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消费
搜索文档
 多元演出市场拉动城市消费
 北京青年报· 2025-10-10 06:40
 剧集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卫视频道剧集平均收视率较2024年同期上涨6.3%,网络平台剧集有效播放量达168.2亿次 [2] - 台播剧以40岁以上受众为主,偏好年代、家庭等现实主义题材,网络平台剧则以18-29岁为核心,对悬疑、古装等强情节题材接受度更高 [3] - 年代传奇剧《灼灼韶华》假期平均收视率达3.12%,蝉联收视周榜冠军,新播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开播首日即空降实时收视榜第二位,假期平均收视率达2.23% [2] - 国庆期间网络剧集日均活跃用户达2.1亿,强情节与IP改编成为流量核心密码,头部剧集垄断流量高地 [2] - 内容创新成为破圈密码,如《许我荣耀》通过“婚姻反击”等话题和短视频传播收割流量,《不眠日》的时间循环设定和《绝命法官》的港风创新验证了悬疑品类的市场潜力 [4]   电影市场表现 - 2025年国庆档以18.35亿元总票房落下帷幕,市场表现依靠多部影片的稳健口碑,而非单一爆款拉动 [1] - 《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系列终章,档期票房为4.50亿元,展现了成熟IP强大的市场凝聚力 [5] - 《731》获得3.45亿元票房,在假期中实现票房逆跌,诠释了电影市场长尾效应与假日观影刚需 [5] - 《毕正明的证明》作为口碑标杆成功打破初始的性别圈层,持续吸引男性观众入场 [6] - 《浪浪人生》作为档期唯一喜剧,凭借生活化笑点与泪点证明喜剧作为市场“硬通货”的价值,《刺杀小说家2》在特效厅的强势表现彰显中国电影工业在高技术格式赛道上的进步 [6]   演出市场表现 - 经典文艺作品通过现代艺术形式重新演绎成为亮点,如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和音乐剧《青春之歌》在国庆期间首演,吸引年轻观众群体 [7] - 跨界演出呈现艺术形式深度融合,如谭维维的音乐会融合多种唱法,谢欣舞蹈剧场采用现场演奏与舞蹈共演 [8] - 文旅深度融合表现突出,北京大运河音乐节累计吸引近7万名乐迷,配套近50家市集展商,形成“演艺+消费”的完整生态链 [8] - “2025国际音像艺术作品博览会”汇聚全球64家厂牌近万种珍品,将绝版黑胶与MR/VR沉浸体验相结合 [9] - 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等多场馆上演丰富多元的艺术演出,如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话剧《傲慢与偏见》及多场音乐会,有效带动副中心夜经济发展 [9]
 北京朝阳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北京商报· 2025-08-12 00:39
 经济总量与财政表现 - 2024年全区GDP达9230.1亿元历史性突破9000亿元大关 上半年实现4620.1亿元同比增长5.1% [2] - 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近20% 上半年完成584.7亿元 [2] - 经济总量占全市GDP体量18.5%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 [2]   消费市场表现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5亿元占全市总量20% [1][2] - 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蓝色港湾等重点商圈实现外卡支付全覆盖 [1] - 首店数量与汽车消费核心指标稳居全市榜首 [1]   外商投资与对外开放 -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持续领跑全市占比接近五分之一 [1] - 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双双稳居全市首位 [2] - 两区建设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5项全国复制推广 [2]   文旅产业与消费生态 - 2024年旅游收入154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总量23% [3] - 上半年举办41场大型演唱会吸引观众170万人次 直接票房11亿元带动产业链消费超75亿元 [3] - 北影节期间票根联动带动重点商圈客流环比增长15% 销售额超4.8亿元环比增长17%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8% 较十三五末提升7.2个百分点 [5] - 科技服务业营收和拉动力实现全市双第一 新增3家上市企业占全市三分之一 [5] - 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近700家 形成全链条服务能力 [5]   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 - 上半年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5.6% 高于全市11.5个百分点 [6] - 1-5月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市17.3% 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市25.9% [6]   未来发展规划 - 下半年将举办国际灯光节亮马河艺术季等60余项重磅活动 [4] - 持续深化场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