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玩具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生活观察丨“六一”必读:如何让孩子远离“毒”“危”玩具
新华网· 2025-05-31 07:07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六一"必读:如何让孩子远离"毒""危"玩具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徐鹏航 给孩子挑选放心的玩具是不少家长群讨论的热点。"小玩具"关乎"大安全",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毒""危"玩具?怎样合理选购、安全使用,让玩具 成为孩子的益友?"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毒""危"玩具有何隐患? "本月我们又接诊了一名3岁男童误吞'水精灵'的病例,十分痛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急诊中心主任黄柳明介绍,"水精灵"是一种 直径几毫米的彩色珠子,主要成分为亲水性树脂,吸水后体积可膨胀数十倍。"水精灵"在男童腹中滞留时间较长,不断泡发,导致肠梗阻,最终 通过开腹手术才取出。 黄柳明表示,北京儿童医院急诊中心接诊的玩具相关伤害病例中,"水精灵"和"磁力珠"最为常见。此类病例几乎每月发生,低龄儿童尤其需警 惕。"若异物卡在胃部或十二指肠,尚可通过胃镜微创取出;一旦进入小肠,只能手术开刀处理。"他说。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急诊中心主任黄柳明正在进行急诊手术。(图片来源:北京儿童医院) 急诊室里的案例,暴露出部分网红玩具设计与材质存在安全隐患。 专家介绍,在设计方面,有的仿刀 ...
网红玩具冲上热搜!有网友发文称长时间玩会喉咙痛、头晕……
新华网财经· 2025-05-27 21:15
26日,话题"网红捏捏越玩越危险"冲上热搜: 据了解,"捏捏"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揉捏、挤压、慢回弹的解压玩具,凭借其可爱逼真的外形设计和软糯 Q弹的手感,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不少网友发文表示,在长时间接触"捏捏"玩具后,出现了 喉咙痛、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 。 博主测评:部分"捏捏"甲醛释放量超标数十倍 TVOC是常温下易挥发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含苯、甲苯、甲醛等300多种物质。 过量吸入TVOC可能 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头晕、头痛、嗜睡、乏力、胸闷等症状。同时, 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专家建议:选购捏捏时查看3C认证标识 面对"捏捏"玩具的安全隐患,消费者应该如何科学选购和使用呢? 专家建议, 选捏捏时,先查看包装上是否标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号:GB 6675.1,GB 6675.2,GB 6675.3,GB 6675.4 。标准号有缺失或错误标注,都说明产品可能是不规范的。 其次, 查看是否有3C认证标识 ,因为市面上常见的捏捏玩具基本都属于国家强制标注3C目录产品。 除了谨慎购买捏捏!专家提醒, 玩捏捏时,最好找一个宽敞通风的环 ...
“笔枪”风靡 校园奇怪“玩具”为何层出不穷?
消费日报网· 2025-05-27 10:39
校园玩具安全 - "笔枪"在校园风靡,社交平台相关视频最高点赞量达40多万,评论过万条,视频强调"在学校就能做""好玩不伤人" [1] - 北京、上海、浙江、江西等多地中小学生模仿制作"笔枪",此前"牙签弩""烟卡""萝卜刀"等危险玩具也曾流行 [1] "笔枪"的制作与危害 - "笔枪"原材料为3支中性笔,平均售价2元一支,通过拆解笔杆、弹簧、笔芯等部件重新组装,利用弹簧弹力发射笔芯 [2] - "笔枪"射程达两米,可击倒矿泉水瓶、穿透作业本,已导致多起事故如眼角膜破裂、手掌被刺穿等二级伤残案例 [2] 流行原因与平台影响 - 取材便利、制作简单契合青少年对"技术流改造"的好奇心,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加剧传播,博主演示和"学校可做"标签鼓励模仿 [4] - "笔枪"成为校园"社交货币",学生忽视安全隐患,教师难以有效引导 [4] 监管与教育措施 - 贵州六盘水开展校园周边危险玩具排查,重点清查"针筒玩具""玩具刀弩"等 [5] - 广东东莞小学发布安全预警,点名"炸包玩具""萝卜刀""笔中刀"等网红玩具存在安全隐患,呼吁家长选择正规产品并加强教育 [5] 平台内容审核建议 - 建议平台建立"创意DIY"与"危险器具"界定标准,通过AI技术识别弹射机构、切割装置等危险元素 [6] - 综合评估创作目的、材料、工艺、用途四维度,对边缘案例引入安全专家等第三方审核 [6]
“三无”儿童针筒玩具线上热销 是解压神器还是危险利器?
央视新闻· 2025-05-27 08:22
产品概况 - 近期风靡校园周边文具店的儿童玩具"针筒捏捏乐"由针筒和可注入空气的塑胶体组成,玩法是通过针筒注入空气形成气泡后捏爆解压[1] - 产品外观与医用注射器高度相似,价格区间为1-30元,主要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及校园周边渠道销售[1][3] - 产品宣称使用环保安全材质,但未对配套注射器的安全隐患作出说明[3] 安全隐患 - 上海市质检院检测27批次样品显示:26批次注射器针头存在功能性锐利尖端但未设警示说明,12批次包装塑料袋厚度不达标且未打孔[4][6] - 实测显示该玩具注射器可轻易刺穿生肉和西瓜,穿刺力与医用针头相当[7] - 监管部门指出即使标注警示语,3-8岁儿童使用仍存在皮肤刺伤风险,不符合儿童玩具安全标准[4][6] 监管现状 - 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需持证企业才能线下销售,但线上销售存在监管空白[8] - 当前监管难点在于产品性质未明确界定,缺乏行政处罚或司法定性依据,导致平台无法批量下架[9][11] - 专家建议依据《产品质量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行政处罚或司法建议,以推动平台下架[11] 市场影响 - 产品在多地校园周边热销,消费者主要为儿童群体,但家长普遍担忧注射器传递过程中的意外伤害[1] - 云南已出现儿童眼睛被刺伤的实际案例,证实产品风险已转化为实际伤害[3] - 监管部门明确建议消费者停止购买,并呼吁生产者改进工具设计或材料配方[6][8]
“捏捏”解压玩具安全吗?7款样品检测,甲苯最高超标35倍
南方都市报· 2025-05-26 14:23
行业概况 - "捏捏"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揉捏、挤压、慢回弹的解压玩具,凭借可爱逼真的外形设计和软糯Q弹的手感,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5] - 电商平台上"捏捏"商品价格区间为几元到几十元,部分店铺累计付款人数达几千 [5] 产品安全隐患 - SGS检测显示7款"捏捏"玩具中1款邻苯二甲酸酯含量0.126%,超标26%(国标限值0.1%)[8][9] - 7款样品中有4款TVOC超标,其中4号样品浓度达29960μg/m³(超标4倍),7号样品21640μg/m³(超标2倍)[12] - 4号和7号样品甲苯浓度分别为6714μg/m³和7277μg/m³,分别超标32倍和35倍(国标限值200μg/m³)[12] - 7款样品中有4款存在小部件且未标注安全警告语,不符合GB 6675.1要求 [15] 市场反应 - 博主患癌事件引发公众对"捏捏"安全性质疑,尽管未明确病因,但评论区普遍关联长期接触玩具的可能性 [2] - 消费者反馈长时间接触后出现喉咙痛、头晕、胸闷等症状 [5] - 广州市消委会2020年测试37款解压玩具已发现挥发性有机物超标、菌落总数过多等问题 [7] 合规建议 - 选购需查验包装是否标注GB 6675系列标准号及3C认证标识 [16] - 使用建议包括通风环境玩耍、及时洗手、避免无防护DIY制作 [16]
PFAS法规快讯|欧盟:将在四年内禁止在玩具中使用 PFAS
仪器信息网· 2025-04-17 15:39
欧盟玩具安全新规升级 - 欧盟更新2009年《玩具安全指令》,全面禁用致癌物及PFAS等有害化学物质,禁令将在四年内实施 [3] - 新规特别引入对"永久性化学物质"(PFAS)的禁令,仅当物质完全无法被儿童接触时可豁免 [3] - 禁令范围将扩大至内分泌干扰物等其他危险物质 [3] - 欧盟轮值主席国强调需根据新风险调整法规,确保所有玩具(包括进口产品)符合全球最严标准 [3] 立法进程与时间节点 - 欧洲议会与理事会达成"早期二读协议",预计议会二读批准后,法规将在欧盟公报发布20天后生效 [3] - 成员国需在54个月内完成合规调整 [3] 行业技术应对 - 网络研讨会将聚焦PFAS分析检测技术前沿,推动技术创新与行业能力提升 [3] - 提供348MB的PFAS技术资料包,含99份行业干货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