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船舶工业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发展蓝色金融 释放海洋经济潜能
证券日报· 2025-11-13 00:24
海洋经济发展动态 - 四季度以来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多地围绕海洋经济部署工作 研究谋划“十五五”高质量发展[1] - 山东省召开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体现了沿海地区对海洋经济重要性的深刻认识[1] - 地方主动作为有助于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崛起 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蓄力赋能[1] 海洋经济产业构成与发展路径 - 海洋经济包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15个产业[2] - 地方发展切入点不同 有的从海洋传统产业入手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有的从海洋新兴产业入手支持重大项目签约[2] - 部分地方关注制度体系建设 通过实施新法律规范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 蓝色金融创新实践 - 11月4日江苏蓝色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在盐城市举行 正式揭牌蓝色金融服务中心[2] - 地方相关部门通过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蓝色金融提质增效 旨在构建服务海洋经济的特色金融体系[3] - 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蓝色金融新空间 信贷产品、蓝色债券市场、蓝色保险产品供给不断丰富[4] 海洋经济规模与融资挑战 - 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6%[4] - 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因素多等特征[4] - 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融资缺口仍然较大[4] 政策与金融支持建议 - 主管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与信用赋能 研究出台针对性财税激励政策 打造国际海洋金融中心[4] - 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权益类融资工具 积极推广以港口、海洋数据中心为基础资产的公募REITs[4] - 探索新型抵押质押融资模式 开发以蓝色碳汇交易为基础的金融产品 建立资产标准化评估体系[4]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6%
央广网· 2025-11-04 09:29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海洋船舶工业 - 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6.7%,海船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25.7% [1]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以修正总吨计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1]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1] - 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统在8.2万吨散货船上完成试航 [1] 海工装备制造业 - 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1] 海洋对外贸易 - 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额同比增长23.9% [1] - 船舶出口额同比增长22.4% [1]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07:39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行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为国民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1]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25.7% [2]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2]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2]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2] - 邮轮旅游热度高,进出港邮轮艘次和旅客总数分别为344艘次、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 [2] 海洋新兴产业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3]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3]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3] - 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包括超深水海洋装备交付和深水油气水下机器人投入应用 [3] 涉海企业经营与对外贸易 - 问卷显示55.6%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2%的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同比增长 [4] - 24.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51.3%的企业预计持平 [4] - 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4]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4]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04:11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行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为国民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1]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25.7% [2]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2]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2]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2] - 邮轮旅游热度高,进出港邮轮艘次和旅客总数分别为344艘次、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 [2] 海洋新兴产业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3]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3]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3] - 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如国产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交付 [3] 涉海企业经营与对外贸易 - 55.6%、54.2%、80.1%的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4] - 24.3%和51.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及持平 [4] - 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4]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4]
国民经济发展“蓝色支撑”稳中有进——访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负责人
新华社· 2025-11-04 01:04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2]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6419亿元 [7] - 涉海企业经营总体向好,55.6%的企业营业收入、54.2%的企业利润、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7] 海洋渔业与“蓝色粮仓”建设 -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2] - 风渔融合模式加速推进,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投产 [2] - 江苏省首座风光渔一体化半潜式海洋牧场“国能黄海1号”正式下水 [2] 海洋能源开发 - 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17.7% [2] - 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3.7%、42.1% [3] - 实现南海北部湾海域潜山勘探重大突破,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成功钻获高产油气井 [2] 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 - 海船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3.5%、47.3%和58.6% [4]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0.0%、50.8%和61.9% [4] - 前三季度海船完工量、海船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25.7% [4] 海洋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5] - 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船、全国首艘200TEU纯电智能远控集装箱海船相继开工 [5] - 首套自主研制全海深痕量金属CTD绞车系统在北极完成示范应用 [4] 深海极地探测与数智化应用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洞察”号完成西太平洋应用性试验 [4] - 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蛟龙”号完成北极冰区下潜 [4] - 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深圳发布“AI+海洋”应用场景,中船集团发布“智海·图灵”等AI成果 [5] 企业研发与创新投入 - 62.9%的涉海企业研发经费和62.3%的研发人员数量实现同比增长 [7] - 首批自主研发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集成完工 [5] - 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投入应用 [5]
权威访谈|国民经济发展“蓝色支撑”稳中有进——访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负责人
新华网· 2025-11-04 00:44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2]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6419亿元 [6] - 涉海企业经营总体向好,55.6%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2%的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同比增长 [6] 海洋资源与能源开发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0%,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7.7% [2]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7%,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3] -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2] 海洋工程与高端制造 - 海船新接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63.5%,造船完工量占47.3%,手持订单量占58.6% [1][4]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60.0%,交付订单金额占50.8%,手持订单金额占61.9% [4]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5] 科技创新与重点项目 - 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投产 [2] - 我国离岸距离最远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大丰(800兆瓦)"首批机组并网发电 [3]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 [4] - 我国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 [4] 智能化与绿色转型 - 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5] - 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船、全国首艘200TEU纯电智能远控集装箱海船相继开工 [5] - 我国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统(OCCS)在8.2万吨散货船上完成试航 [5]
自然资源部: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6%
智通财经网· 2025-11-03 21:06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1][2] - 海洋经济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蓝色支撑” [1][2]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6.7%和25.7% [3]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以修正总吨计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3]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3]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3.8% [3] - 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邮轮艘次、旅客总数分别为344艘次、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28% [3] 海洋新兴产业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4] -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三峡领航号”基础平台交付 [4] - 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4] 海洋资源与能源供给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6419亿元 [5] - 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17.7% [5] - 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3.7%、42.1% [1][5] - 800兆瓦江苏大丰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306兆瓦上海金山风电场一期实现全容量并网 [1][5] 海洋食物与水资源 -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6] - 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投产 [6] 涉海企业经营与创新 - 55.6%的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54.2%的企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7] - 62.9%的企业研发经费实现同比增长,62.3%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实现同比增长 [7] - 24.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51.3%的企业预计持平 [7] 海洋科技创新与探测 - 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 [8] - 国内首批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集成完工 [8]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 [9] - 我国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 [9] 海运贸易与港口建设 - 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10]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10] - 全国已投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各30座 [10] - 天津港大型集装箱设备自动化率超88%,平均作业效率提升15% [10]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5.6%,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加速
第一财经· 2025-11-03 16:33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 [1] 海洋资源供给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 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17.7% [1]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1][3]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7%、6.2% [1]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6.5% [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1] - 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 海洋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2] - 海洋药物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2] - 海洋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上线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并发布"AI+海洋"应用场景 [2] - 18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260.0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33.7% [2]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3] 企业经营与创新投入 - 55.6%的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3] - 54.2%的企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3] - 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3] - 62.9%的企业研发经费实现同比增长 [3] - 62.3%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实现同比增长 [3] - 全国已投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各30座,规模居世界前列 [3] 海洋对外贸易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4]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4] - 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 [4]
五中全会绘就发展“导航图”产业、安全、内需三大主线值得关注
西部证券· 2025-10-28 21:04
政策框架与总体变化 -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字数较“十四五”公报大幅减少约1000字,但新增当前经济形势与党的建设部分,凸显重点[13] - 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相比,公报更加重视风险与挑战,强调国际风险应对,对战略机遇期提出“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14] - 安全成为重要主线,涵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防军队、社会治理、民生就业四个方面[15] 产业发展与投资主线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12项具体工作部署中排序第一,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体系[17][20] - 对外开放排序从第九项大幅提升至第五项,民生从第十项提升至第九项,凸显重要性提升[19][20] - 消费内需部分新增“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说法,“可靠性”凸显内需的战略支撑作用[23][25] - “十五五”规划发布会指出,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29]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32] 风险提示 - 政策落地可能受规划衔接、地方执行、经济运行等因素影响,导致效果不及预期[33] - 地缘政治冲突、国际“黑天鹅”事件、贸易保护主义等超预期因素可能扰动国内政策[33]
“短板”破万亿,沿海大省江苏再踩油门
搜狐财经· 2025-09-17 16:48
核心观点 - 江苏海洋经济总量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 但低于广东 山东 福建 浙江和上海 仅排全国第六 [2][6] - 江苏海洋经济占GDP比重为7.3% 低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 且产业结构偏重二产 三产发展滞后 [9] - 江苏正通过科技创新和区域协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沿海三市南通 连云港 盐城被赋予差异化定位 [10][17][19] 海洋经济现状 -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占GDP比重7.8% [2] - 江苏海洋生产总值10046.2亿元 同比增长但比预期目标晚4年 [2][6] - 沿海三市(南通 盐城 连云港)GDP占全省比重18.1% 低于2025年20%的目标 [4] - 海洋经济占GDP比重7.3% 低于广东(约14%)和全国平均水平 [9] 产业基础与优势 - 海洋船舶工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领跑全国:2024年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 新接订单量 手持订单量)占全国份额47.4% 46.2%和47.1% [10] - 盐城拥有全球最大海上风电装备研制基地 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 [11] - 2024年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 [13] 发展挑战 - 海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第三产业比重低 [9] - 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领域未形成优势 海工装备核心技术依赖国外 [14] - 海洋科研教育资源偏重基础理论 与产业融合度不高:2024年科研教育增加值684亿元 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1447.6亿元 合计占比21.2%(低于全国22.6%) [14] - 沿海三市对海洋经济支撑能力不足 且存在资源分散和无序竞争问题 [15][21] 战略方向与区域定位 -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10] - 南通定位为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 [17][19] - 连云港定位为"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 突出海洋运输业优势 [17][19] - 盐城定位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强化新能源产业 [17][19] - 通过跨区域协同提升整体影响力 避免"各自为战"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