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相对论

搜索文档
真实的降维打击是什么?
虎嗅· 2025-10-21 09:4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捷幡,作者:金捷幡,题图来自:AI生成 物理学的降维打击链,是从宇宙最高维的理论一路退化。 它每退化一步,越接近人类的观察和对世界的理解。 但可悲的是,即使退化到最下面一层的经典理论,也有99%的人并不能真正懂。 这注定了大多数人是"愚蠢"的,那你是不是那1%呢? 第1层:M(膜)理论 维度:11维 降维:膜是多条弦凝聚而成,把它卷成圈或压成线或用其它投影这一维的方法,它会退化成弦论。 第2层: 弦论 维度: 10维 降维: 10维=3D空间+1D时间+6D卡拉比–丘流形(这个丘是丘成桐)。 实数6D其实是复数的3D,是凡夫俗子看不到的微观高能世界,其几何性质决定了我们宇宙的基本粒子 种类和物理常数,每个不同的卡拉比–丘流形对应一种不同的宇宙。 维度:4维 狭义相对论在物体远低于光速时,退化成牛顿力学。 第4层:牛顿力学 维度:3+1维 你真的懂牛顿力学吗?(这里假装你懂绝对时空观。) 第2层弦论降维后,低能极限下看到的是连绵的表面(广义相对论的连续时空),在高能极限下看到的 则是一堆跳舞的弦(粒子)。 这次降维忽略掉这紧致化的6D,剩下我们熟悉的4D低能世界。 第3层:广义相对论 维度 ...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21:26
杨振宁的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3] - 杨振宁自评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3] -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二战、冷战及中国从封闭到经济腾飞的全过程,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 [3] 学术生涯与关键贡献 -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杨振宁自幼展露数学天赋,在中学图书馆通过《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20世纪物理学并产生浓厚兴趣 [5] - 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其物理品味形成于此时期,开始欣赏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的工作 [7] - 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系深造,师从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 [7]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度过黄金17年,迎来学术巅峰,1954年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跻身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之列 [7] - 曾三次近距离接触爱因斯坦,但因德语不精留下交流遗憾 [9] 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努力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立即回国,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几乎每次访华均获中央高层接见,曾与周恩来总理对谈六小时,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 [9] - 捐出诺贝尔奖奖金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9] - 凭借自身资源资助中国学者赴美留学,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竭力培养中国科技人才 [11] - 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全部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11] - 几十年里参与建立60多个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缩短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差距,培养众多科研人才 [12] 个人特质与晚年生活 - 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的团队精神 [4] - 被描述为心怀人文主义浪漫的物理学家,常以美、妙、优雅描述物理工作,有"以艺术家身份工作"和"孩子般天真个性"的特质 [4]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研究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并取得突破 [13] - 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告诫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不是聪明而是抓住不放的执着 [14] - 与妻子翁帆合著《曙光集》《晨曦集》,在百岁诞辰演讲中表示科学探索如同在黑夜中寻找钥匙,重要的是相信钥匙一定存在 [14][16]
回溯物理学统一之路,张朝阳对话物理学家徐一鸿
经济网· 2025-07-21 15:01
物理学发展历程 - 2025年是多个重要物理理论的纪念节点,包括狭义相对论120周年、广义相对论110周年、海森堡矩阵力学100周年,这些理论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理解的重大革新 [3] - 牛顿最早统一了天体与地面的力学规律,麦克斯韦完成了电与磁的经典统一,但电磁学与牛顿时空观存在冲突 [3] - 爱因斯坦通过狭义相对论解决了电磁学与牛顿时空观的矛盾,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与引力的联系,量子力学领域则由薛定谔和海森堡的理论共同构成主流框架 [3] - 量子场论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物理理论,能够高精度计算电子磁矩,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进一步统一了电磁、强、弱相互作用 [4] 物理学理论发展的偶然性 - 重要理论的发展契机可能早已蕴含在既有理论中,但未被及时重视,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暗示了洛伦兹对称性,规范对称性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历程 [6] - 赫维赛德曾认为电标势和磁矢势是"数学垃圾",但后来这些概念成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基础 [8] -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幸运的巧合,1911年预言光线弯曲时计算有误,1915年修正后得到正确结果,并由爱丁顿团队证实 [8] 物理学研究与AI的关系 - 当前AI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快速访问数据库,但无法像人类一样探索物理,前沿物理研究仍依赖人类思维的直觉和创造力 [9] - 徐一鸿教授认为AI可能在牛顿力学基础上增加变量或参数,但这并非真正的物理探索方式 [9]
可视化新方法直观呈现“特勒尔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5-08 09:16
可视化新方法呈现"特勒尔效应" - 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与维也纳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利用创新可视化方法首次直观呈现狭义相对论中的"特勒尔效应" [1] - "特勒尔效应"指快速移动物体看起来会旋转的现象 由1959年两位科学家提出 历经60余年才实现可视化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通讯·物理学》杂志 [1] 实验方法与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采用飞秒激光脉冲照射立方体和球体模型 配合超精密时间门控相机 [2] - 将光速"降档"至2米/秒 相当于普通人散步速度 实现"时空慢放"效果 [2] - 捕捉到立方体在图像中呈旋转状态 前缘突出后缘舒展 球体表面光斑分布不均 [2] 物理理论与应用价值 - 当火箭以90%光速移动时 长度会缩短2.3倍 这是已知的洛伦兹收缩现象 [1] - "特勒尔效应"不同于洛伦兹收缩 源于光线从物体不同部分到达观察者的时间差异 [1] - 可视化技术让深奥物理理论更易理解 有助于科学家探索相对论世界 [2] 跨学科合作成果 - 该研究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艺术家曾与科学家合作探索超快摄影可能性 [2] - "慢光速"效应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灵感来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