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

搜索文档
蒋维崧︱俄藏敦煌、黑水城文献出版轶事
新浪财经· 2025-07-12 12:34
敦煌西域文献出版项目 - 上海古籍社自1989年启动抢救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西域文献文物项目,1992年开始出书,三十多年来已出版俄国、法国、英国从敦煌、新疆、黑水城等地掠取的文献、文物资料图录数百册 [1] - 其中俄藏敦煌文献十七册,俄藏黑水城文献三十一册,预计2026年出齐 [1] -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摄影方式发表图版最多的古代写本文献出版项目 [1] 俄藏黑水城文献合作出版 - 1993年中俄双方达成协议合作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方由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组团赴圣彼得堡展开工作 [9] - 黑水城文献在俄国东方所的入藏量是世界第一 [9] - 1997年前出版的第一、二、三及第七册未列入克平为编委,直到出版第八册时才补入 [14] - 2000年完成现场编拍工作,累计摄制黑白底片近三万拍,涵盖俄藏黑水城文献精华的绝大部分 [18] - 预计2025年出版完毕全书的最后一册即第三十三册 [36] 西夏学研究 - 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所内的西夏学专家以克恰诺夫、克平为双峰并峙 [11] - 克恰诺夫研究领域宽广,对西夏法典尤其是《天盛律令》深有研究,并编著西夏刊刻的《大藏经》分类目录 [11] - 克平的研究以精深著称,对西夏语音系统提出自己的解释,并力图释读西夏文字系统存而未决之疑难 [11] - 克平与同事在1969年对《文海》这部巨著作了研究阐释,还对《孙子兵法三家注》《类林》《新集慈孝记》作了研究 [11] 学术交流与合作 - 1987年1月中国西夏学者史金波与李范文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遣前往东方研究分所进行学术交流 [23] - 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派出以魏同贤为团长的访苏代表团考察东方所收藏的敦煌写卷 [24] - 1995年8月在银川召开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克恰诺夫与克平等俄方学者参会 [30] - 1997年《俄藏黑水城文献》首批四大册出版物首发,第一册冠以中俄双方主编各自撰写的《前言》 [31]
西千佛洞和莫高窟:千佛万相俱入禅观丨从长安到敦煌(6)
经济观察报· 2025-06-29 07:59
敦煌文化历史与艺术价值 - 敦煌藏经洞发现于1900年5月26日,洞内藏有大量古代经卷、文书、绢幡佛画和宗教法器,复室高240厘米、宽270厘米,编号为第17窟 [1] - 藏经洞文物在20世纪初被多国探险家掠夺,包括斯坦因骗走9000多卷写本和500多幅佛画,伯希和购得6000余卷文书和100多幅古画 [3] - 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实施系统性保护,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约6个标准足球场面积),采用环境监测技术控制洞窟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 [30][36] 石窟建筑与艺术特色 - 西千佛洞现存22个洞窟,最早为北魏时期开凿,第4窟保留隋代与回鹘时期混合艺术风格,藻井以红色打底绘绿色团窠宝花 [18][23] - 莫高窟第427窟保留宋代窟檐建筑,梁架题记载明由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于乾德八年(970年)创建,采用唐代八棱柱与三抄斗拱结构 [34][35] - 第61窟《五台山图》壁画长13.45米,标注67座寺庙及太原至正定山川道路,为五代时期佛教地理图像杰作 [36] 佛教艺术与历史叙事 - 第257窟《九色鹿本生》采用北魏长卷式连环画,首创"两头起笔、中端收束"叙事结构,左侧描绘九色鹿救人,右侧表现王后索鹿皮 [47] - 第148窟涅槃经变包含14.5米卧佛及《八王分舍利》《荼毗》场景,记载由陇西李氏家族于776年出资修建 [40][42][43] - 第251窟天宫伎乐壁画因铅丹氧化导致肤色变黑,原为表现立体晕染效果,现呈现蓝白色天宫城墙与棕黑色乐舞天人 [44][45]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 现代莫高窟实行预约制分批次参观,A类票限8个洞窟,配备讲解员与电子导览设备,严禁窟内拍照以保护壁画 [30][31] - 韩国游客违规使用闪光灯拍摄103窟唐代壁画事件反映管理挑战,讲解员通过翻译沟通制止不文明行为 [39] - 敦煌艺术融合汉、回鹘、吐蕃等多民族文化,如第4窟回鹘可汗供养像及第61窟回鹘公主形象 [22][23]
驼铃古道 世界回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6 06:21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 -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 [7] - 莫高窟有着上千年的营造史,艺术风格呈现时代变迁与多元影响,如北魏受健陀罗艺术影响,隋唐吸收西域元素,西夏和元代融入藏传佛教特色 [7] - 敦煌壁画所用颜料如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等地,是古代国际贸易网络的实物见证 [8] 藏经洞的发现与价值 - 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第17窟)包含数万件公元4至11世纪的珍贵文献与艺术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9] - 藏经洞文献堪称"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宗教典籍、经史子集、官方文书、医方历法等,文字载体包括汉文、古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 [10] - 藏经洞文献具有全球性学术价值,如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研究唐代边疆的《沙州都督府图经》等 [10] 敦煌学的国际发展 -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研究对象涵盖敦煌石窟艺术、藏经洞文献等,从诞生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11] - 敦煌研究院推动创建"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石窟艺术的永久保存和全球共享 [12] - 敦煌学发展由中国学者主导、全球学者共同参与,如"国际敦煌项目"(IDP)促进流散文物的数字化"重聚" [13] 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20世纪40年代起,常书鸿等第一代敦煌学人在艰苦条件下创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奠定了敦煌保护的基础 [12] - 段文杰通过临摹壁画保存艺术信息,樊锦诗推动数字化保护工程,使文物保护走向科学化 [12] - 敦煌研究院的"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管理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