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清朗系列专项行动
icon
搜索文档
“不敢发朋友圈”,清华学霸小红书晒1.67亿元年薪引调查!美国司法部:他处于在逃状态
新浪财经· 2025-09-17 17:13
曾在小红书晒出23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7亿元)年薪的吴舰,正面临美国证券交易委 员会和美国司法部的民事刑事双重起诉。 近日,美国司法部表示,吴舰被指控犯有电汇欺诈、证券欺诈和洗钱罪。美国司法部还表 示,34岁的吴舰是一名居住在纽约的中国公民,目前处于在逃状态,无法立即确定他的律 师。 根据吴舰的Linkedin(领英)简介,他在2011年取得了清华大学的工学学士学位,并于 2017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名校毕业的吴舰曾在美国知名做市商Citadel(城堡投资)实习,于2018年4月加入顶尖量 化对冲基金Two Sigma,从量化研究员做起,三年时间不到就升任Two Sigma量化研究部 的副总裁,2023年1月,工作不到五年的吴舰被提拔为高级副总裁。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起诉书称,在2021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间,吴舰秘密操纵了他创 建或帮助创建的至少14个投资模型,吴舰向Two Sigma谎称这些模型正在生成独特的预 测,而事实上,吴舰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未经授权和未披露的更改,导致它们有效地复制了其 他Two Sigma模型的预测(公司要求新的模型必须与已有的模型"不高度相关")。 ...
对付假专家须打出组合拳
经济日报· 2025-08-19 05:1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假农技专家通过短视频平台以农技指导和公益助农名义推销高价劣质农资 对农业技术完全外行但精通流量生意 利用算法推荐和专家权威性获取信任 唯一目的是带货挣钱[1] - 假专家三大特征包括夸大承诺 用高大上概念包装并吹嘘神奇效果 身份模糊 白大褂只写农业研究所无具体单位和证书 文案雷同 账号背后由推广机构操作 从人设到内容均无含金量[2] - 农民受骗后损失不仅是购买农药肥料的钱 很可能是一年的收成 反映农业科技服务存在有效供给不足 与农户需求脱节 基层农技服务力量薄弱等问题[2] 解决方案与措施 - 平台需加大对真正农业专家和助农达人的流量倾斜与扶持力度 帮助扩大传播声量 同时响应清朗专项行动 整治内容以假乱真和缺失资质等问题 让假专家现形受罚[1][3] - 鼓励市场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和企业发展 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技小院和专家大院等公益性服务模式 千方百计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2] - 涉农高校院所需转变考核评价体系 体现为农业服务的实质贡献 农技推广体系需适应移动互联趋势 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能 主力军需有效挺进主阵地[3] - 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打击力度 健全农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 斩断假专家非法牟利产业链条 形成震慑效应[4] 市场需求与机遇 -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存在强烈渴求 新型经营主体愿意花钱购买农业科技服务 亿万农民通过手机上网 用短视频平台找答案成为普遍方式[2][3] - 真正农业专家需把技术送到地头 到网上做指导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成果送到产业中 但目前真专家拍摄视频存在叫好不叫座情况 粉丝数量较少[3]
网信办出手!针对“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乱象
证券时报· 2025-07-29 17:55
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技术,仿冒他人,或编造社会民生等领域虚假信息,欺骗公众。通过剧情摆拍、 拼凑剪辑等方式,编造事件、虚构或夸大情节,引起关注。歪曲解读关乎公众利益的政策方针、法规文 件,宣扬"即将取消""重大变动"等不实信息,制造噱头。对往年社会新闻、政策发布等旧闻旧事摘头去 尾,掩盖时间、地点、结果等关键要素,恶意炒作。借助网络黑灰产等渠道,以刷榜打榜买榜方式,通 过热搜榜单呈现不实信息,操纵榜单。 不做标注以假乱真问题 对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未标注或未准确标注信息来源。以"网传""网友 表示""来源于互联网"等方式发布信息,模糊标注信息来源,发布无实际依据内容。标注错误信息来 源,或矩阵账号互相引用标注,导致公众无法追溯真实来源。以过小字号、隐蔽位置、进度条遮挡等方 式标注,刻意弱化标注标识。 专业领域信息不实问题 中央网信办出手。 据网信中国,为持续深入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乱象,进一步规范"自媒体"信息发布行为,按照 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总体安排,中央网信办决定自7月24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 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 据悉, ...
网信办出手!针对“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乱象
证券时报· 2025-07-29 17:15
中央网信办整治自媒体不实信息专项行动 核心观点 - 中央网信办自7月24日起启动为期2个月的专项行动 重点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乱象 规范信息发布行为 [1] 重点整治问题分类 恶意蹭炒误导公众问题 - 假冒当事人或近亲属身份蹭热点 混淆视听 [2] - 假冒知情人士编造重大舆情或突发事件细节 干扰舆论 [2] - 虚构财经 军事 外交等领域"权威报道"或"一手数据" 误导公众认知 [2] 多种手段歪曲事实问题 - 利用AI技术仿冒他人或编造虚假信息 [3] - 通过剧情摆拍 拼凑剪辑虚构事件情节 [3] - 歪曲解读公共政策 宣扬"即将取消"等不实噱头 [3] - 篡改旧闻关键要素恶意炒作 [3] - 通过刷榜买榜操纵热搜榜单呈现不实信息 [3] 不做标注以假乱真问题 - 未标注国内外时事 公共政策等信息的真实来源 [4] - 模糊标注如"网传"等方式发布无依据内容 [4] - 故意弱化标注标识 如过小字号或隐蔽位置 [4] 专业领域信息不实问题 - 冒用财经专家 医生等专业身份发布虚假认证内容 [5] - 篡改真实案例或科学常识 张冠李戴历史事件 [5] - 借专业知识分享名义编造同质化文案引流带货 [5] - 发布虚假摆拍教程打造"网红专家"人设 [5] 其他信息 - 专项行动属于2025年"清朗"系列工作总体安排 [1] - 整治范围覆盖全国 持续至9月24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