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
搜索文档
利润大增470%,可控核聚变巨人,暗藏玄机!
新浪财经· 2025-11-04 17:39
核能技术突破 - 我国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成为全球唯一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 [1] - 研究所利用纯化技术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技术瓶颈 [1] - 两项突破分别解决核裂变燃料短缺与核聚变超导技术难题,共同加速我国核能产业化发展 [2] 公司整体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6.3亿元,同比增长22.13%,实现净利润3.2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74.3% [2] - 净利润增长主要靠投资收益,前三季度权益法确认的对联营企业投资收益高达3.17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96.35% [5] - 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净利润0.1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9.35% [6] 核心业务分析 - 公司核心业务为汽车线束与电力工程,2025年上半年这两大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33.75%、29.96% [6] - 电力工程是拖累公司利润的主因,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仅9.55%,同比下滑12.39个百分点 [8] - 汽车线束业务受新项目执行初期成本高影响,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2.87个百分点 [8] 高温超导业务布局 - 公司通过控股东部超导卡位可控核聚变核心环节高温超导材料 [9] - 高温超导材料下游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为磁体(49.2%),而磁体主要用于可控核聚变(38%) [9] - 东部超导采用国内独有IBAD+MOCVD技术路线,是国内唯一掌握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企业 [12] - 2025年上半年东部超导亏损0.22亿元,业务尚处于投入期,成本高,未能大规模贡献利润 [12][16] - 行业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控核聚变用高温超导材料市场规模约49亿元,2024-2030年年均复合增速约59% [18] 光通信业务布局 - 公司已打通光通信上中下产业链,形成上游光棒、光纤、光缆,中游光芯片、光器件、光模块,以及下游大数据与集成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 [20] - 光芯片已布局AWG、Filter两大类核心产品,光模块覆盖从10G到800G的全线需求 [20] - 光芯片、光器件合计占光模块成本的56%,公司通过自研攻克了这两大价值高地 [20] - 公司光通信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13.34%提高至2025年上半年的19.50% [22] - 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80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220亿美元,2025年800G光模块需求量预计达1800万支 [23] 总结与展望 - 公司短期面临传统业务承压、盈利结构偏弱的现实,但已站上变革起跑线 [23] - 当科研成果开始兑现、超导与光通信业务逐渐加速,公司或将迎来价值重估 [24]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21:26
杨振宁的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3] - 杨振宁自评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3] -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二战、冷战及中国从封闭到经济腾飞的全过程,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 [3] 学术生涯与关键贡献 -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杨振宁自幼展露数学天赋,在中学图书馆通过《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20世纪物理学并产生浓厚兴趣 [5] - 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其物理品味形成于此时期,开始欣赏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的工作 [7] - 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系深造,师从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 [7]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度过黄金17年,迎来学术巅峰,1954年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跻身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之列 [7] - 曾三次近距离接触爱因斯坦,但因德语不精留下交流遗憾 [9] 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努力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立即回国,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几乎每次访华均获中央高层接见,曾与周恩来总理对谈六小时,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 [9] - 捐出诺贝尔奖奖金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9] - 凭借自身资源资助中国学者赴美留学,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竭力培养中国科技人才 [11] - 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全部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11] - 几十年里参与建立60多个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缩短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差距,培养众多科研人才 [12] 个人特质与晚年生活 - 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的团队精神 [4] - 被描述为心怀人文主义浪漫的物理学家,常以美、妙、优雅描述物理工作,有"以艺术家身份工作"和"孩子般天真个性"的特质 [4]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研究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并取得突破 [13] - 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告诫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不是聪明而是抓住不放的执着 [14] - 与妻子翁帆合著《曙光集》《晨曦集》,在百岁诞辰演讲中表示科学探索如同在黑夜中寻找钥匙,重要的是相信钥匙一定存在 [14][16]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19:13
生平与逝世 -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逝世前18天,清华大学师生为其举办了103岁寿辰家庭寿宴 [1] 学术成就与地位 -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包括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后者使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 - 其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发挥的团队精神三个特点 [3] - 杨振宁的物理品味形成于1938至1944年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时期,深受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工作的影响 [6] - 1949年至1966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17年是其学术黄金期,产出最重要学术成果 [6] 家国情怀与贡献 - 杨振宁自认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1]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他立即回国访问,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并多次得到中央高层接见,搭建中美文化交流桥梁 [7] - 他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并将诺贝尔奖奖金捐赠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7] - 他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并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9] - 几十年间,其参与建立的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多达60多个,显著缩短了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的差距 [9] 晚年工作与生活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在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 [10] - 他坚持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课程,并鼓励青年学者科学研究需要抓住不放的执着精神 [12] - 与夫人翁帆合著《曙光集》与《晨曦集》,书中寄托了其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望 [12][13]
A股罕见!“中国好董秘”3年6增持
上海证券报· 2025-10-17 07:14
高管增持行为 - 联创光电副总裁邓惠霞近3年内先后6次增持公司股票,累计增持金额近600万元,相当于其公告平均年薪的10倍 [1][2] - 首次增持于2022年10月,以26.237元/股的价格增持11.43万股,金额299.89万元,最近一次增持在2024年7月,以55.71元/股的价格增持6300股,金额35.1万元,截至目前其持股数量达19.2万股 [2][3] - 增持行为基于对公司内在价值、未来持续稳定发展信心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并非象征性表态 [2][8] 公司业务转型与核心技术 - 公司自2019年起围绕“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战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将高温超导和激光产业作为未来核心主业进行培育 [4] - 高温超导技术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关键技术之一,联创超导与中核集团合作的“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已从方案论证阶段转入实体化运营阶段 [5] - 公司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中标商业航天电磁弹射磁体项目,并与多方共同投资设立商业航天产业运营公司,结合超导磁悬浮与电磁推进技术 [6][8] 公司财务表现与市场反馈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6.48亿元,同比增长6.51%,实现归母净利润2.63亿元,同比增长15.18%,激光业务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400.58% [6] - 公司股价在2024年二、三季度曾震荡下行至21.4元/股,导致增持一度浮亏超百万元,但在2024年9月后随市场政策及科技股上涨,市值实现翻倍 [3][7] - 高管及大股东的连续增持行为获得市场积极评价,被视为有效的市值管理手段,反映了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定看好 [7][8] 行业趋势与公司定位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过四分之一,市场结构正从“传统周期主导”向“科技+创新双擎驱动”转型 [7] - 公司被定位为“硬科技”企业,其高温超导业务领域与美国核聚变公司CFS存在较高相似性,后者估值已超百亿美元 [5][6] - 公司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走高端装备、自主产权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认为当前价值仍被低估,未来产品应用场景将多点开花 [8][9]
“中国好董秘”3年6次增持 联创光电“聚变”转型浮现“硬科技”之光
上海证券报· 2025-10-17 02:52
公司高管增持行为 - 联创光电副总裁邓惠霞近3年内6次增持公司股票,累计金额近600万元,相当于其公告平均年薪的10倍 [2][3] - 首次增持于2022年10月,以26.237元/股价格增持11.43万股,金额299.89万元,后续5次增持使总持股达19.2万股 [3][4] - 2024年股价一度跌至21.4元/股,导致增持部分浮亏超百万元,但邓惠霞对公司价值有信心,2024年9月后股价回升使其持股市值实现翻倍 [4][8] 公司战略与业务转型 - 公司自2019年起围绕“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战略转型升级,将高温超导和激光产业作为未来核心主业培育 [5] - 传统业务包括智能控制器、背光源产品、LED器件、电线电缆产品,转型是为应对光电显示行业竞争加剧 [5] - 公司定位从卖“铲子”转变为卖做“铲子”的原材料,高温超导技术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关键技术之一 [6] 高温超导与核聚变业务进展 - 联创超导与中核集团合作的“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已从方案论证转入实体化运营阶段,环评及审批于2024年4月展开 [6] - 项目采用“聚变—裂变”混合技术,目标实现长时稳定运行、氚自持且能发电演示的聚变实验装置 [6] - 联创超导业务与美国核聚变公司CFS有较高相似性,CFS估值已超百亿美元 [7] - 联创超导中标商业航天电磁弹射磁体项目,并与多方设立商业航天产业运营公司,结合超导磁体技术与航天发射技术 [7][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6.48亿元,同比增长6.51%,归母净利润2.63亿元,同比增长15.18%,创历史新高 [7] - 激光业务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400.58% [7] 市场影响与股东结构 - 高管增持行为被市场称为“反向打工”,获得投资者积极评价,被视为有效的市值管理手段 [8] - 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连续增持者,某知名人士从2024年2月持股432万股连续六个季度增持至1243.7万股,成为第二大股东 [9]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过四分之一,市场结构向“科技+创新双擎驱动”转型 [8]
泓淋电力(301439.SZ):产品暂未涉及高温超导和可控核聚变领域
格隆汇· 2025-09-30 15:37
公司业务范围 - 公司目前产品暂未涉及高温超导领域 [1] - 公司目前产品暂未涉及可控核聚变领域 [1]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在专注主业的同时将结合自身战略方向 [1] - 公司将结合业务规划持续关注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1]
新华财经早报:9月21日
新华财经· 2025-09-21 08:55
中美经贸关系 - 商务部希望美方为TikTok等中国企业提供开放公平公正和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1][2] 药品集采 -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文件公布 46359家医药机构参与报量 其中77%按厂牌报量23%按通用名报量 [2] - 集采规则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 对投标企业质控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2] 互联网平台监管 - 快手诚恳接受网信部门约谈 已组建整改专项团队推进热搜榜单生态治理 [2] - 微博诚恳接受主管部门批评 成立整改落实工作小组专项整改热搜榜单生态问题 [2] 制造业发展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 主题为"智造世界·创造美好" 40多国1000多位嘉宾参会 [2] -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门槛较"十三五"末提高62.74亿元 营业收入总额从40.24万亿元增长至51.68万亿元 [2] - 资产总额从44.33万亿元增长至53.31万亿元 物料搬运设备制造等行业平均营收增长率居前五位 [2] 中老铁路贸易 - 中老铁路开通以来进出口货物突破1500万吨 货值超653亿元 [2] - 2025年前8个月进出口货物376.2万吨货值177.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5%和43.7% [2] - 农产品进出口58.4亿元 同比增长52.1% [2] 基础设施建设 - 独库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启动 建成后南北疆车程将缩短至5小时 [2] - 全国首座500千伏全自主可控变电站西泉变电站在辽宁投运 实现全链条国产化 [2] 快递行业 - 极兔中通等快递公司自9月22日起上调上海地区快递收件价格 旨在执行"反内卷式"竞争政策 [2] 科研进展 - 研究团队在镍氧化物材料中观测到高温超导特性 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2] - 科研团队利用"怀柔一号"卫星发现伽马暴驱动体为1.1毫秒周期新生磁陀星 系人类首次观测到毫秒级脉动信号 [2] 国际事件 - 欧洲多座机场因网络攻击运营受阻 欧盟称未影响航空安全和空中交通管制 [3] - 特朗普签署"黄金卡"行政令 个人缴纳100万美元或企业赞助200万美元可获得加速签证审批 [3] - 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费用提高至10万美元 此前通常为数千美元 [3] - 美国教育部将哈佛大学置于"加强现金监管"状态 限制其使用联邦资金 [3] - 伊朗宣布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因英法德推动联合国恢复对伊制裁 [3] - 韩国月城核电站发生重水泄漏事故 泄漏量约265千克 系今年第二起泄漏事故 [3]
2025年全球及中国高温超导材料行业政策、产业链全景、市场规模、应用市场及发展趋势研判:产业化突破进程提速,核聚变等前沿领域开启增量蓝海[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2 09:10
高温超导材料行业概述 - 高温超导材料临界温度高于液氮温区(77K/-196℃),实现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大幅降低制冷成本并扩展应用场景 [2] - 核心体系包括铋系(BSCCO)、钇系(YBCO)、铁基和镁二硼化物(MgB₂),其中第二代REBCO带材因高临界温度、高载流能力、高临界场强和低成本原料成为主流 [2] - 相比传统低温超导材料(需液氦冷却/-269℃),高温超导材料使用液氮冷却剂,运营成本更低且能产生更强磁场(最高45.5T) [4]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将高温超导材料列为战略性新兴材料,出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等全链条支持政策 [6] - 政策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引导区域资源集聚,推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6] 全球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球高温超导材料市场规模达7.9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2030年突破百亿达1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3.9% [7]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可控核聚变装置磁体系统、智能电网超导限流器、医疗MRI设备等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 [7] 中国市场发展现状 - 国内科研机构订单超60万米(2024-2025年7月),产品单价从300元/米降至100-180元/米,降幅达40% [7] - 上海超导突破20万米级单笔订单量产能力,产品应用于中科院EAST托卡马克等国家重大工程 [7] - 形成上海临港、北京怀柔、西安光机所、沈阳材料实验室四大产业集群 [7]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稀土矿、银矿、铜矿等金属矿产,提供铌、钛、钇、钡等关键原材料 [8] - 中游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粉末装管法(PIT)等工艺实现千米级REBCO带材连续制备 [8] - 下游强电应用包括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等电力装备,高场应用涵盖核聚变装置、医疗MRI、大科学装置等 [9] 应用领域分布 - 可控核聚变与科研领域占比67.1%(38%+29.1%),线缆占11.4%,超导磁控单晶炉占7.2%,其他磁体占3.8% [9] - 核聚变领域成为核心场景,全球45家商业化企业加速布局,美国CFS计划2030年实现NET发电示范,日本JAEA目标2035年建成DEMO原型堆 [9] 细分市场增长预测 - 核聚变用高温超导材料市场年复合增长率59.3%,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49亿元 [9] - 超导电缆用材料2024年全球规模近1亿元,预计2030年达1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7.5% [10] - 超导磁控单晶炉用材料2024年规模0.6亿元,预计2030年达9.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0.2% [11]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仅日本FFJ和中国上海超导可实现年产千公里级第二代带材,上海超导国内市场份额超80%,2024年产量突破1000公里 [12] - 国内企业形成"1+N"技术矩阵:东部超导专注强电应用,上创超导聚焦超导磁体,西部超导深耕核聚变,联创超导突破磁控单晶炉 [12] 技术发展趋势 - 第二代REBCO带材通过CVD工艺实现千米级制备,良品率达85%,成本较进口产品降30% [13] - MOCVD技术使YBCO带材临界电流密度提升至5MA/cm²,成本较2018年下降60% [13] - 铁基和镍基材料突破,南科大团队实现镍氧化物40K超导电性,开辟液氮温区新路径 [13] 应用场景拓展 - 能源领域:国家电网规划1200公里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上海35kV超导电缆传输容量达传统5倍,雄安超导限流器降低电网损耗40% [14] - 高端制造:3.0T以上高场强MRI国产化率突破40%,中车计划建设时速600公里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线(单列车需1.2吨超导块材) [14] 产业链协同与全球化 - 中国构建全球最完整产业链,长三角集聚62%企业,形成"东部研发+西部转化"布局,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300亿元 [15] - 全球市场份额从2024年18%提升至2030年35%,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海外基地建设,从技术追赶转向规则制定者 [15]
联创光电接受机构密集调研 公司成功切入高温超导电磁弹射领域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12:27
公司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6.48亿元 同比增长6.51% [1] - 归母净利润2.63亿元 同比增长15.18%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2.37亿元 同比增长14.01% [1] 业务布局与战略方向 - 构建以智能控制产业为基础 重点突出激光和高温超导两大产业的布局 [1] - 激光和超导等高技术壁垒产业逐步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1] - 通过参股子公司江西联创超导技术有限公司深耕超导技术领域 [1] - 与资阳商业航天研究院合作发展高效率火箭发射方式 [1] 高温超导电磁弹射技术 - 采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方案消除摩擦阻力并提升能量转化效率 [2] - 技术优势包括提高发射效率 降低发射成本 提高发射窗口利用率 [2] - 通过减少一级火箭的液体燃料和推进器等降低制造成本 [2] - 封闭式轨道降低对气象条件的敏感度并减少发射场维修需求 [2] 合资公司设立与产业协同 - 联合共青城瑞迈投资等机构共同投资设立资阳商业航天产业运营公司 [2] - 合资公司采用超导磁悬浮与电磁推进+运载火箭技术路线 [5] - 致力于实现发射能力成倍提升和发射成本大幅下降 [5] - 作为资阳市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的重要环节对接当地市场资源 [3] 商业航天市场机遇 - 国内商业航天火箭运力供给严重不足 [4] - 千帆星座项目规划1.5万颗卫星 目前仅90颗在轨 [4] - GW项目规划1.3万颗卫星 目前仅30颗在轨 [4] - 2025-2030年累计运力需求7353吨 目前年运力不足250吨 [4] 技术发展前景与应用拓展 - 高温超导电磁弹射技术在十五五期间有较大发展空间 [5] - 应用领域包括感应加热 晶硅生长 可控核聚变和商业航天发射 [5] - 星火一号可控核聚变项目已从方案论证转入实体化运营阶段 [5] - 目标2028年实现全球首次电磁弹射火箭发射 [3]
联创光电(600363):2025年半年报点评:2025Q2归母净利同比增长19%,激光与高温超导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华创证券· 2025-08-28 19:25
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1] 核心观点 - 2025Q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1%,激光与高温超导业务驱动未来成长 [1][6] - 激光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76.87%,高温超导在可控核聚变和商业航天领域取得突破 [6] - 传统业务通过结构优化和管理提升抵消部分压力,新兴业务技术壁垒持续筑牢 [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5亿元(+6.5%),归母净利润2.6亿元(+15.2%)[6] - 2025Q2营业收入8.5亿元(+2.2%),归母净利润1.5亿元(+19.1%)[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3亿元(+141.6%)、7.21亿元(+23.7%)、8.75亿元(+21.3%)[2][6]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5.96亿元(+15.8%)、40.02亿元(+11.3%)、45.06亿元(+12.6%)[2][6] 分业务表现 - 激光及LED芯片业务:2025H1收入1.28亿元(+176.87%),子公司中久光电净利润1762.38万元(+400.58%)[6] - 智能控制系列:2025H1收入8.21亿元(-7.07%),受关税摩擦影响但通过供应链优化缓解压力 [6] - 背光源及应用产品:2025H1收入5.96亿元(+17.95%),工控和车载领域主导项目进入量产阶段 [6] - 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2025H1收入0.73亿元(-2.54%),聚焦军工和5G通信领域并通过成本管控优化 [6] 技术突破与产业进展 - 激光技术:轻量化泵浦源、窄线宽激光器、单模光纤激光器取得突破,光刃-Ⅱ方舱部署效率提升40%,跟瞄精度提升15% [6] - 高温超导:完成可控核聚变磁体线圈设计,全球核聚变设备市场2031-2035年均规模达2172亿元(CAGR 35%)[6] - 商业航天:中标资阳研究院超导磁体制备项目,为低成本航天发射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6] 估值指标 - 当前市盈率50倍(2025E),预计2026-2027年降至41倍和33倍 [2][6] - 当前市净率6.2倍(2025E),预计2026-2027年降至5.4倍和4.7倍 [2][13] - 每股收益预计从2024年0.53元提升至2027年1.93元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