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玩具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生活观察丨“六一”必读:如何让孩子远离“毒”“危”玩具
新华网· 2025-05-31 07:07
毒危玩具隐患 - 水精灵和磁力珠是北京儿童医院急诊中心最常见的玩具伤害病例,几乎每月发生,低龄儿童尤其需警惕 [2] - 仿刀具类玩具尖锐设计易造成意外划伤,仿真迷你厨房玩具可能引发瞬间火势,小体积玩具误吞风险高 [4] - 部分史莱姆水晶泥含硼砂成分,误食3至5克即可引发儿童中毒,慢回弹解压玩具可能释放苯系物等致癌物 [4] - 广州市消委会测评显示超七成解压玩具不达标,河北省检测显示83.3%的捏捏样品二甲苯不合格 [4] 科学选购建议 - 北京市监局建议购买有CCC认证标志的玩具,根据孩子年龄性别兴趣选择,避免有尖锐边角小零件易脱落的玩具 [5] - 专家建议严格遵循年龄分级,核对产品名称厂址执行标准及成分表,远离三无或有刺鼻异味的玩具 [6] - 全国多地开展儿童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集中下架问题产品,家长可通过12315平台举报违规玩具 [6] 紧急处理措施 - 若孩子误吞异物或接触有毒物质应第一时间送医,早发现早干预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7] - 家长若发现孩子接触玩具后出现突发性皮疹呼吸困难持续咳嗽或呕吐头晕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7] - 临床观察到许多家长不确定孩子误服误吞情况给诊疗带来困难 [8] 监管与教育建议 - 对低龄儿童实行玩耍前检查过程中陪同结束后收纳全程监护 [8] - 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因严格管理玩具准入鲜少发生类似伤害事件 [8] - 建议加强玩具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行为,动态完善国家标准 [8]
网红玩具冲上热搜!有网友发文称长时间玩会喉咙痛、头晕……
新华网财经· 2025-05-27 21:15
新兴解压玩具"捏捏"行业现状 - "捏捏"作为一种新兴可揉捏、挤压、慢回弹的解压玩具,凭借可爱逼真的外形设计和软糯Q弹的手感,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1] - 部分消费者反映长时间接触"捏捏"玩具后出现喉咙痛、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 [1] 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 博主测评显示8款网红"捏捏"中有6款甲醛超标,超标达数十倍 [4] - 8款"捏捏"的T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均超标 [4] - TVOC包含苯、甲苯、甲醛等300多种物质,过量吸入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等症状 [4] - 部分商家宣称产品采用"食品级硅胶""环保TPR材质"并贴有3C标签,但多数商家未能提供有效证明 [4] 消费者选购建议 - 选购时应查看包装是否标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号GB 6675.1至GB 6675.4 [5] - 确认产品是否具有3C认证标识,因捏捏玩具属于国家强制标注3C目录产品 [5] - 建议在宽敞通风环境中使用,使用后立即清洗手部 [5] - 不建议在无防护情况下亲手DIY制作捏捏 [5]
“捏捏”解压玩具安全吗?7款样品检测,甲苯最高超标35倍
南方都市报· 2025-05-26 14:23
行业概况 - "捏捏"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揉捏、挤压、慢回弹的解压玩具,凭借可爱逼真的外形设计和软糯Q弹的手感,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5] - 电商平台上"捏捏"商品价格区间为几元到几十元,部分店铺累计付款人数达几千 [5] 产品安全隐患 - SGS检测显示7款"捏捏"玩具中1款邻苯二甲酸酯含量0.126%,超标26%(国标限值0.1%)[8][9] - 7款样品中有4款TVOC超标,其中4号样品浓度达29960μg/m³(超标4倍),7号样品21640μg/m³(超标2倍)[12] - 4号和7号样品甲苯浓度分别为6714μg/m³和7277μg/m³,分别超标32倍和35倍(国标限值200μg/m³)[12] - 7款样品中有4款存在小部件且未标注安全警告语,不符合GB 6675.1要求 [15] 市场反应 - 博主患癌事件引发公众对"捏捏"安全性质疑,尽管未明确病因,但评论区普遍关联长期接触玩具的可能性 [2] - 消费者反馈长时间接触后出现喉咙痛、头晕、胸闷等症状 [5] - 广州市消委会2020年测试37款解压玩具已发现挥发性有机物超标、菌落总数过多等问题 [7] 合规建议 - 选购需查验包装是否标注GB 6675系列标准号及3C认证标识 [16] - 使用建议包括通风环境玩耍、及时洗手、避免无防护DIY制作 [16]