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

搜索文档
永定门城楼下半年启动修缮,丰富展陈助力文化传播
新京报· 2025-07-10 20:46
北京中轴线旅游热度提升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暑期多个点位客流明显增加 [1] - 永定门城楼前小广场热度提升,游客量持续增加,接待集体预约参观 [2][3] - 正阳门近期迎来客流小高峰,每日门票从800张增加到1200张 [4][5] - 钟鼓楼成为年轻游客热门打卡地,暑期游览队伍中年轻面孔占多数 [7][8] 文物活化与文化传播 - 永定门城楼将启动修缮工程,完成后将提升展陈内容 [1][3] - 永定门举办多场文化活动,包括10条文化探访线路和中轴线巴士体验 [3] - 正阳门箭楼经修缮后重新开放,新增数字化展陈和考古方舱展示 [4][6] - 钟鼓楼推出"时间的故事"数字化展览和互动触屏技术展示古代计时仪器 [7][8] 文物保护与科技应用 - 永定门城楼将进行建筑物修缮,更换安防消防器材,加强环境监测 [3] - 正阳门采用5种科技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建筑结构变化 [6] - 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免费开放,展示镇水兽和考古发现 [6] 游客体验升级 - 永定门公园保留御道遗存,游客可近距离观赏古代高等级道路 [2] - 正阳门箭楼开放后游客可登高眺望前门大街全景 [4] - 钟鼓楼每天进行击鼓表演,推出特色茶饮和文创产品 [7][8] - 中轴线非遗研学体验活动吸引全国各地孩子参与 [5]
西千佛洞和莫高窟:千佛万相俱入禅观丨从长安到敦煌(6)
经济观察报· 2025-06-29 07:59
敦煌文化历史与艺术价值 - 敦煌藏经洞发现于1900年5月26日,洞内藏有大量古代经卷、文书、绢幡佛画和宗教法器,复室高240厘米、宽270厘米,编号为第17窟 [1] - 藏经洞文物在20世纪初被多国探险家掠夺,包括斯坦因骗走9000多卷写本和500多幅佛画,伯希和购得6000余卷文书和100多幅古画 [3] - 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实施系统性保护,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约6个标准足球场面积),采用环境监测技术控制洞窟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 [30][36] 石窟建筑与艺术特色 - 西千佛洞现存22个洞窟,最早为北魏时期开凿,第4窟保留隋代与回鹘时期混合艺术风格,藻井以红色打底绘绿色团窠宝花 [18][23] - 莫高窟第427窟保留宋代窟檐建筑,梁架题记载明由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于乾德八年(970年)创建,采用唐代八棱柱与三抄斗拱结构 [34][35] - 第61窟《五台山图》壁画长13.45米,标注67座寺庙及太原至正定山川道路,为五代时期佛教地理图像杰作 [36] 佛教艺术与历史叙事 - 第257窟《九色鹿本生》采用北魏长卷式连环画,首创"两头起笔、中端收束"叙事结构,左侧描绘九色鹿救人,右侧表现王后索鹿皮 [47] - 第148窟涅槃经变包含14.5米卧佛及《八王分舍利》《荼毗》场景,记载由陇西李氏家族于776年出资修建 [40][42][43] - 第251窟天宫伎乐壁画因铅丹氧化导致肤色变黑,原为表现立体晕染效果,现呈现蓝白色天宫城墙与棕黑色乐舞天人 [44][45]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 现代莫高窟实行预约制分批次参观,A类票限8个洞窟,配备讲解员与电子导览设备,严禁窟内拍照以保护壁画 [30][31] - 韩国游客违规使用闪光灯拍摄103窟唐代壁画事件反映管理挑战,讲解员通过翻译沟通制止不文明行为 [39] - 敦煌艺术融合汉、回鹘、吐蕃等多民族文化,如第4窟回鹘可汗供养像及第61窟回鹘公主形象 [22][23]
甘肃: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方案出炉
快讯· 2025-06-11 08:12
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 核心观点 - 甘肃多部门联合制定《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分阶段提出2025年、2030年底、2035年底的主要目标 [1] - 2025年启动遗产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布局等项目,构建"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总体布局 [1] - 2030年底建成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民族民俗非遗展示、国际旅游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五大样板" [1] - 2035年底目标将河西走廊建成世界遗产保护先行地、中华文化传播地、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地、国际旅游目的地 [1] 投资与任务 - 2025年计划推动120项具体任务,预计投资6.1亿元 [1] 阶段性目标 2025年目标 - 重点围绕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张掖彩丘等遗产启动保护利用项目 [1] - 初步形成"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的遗产线路布局 [1] 2030年目标 - 全面建成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民族民俗非遗展示、国际旅游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五大样板 [1] -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制度体系和实践经验 [1] 2035年目标 - 力争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1]
【西安】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好文化遗产
陕西日报· 2025-06-04 06:28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修缮 [1] - 西安城墙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活动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秉持"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保护 [2]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遗址保护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呈现宫殿遗址格局,成为融合历史与休闲的公共空间 [3][4] 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 -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文物保护、文旅运营等4方面数据要素,运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全方位监测 [2] - 平台设置绿黄橙红4色分级预警机制,数字化呈现预防性保护标准 [2] - 通过物联网监测和AI智能体提升管理效率,实时显示13.74公里城墙全域数据模型 [2] 文化IP活化与创新利用 - 2025乙巳蛇年"长安灯会"在西安城墙等3地同步点亮万盏花灯,结合盛唐主题灯组、国潮集市等活动吸引游客 [2] - 西安探索"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形成大唐西市博物馆"民营资本投资模式"和大明宫"集团运作模式"等创新路径 [4] - 西安市编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形态 [4] 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 - 西安城墙日均接待大量游客,城墙下市民活动形成古今交融的生活场景 [1] - 大明宫遗址公园被游客评价为兼具历史教育与亲子休闲功能的"遛娃好去处" [4] - 西安通过遗址合理利用实现"相融共生",如大唐芙蓉园等景点联动提升文旅吸引力 [2][4]
从历史深处走向更远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回访记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1] - 洛阳龙门石窟作为文化遗产,通过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升级 [2] -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如数字化档案、三维扫描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13][1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龙门石窟拥有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展现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 [3][5] - 文化遗产保护需科学专业,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如X射线荧光仪分析颜料成分 [10][11] - 研究院针对石窟围岩崩塌、雕刻品风化和渗漏水三大病害进行保护修缮,基本解决主要问题 [10] 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 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建立数字化档案,利用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留存文物数据 [13] - 三维数字化扫描技术为文物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实现文物可移动展示 [14] - "云上龙门"小程序和"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提供360度文化沉浸体验,吸引年轻游客 [16] 历史文化价值与传播 - 龙门石窟造像风格体现中原文化与大丝绸之路文化交融,如"秀骨清像"和"大唐风范" [15] - 洛阳拥有3项世界文化遗产和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明重要地标 [15] - 通过文化产品挖掘景点历史价值,提升游客学习体验,增强文化自信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