络,包括大亚湾、三亚、西沙、南沙等多个海洋实验站 [16][17]
海大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科研实验大楼“上新”
海南日报· 2025-09-16 10:03
近日,航拍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科研实验大楼。据悉,该楼于近日顺利交付 使用,该项目是省部共建的国家一级重点精密仪器实验室,投用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海南大学海洋基础科学 和海洋技术的研究能力。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
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交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13:49
船舶交付与功能 - 我国首艘2000吨级智能海洋科考船"同济"号于7月13日在上海交付 [1] - 该船由同济大学自主设计建造 具备绿色 静音 智能等新一代综合科考船特性 [1] - 交付后将承担东海和南海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 包括"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运行维护 [1] 船舶参数与设计 - 总长81.5米 型宽15米 型深6.9米 最大航速16节 续航力8000海里 [2] - 在2000吨级平台基础上优化布局 实现460平方米甲板作业区和320平方米实验室区域 [2] - 居住舱室人均10.2平方米 配备会议区 阶梯教室 休闲区等总计百余平方米功能舱室 [2] 科研与教学功能 - 可模块化搭载集装箱式实验室 水下遥控机器人 无人艇等自组网装备 [2] - 支持海洋地质勘探 生态采样 装备试验等"边航行边实验边分析"任务 [2] - 可参与海底观测网布设 风电工程勘察等国家重大海洋科技任务 [2] - 作为"海上校区"为学生提供海底观测 深潜研究等国家级项目实践机会 [1][2] 建造时间节点 - 2024年4月开工建造 今年1月下水 5月完成综合海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