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搜索文档
深海重器从武汉启航
长江日报· 2025-08-31 08:34
新一代浅吃水自航自升式海上作业支持平台交付 - 中船集团武汉船机总包建造的两座新一代浅吃水自航自升式海上作业支持平台于8月3日发往沙特执行深海作业任务[1] - 该平台集成多项自主核心技术 能够在复杂海况下完成起升 货物起重和自航等任务 标志着此类平台设计与建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 - 平台被形象称为"海上高脚屋" 专为海上油田服务设计[1] 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技术突破 - 中船集团武昌造船建造我国首艘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 实现潜水器收放等核心技术重大突破[4] - "深海一号"于2018年12月8日在武汉下水 2021年8月3日执行首个大洋综合调查航次 同年完成7000米级深潜试验[4] - 团队攻克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控制难题 首次实现全频段满足严苛指标 建成高效作业"流水线"[4] 深远海风电安装平台技术进展 - 武汉船机建造的新一代18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港航平5"于2023年8月28日交付使用[7] - 平台最大起重能力1800吨 最大作业水深超过70米 作业范围可达离岸3000海里 满足26兆瓦风机施工作业要求[7] - 该平台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建设从近海迈入深远海 技术可开发量达27.8亿千瓦 目前利用率不足1.1%[7] 深海养殖装备国际突破 - 武昌造船为挪威萨尔玛集团建造世界首座大型半潜式智能渔场"海洋渔场1号"于2017年6月3日交付使用[5] - 该装备集先进养殖技术 环保理念与顶尖海工技术于一体 实现智能养殖重大突破 填补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5] - 项目完成多项技术创新 被国际养殖业誉为深远海养殖的"新纪元"[5] 深海采矿与固定式平台装备配套 - 武汉船机参与水面支持系统研制 其布放回收系统 伸缩补偿装置等关键设备通过东海与南海实船验证[8] - "海葵一号"和"海基二号"入选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武汉船机提供潜液泵系统与多台海工吊机[8] - "海基二号"是我国首座超300米水深远海固定式平台[8] 智能深海作业装备创新 - 中国船舶719所研制全球首台深海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麒麟"号 下潜深度达1000米 待机时间超10小时[9] - 潜水器具备游泳 潜水和海底爬行能力 可满足复杂海底环境的精确观测与辅助作业需求 2021年8月进入产业化阶段[9] - 武汉理工大学研发的"仿生水蛇式海底管道检测机器人"采用模块化仿生设计 可灵活穿梭深海管道[9] 武汉深海装备产业基础 - 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于2014年获工信部批复 是我国第五个 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示范基地[1][10] - 产业链较为齐全 链上企业机构超100家 以武昌区 新洲区为重点建设绿色智能船舶设计和建造集聚区[10] - 719所 武船等与高校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闭环[10]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 不断提升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新华网· 2025-08-13 11:50
政策规划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结合海洋强国建设"十五五"相关规划的编制 进一步厘清海洋科技领域的重点急需领域 [1] - 相关部门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渠道 [1] - 支持海洋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 [1] 行业发展 - 政策旨在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 资金渠道安排将直接支持海洋科技领域 [1]
海洋经济:下一个10万亿有多远
科技日报· 2025-07-15 07:34
海洋经济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等 [1] - 海洋经济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政策红利加速聚集 [1] 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 - 浙江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将发电成本降低40%,技术达世界前列 [1] - 上海交付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2024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216.7亿元 [2] - 北京发布国内首款海洋大模型"瀚海智语",AI技术广泛应用于海况预报、深海养殖等领域 [2] - 深远海养殖平台、深海探测装备等新兴装备推动经济活动向深远海域拓展 [2]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 - 高端船舶订单暴涨57.1%,LNG运输船和豪华邮轮国产化率突破60% [3] - 一季度新增风电装机同比激增41.6%,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技术抢占制高点 [3]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 [6] 区域海洋经济特色 - 南部海洋经济圈(广东)聚焦未来产业,如海洋生物基因库、深海可燃冰开采装备等 [3] - 东部海洋经济圈(上海)围绕船舶制造、航运服务、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3] - 北部海洋经济圈(山东)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38%,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近80% [3] 科技驱动与产业转型 - 广东连续7年投入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创新,突破281项关键技术,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 [5] - 智能化养殖技术推动海洋渔业从"近海捕捞"转向"深远海养殖",渔获产值达3000万元/年 [4][6] - 传统港口转型为无人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智慧港口,船舶通过LNG动力、氢燃料电池实现绿色转型 [6] 科技短板与未来方向 - 深海探测、海底通信、高端海工装备等领域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 [8] - 辽宁将海洋经济列为重点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18% [8] - 深圳规划围绕海洋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依托11万家涉海企业构建创新网络 [8]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经济日报· 2025-07-09 09:18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1] - 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全球最深海域载人作业,"深海勇士"号实现深海热液与冷泉采样 [1] - 广东省2018年以来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项目315个,攻克28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20项技术国际领先 [1] - 山东省依托崂山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计划,突破深海智能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高端装备技术 [1] 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支持 - 《国务院关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批复》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海科技"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 [2] 海洋科技发展现存短板 - 各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不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国际合作断档风险凸显 [2] 深化海洋创新主体协同合作 - 政府需加大财政对海洋科技研发投入,设立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领军企业合作 [3] - 鼓励海洋领域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完善内部研发机构设置,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3] -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涉海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海洋科技人才 [3] 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 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平台,汇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破除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壁垒 [3] - 加强海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 -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形成"闭环",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合作 - 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加强与海洋科技强国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合作 [4] - 鼓励国内涉海企业与国外同行合作承担重大研发项目,拓展"国际蓝色伙伴关系" [4] - 整合国内外海洋科技资源形成多层次融合创新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对断链风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